- +1
美術館里接力編織,上海西岸與蓬皮杜合作編織項目
2月18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大型公共編織項目“編織,一起嗎?”。作為繼“線線相連”后的又一共創型項目,西岸美術館邀請公眾由戶外走進室內,共同在美術館中庭參與接力型編織藝術創作。兩個幾乎同時發生的公共項目,皆是藉由編織中的“線”,將不同的人、不同文化與理念連接,也象征著創作過程本身的共享與共融。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大型公共編織項目“編織,一起嗎?”,項目現場,西岸美術館
兩臺移動織機,周圍環繞著八臺編織基站,西岸美術館中庭儼然成為一個“??棾P隆钡目臻g。在這里,公眾可以隨時坐下,加入編織,由此從單純的“欣賞者”轉變為“共創者”,以合作的方式創作一段帶有自己情感的織物。這是一場集藝術創作與社會互動于一體的共創體驗,帶來的是一種跨越陌生的聯結、一份共享藝術的愉悅。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大型公共編織項目“編織,一起嗎?”,項目現場,西岸美術館
“編織,一起嗎?”,編織起藝術與生活
據悉,“編織,一起嗎?” 由法國建筑師兼藝術家艾米麗·克內(émilie Queney)與蓬皮杜中心合作設計,是一個包含多臺可移動織機和編織基站的大型公共編織項目。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美術館中庭的任意地點進行編織,共同創造出充滿活力的織物。這一簡單手工編織活動最初在法國北部進行,隨后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展開。如今藝術家將項目重新升級,在西岸美術館得以延續,展現出跨城市與跨文化的凝聚力。

蓬皮杜中心公共互動藝術項目“跟我們一起來”+(2022年)?+Centre+Pompidou+–+Herve?+Ve?rone?se
在西岸美術館中庭,寬約10厘米的紅色織料從上方源源不斷地垂落,參與者可以根據11條定位柱將織料纏繞成形,形成具有紋理感的紅色織帶。與織機相比,周圍的編織基站則提供了更多的創作自由。每個編織基站都配備了橙、黃、綠、藍四色的單條織料,穿插、編結、組合……參與者可在網格上隨心所欲地創造出各種圖案。

“編織,一起嗎?”,項目現場
無論是有經驗的編織愛好者,還是初次嘗試的參與者;無論是特地前來體驗,還是路過加入其中,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樂趣,享受與他人共同創作的美好時光。從“指尖”到“空間”,每一根“線”通過編織動作交織并沉淀,隨著參與者的加入,不斷延展,賦予空間新的生命,也給予參與者對這一空間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源于這一兼具重復性與節奏感的手工編織,“舒緩情緒”成為參與者最直觀的體驗。來自深圳的包英丹在沒有預定計劃的情況下走進美術館,隨意地坐下,開始了編織?!懊髁恋募t色、黃色、橙色,可以讓人們來紓解城市工作中緊張的情緒。”或因為從事的也是藝術相關行業,包英丹對“空間”有極大的敏感度,在她看來,西岸美術館的空間與織物有著架構上的契合。

Emily(右)和友人參與編織。
另一位應朋友邀請而來的外國友人Emily,也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到了空間,她甚至想象“如果織物最終纏繞著中庭的支柱,讓美術館充盈著編織的色彩,那將太酷了”。作為手工愛好者的Emily,盡管曾經參加過一些編織課程,但此次來到西岸美術館參與共創編織活動,還是讓她感到十分不同?!爱敧氉跃幙?,你有自己的想法,也會半途而廢,在這里,每個人都朝著同一個想法共同努力?!盓mily說。

“編織,一起嗎?”,項目現場
雖然美術館提供編織方法,但在現場,不少參與者也有著自己的發揮。編織或疏或密,或摻雜其他顏色的線,甚至自己創新編法……每個帶著情感的參與者,讓“美術館”不再成為一種象征符號,而是用疏松緊密的不同,記錄下編織的心境,也更廣泛地詮釋了 “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

“編織,一起嗎?”,項目現場
美術館與在地社群互動
在“編織,一起嗎?”同期,“線線相連”第二階段的成果也亮相于美術館外立面,與中庭項目形成動態呼應。
作為西岸美術館自主發起的大型編織共創項目,“線線相連”自2024年11月啟動以來,集結了來自社區、志愿者、編織達人及社群的近200位公眾。美術館提供材料,他們在家中完成自己一平方的織物作品,再將作品寄回美術館,并藉由美術館的縫合連接,形成一件沉甸甸的大型共創作品,包裹起西岸美術館建筑外立面及館外公共設施。

西岸美術館大型編織公共項目「線線相連」第二階段,
通過將作品逐一縫合,第二階段的成果已經成為美術館外立面及周圍樹木的裝飾?!耙蝗艘黄椒健钡膭撟鞣绞酱蚱屏藗鹘y藝術創作的限制,允許每個參與者都能夠貢獻出自己的情感與創意,最終形成一件巨大的群像藝術作品。這種自發性與集體性的結合,不僅展示了公眾的創造力,也彰顯了美術館與社區之間的密切關系。

西岸美術館外,江邊的樹和休息的凳子也被編織包裹。
從中庭的“編織,一起嗎?”到裝點建筑外立面的“線線相連”,“編織”作為一種歷久彌新的技藝,以其充滿趣味、溫度和情感的方式,邀請公眾融入藝術空間。由此,美術館不再是冷靜的容器,而成為一個流動的現場——藝術從高墻中走出,在參與者的指尖下生長。

“編織,一起嗎?”項目海報
近年來,關注“在地”,連接記憶與文化,也成為美術館關注的話題。美術館也以愈加開放的形式,向每個人敞開創作的空間,才能讓每個人成為創作者,讓創作過程的本身成為作品的價值,讓每個人留下自己的印記。
注:“編織,一起嗎?”將免費向公眾開放至4月27日,項目期間,西岸美術館將推出一系列編織工作坊及主題分享會,探討藝術與社區的共生關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