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出海規模持續擴大,這些上海企業成功秘訣何在?
推動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近年來,上海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海洋裝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持續加速擴大“出海”產業化規模。
2月18日下午,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記者走進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探尋這兩家企業在科技出海和產業升級方面的特色實踐。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大院內的疏浚展示館。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圖
上海市經信委介紹,上海將以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構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和用好未來產業試驗場“揭榜掛帥”攻關、創新產品目錄、投補聯動、校企聯合創新等機制,全面激活創新技術”出海”,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新海鯊”輪出海,提升國際市場占比份額

疏浚展示館內,一艘艘功勛船舶模型。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圖
走進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大院內的疏浚展示館,一艘艘歷史上的功勛船舶模型、被譽為“鎮館之寶”的1869年揚子江江口河勢圖以及模擬疏浚操作流程的疏浚體驗間受到了大家的關注。這座由建于1971年的排泥系統泵房車間改造而成的展示館,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及實物,展示了從清末至今120年來民族疏浚產業的振興之路。
全國水運工程建造大師,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顧勇告訴記者,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領海權益和建設遠海島礁、近海人工島、臨港基地、港口、航道等基礎設施的大國重器,其設計制造長期被歐洲壟斷和技術封鎖,因此,自主研制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成為推進國家戰略的迫切需求。
在2021年12月,由中交上航局自主研發投資并聯合黃埔文沖、中船708所設計建造的我國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新海鯊”輪正式交付使用。該船總長149.14米,絞刀功率7800千瓦,最大挖深38米,疏浚能力為6000方/小時,最大排距可達15公里,總裝機功率、最大絞刀功率、最大挖深等性能指標均創亞洲現役絞吸式挖泥船之最。

我國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新海鯊”輪。受訪者 供圖
“‘新海鯊’輪攻克了挖掘破碎、可靠定位、遠距輸送、總裝集成等設計制造‘卡脖子’難題,實現了絞吸疏浚裝備設計制造的國產化、大型化和系列化,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標志著中國疏浚技術從跟跑向并跑、領跑的轉變,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出海走向世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真正意義上實現引進消化-國輪國造-科技出海-產業升級的跨越發展。”顧勇舉例說,國輪國造的“新海鯊”輪作為中國疏浚“科技出海”的代表,2024年首次在中東地區開展人工島吹填項目,展示了中國裝備的高質量履約能力,無論是施工過程中可利用的作業時間、施工中的小時產量還是每一方的油耗成本,都有相當的競爭力。所以中東的業主在第一項工程完工后,馬上就跟上航局簽署了第二項工程。
澎湃新聞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上航局通過“以技術換市場”策略,在保持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實現部分智能化疏浚技術轉移至中東地區,以換取市場準入與合作機會,從而有效推動企業的全球布局,讓“科技出海、產業升級”成為現實。近年來,該局通過高端裝備出口、技術服務輸出和國際工程承包等貿易模式,還承建了多個大型疏浚工程,如秘魯錢凱港項目、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疏浚工程、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項目、馬來西亞巴生西港工程等,促進中國疏浚裝備和技術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逐年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布局全球首艘清潔能源動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鱘’輪征戰海外市場。在LNG模式下,該船能夠減少80%的氮氧化物及20%的二氧化碳排放,滿足國際海事組織排放要求,船舶性能、環保指標、技術水平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開啟我國LNG清潔能源在挖泥船上應用的序幕,引領全球疏浚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顧勇說。
“國際化之路關鍵要提升能力”
上海電氣產業出海很早。據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副總裁劉向楠介紹,作為上海電氣新能源板塊的“排頭兵”,電氣風電積極踐行 “一帶一路”倡議,以高端裝備制造為基礎,積極拓展風電裝備在不同國別和場景的應用。其中,在克羅地亞的156MW項目是當前巴爾干地區運行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此外,該集團在韓國市場創新商業模式,獲得韓國海上風電項目訂單,在越南、印尼等市場取得風電項目的突破。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上海電氣風電集團2024年的海外項目中標量超過1GW,涉及歐亞、東南亞、韓國等區域和國家,在摸索過程中積累了科技產業出海的寶貴經驗。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數據中心大屏幕。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圖
“在內部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面對‘不出海,就出局’的現狀,中國風電的國際化之路關鍵要提升能力。”劉向楠說,一方面,要不斷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包括核心技術、有競爭力的產品、適配的營銷和商業模式、高質量的項目履約等軟硬實力,這是中國風電走向海外市場必須修煉好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則要提升三項國際化特別需要的能力。首先是國際化思維模式,中國風電“走出去”之后,從產品路線到供應鏈的布局、市場營銷、服務能力,整個體系要從全球的維度來思考,因地制宜地布局;其次是全球化的組織文化體系,需要足夠了解各國的文化,制定相適應的制度流程,以及組織、人才安排,需要具備跨文化的管理能力,吸納國際化人才并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最后就是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并深入落地。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在越南的風電項目吊裝現場。受訪者 供圖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在印尼市場也取得風電項目突破。受訪者供圖
在劉向楠看來,中國的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出海不能光著眼于企業層面,還要關注貿易順差和由此引起的“正當性困境”,因此需要從行業甚至國家的層面來思考。比如,中國風電企業可以從自身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統籌國內和海外的供應鏈布局,更多推進新質生產力在國內的布局,助力產業升級,同時也帶動屬地化產業發展。
此外,從行業的角度,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去”應該形成一個新的“競合模式”。例如,在日本企業全球化的進程中,其商社在提供關鍵的市場信息、統籌資源供應、融資支持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模式值得借鑒。
另外,發揮“以點及面”的集群效應,將行業共同的標準或者共同的話語體系對外輸出,對科技出海和產業升級也會產生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劉向楠透露,上海電氣風電集團9位核心專家全程參與IEC《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要求》等8個專家組,涉及風電機組安全設計原則、風電場選址風險評估、風電機組概率設計要求等,進一步增強了中國風電在國際標準制定領域的話語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