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宣布:劉德華就是我的財神
原創 小印 印客美學
今年已經是劉德華在超市上班20年了。
年味越來越淡,華仔的聲音可以說是讓我被“年”這個字觸動最大的時候。

劉德華又來上班了
有一些歌曲,上至80老叟,下至3歲小孩,人人都會唱。
沒有降智的歌詞,沒有雷人的MV。
臘月伊始,它們必定準時出現。
全國各地、大街小巷、超市商場,全方位無死角地把你包圍。

它們就是賀歲神曲。
前奏一出,大家就會自覺開始迎接新年,歌聲停止就意味著年味結束,時間點卡的比日歷還到位。
賀歲神曲之首當屬劉德華。
雖然產量最低,但傳唱度最廣。

每年春節搜索量都會達到當年的頂點
而且還不斷進行著創新和改變。
2008年和玩偶唱了一個串燒版《恭喜發財之一家人》,普通話粵語兼顧。
2016年和李宇春合唱,來了一個加入Rap版的《恭喜發財2016》,也成為《澳門風云3》的推廣賀歲曲。
18年還來了一個集五福活動版。

天王之外,開山鼻祖《恭喜恭喜》也不容小覷。
80年來,經過無數人的改編,已然成為收紅包專屬BGM。
鄧麗君、卓依婷、張學友、中國娃娃都唱過。
對廣東的小伙伴而言,除了國語賀歲歌,各種層出不窮的賀歲小粵曲也是中毒般活躍。
一到年末,商場自動分成三種。
第一種循環播放林子祥的《財神到》,第二種在循環《迎春花》,第三種把前兩首混合循環。

香港樂壇尤其喜歡唱賀歲歌。
不僅歌手出賀歲專輯、賀歲單曲,唱片公司還會推出群星合唱的賀歲專輯。
1994年,華納就集林子祥、劉德華、葉倩雯、鐘鎮濤等等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于一臺,推出了《喜上加喜》《天天報喜》雙碟版賀歲專輯。
專輯中的每一首都傳唱度極高,在搞過年氣氛方面一絕。

粵語地區的朋友說不準還能從箱底翻到這張經典CD。

賀歲歌必須俗?
神曲年年有,但它們再怎么火也沒法像賀歲神曲那樣,聽了一遍還想聽,過了十年還能唱。
賀歲神曲到底做對了什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俗。

“俗”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爛俗,指的是歌曲在音樂制作上老舊乏味,甚至是粗制濫造。
另一種是通俗,它不帶有貶義,更多指的是一種音樂狀態。
就好比歌劇要在音樂廳里演才能突出其“雅”,工農群眾能在茶余飯后唱起來就是它“俗”的表現。
這種音樂的主要目的就是供人消遣,讓人能跟著唱起來。
通常音域較窄,沒有復雜的跳進,節奏也較快,經常使用4/4拍這種能激發身體反應的節奏型。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所重復,尤其是副歌。
這種重復包括歌詞和節奏。
歌詞的重復能降低學習的難度,加強記憶點。
而節奏的大量重復則會提高一首歌的“認知流暢性”。
因為聽眾在聽歌時,注意力會更多集中在音高起伏上,對節奏的記憶往往基于潛意識,所以重復節奏最容易造成洗腦。
我們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去記每一句是怎么唱的,前一句唱起,后一句就能自然地跟上。

就賀歲神曲而言,在俗的基礎上還要加入喜慶感。
一來是歌詞要喜慶。
人民日報曾經評選出十大春節BGM,分別是——
《財神到》《好運來》《恭喜發財》《常回家看看》《桃花朵朵開》《國家》《難忘今宵》《恭喜恭喜》《中國喜事》《發財發福中國年》。
就這十首歌,出現了386次“恭喜”,205次“祝福”,199次“發財”,186次“家”,48次“新年”,40次“拜年”。

二來是旋律要向上,要用大調,樂器也最好用打擊樂器。
因為這樣可以模擬敲鑼打鼓的場面,把過年的傳統融入音樂,讓人一聽到,就是滿腦子的紅彤彤。
這就是為什么,那些經典賀歲神曲,幾乎都是各種吉祥話的排列組合,重復的次數越多越好,喊麥的聲音越大越好。
畢竟沒有一個中國人,聽到這樣沖進耳朵的祝福還不開心。

傳播時機也很重要。
由于現在的年輕人不怎么看春晚了,所以賀歲神曲一定要能成為超市的BGM。
這就表示它要有促進購買欲的功能。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的實驗發現,超市BGM節奏快的話,購物者的移動速度也會加快,購買的幾率也會大大提升。

但鼓點的編排不能密集。
過于密集復雜的音樂會造成神經緊張,讓購物壓力變大,對老年消費者來說尤其如此。

再無賀歲歌?
已經2025年了,但每到過年,大街小巷放的還是那幾首“恭喜你發財”。
怎么現在的人都不愿意寫賀歲歌了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經典太難超越了。

在音樂行業里,節日音樂的消費量并不算大,加上時間的局限,唱片公司一般不會花太多精力去耕耘這個市場。
所以一般有個幾首傳唱度比較高的曲目之后,大家也就都不會再去創作了。
這種曲目大多都是早年作品,因為那會音樂數量相對沒有那么多,一些音樂公司會給歌手布置作業,讓他們唱一些節日應景歌。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傳唱度較高的也越發深入人心,大家的習慣性選擇讓它們成為經典,難以超越。

香港音樂的衰落也在無形中造成賀歲歌“后繼無人”。
香港粵語歌一直是賀歲歌“扛把子”。
Twins出道的初期,幾乎每年都會出賀歲歌曲。
但新世紀后,唱片行業日漸萎縮,歌手們都去演戲拓寬市場,出專輯變成賠錢買賣,更何況是賀歲歌。

就歌曲本身而言,賀歲歌的創意也比較有限。
無非就是鑼鼓喧囂夾雜著鞭炮轟鳴,歌詞也幾乎都是“發財”“團圓”這些,歌手發揮的空間比較小。
當代音樂人更加注重的是自我表達,自然不愿意創作這些有點土的賀歲歌。
節日的魅力不只是情感,也是音樂。
沒有它們,這個節好像就不完整。
這大概是我們對音樂需求最具象化的時候。
作者:疏風
責編:律也人
原標題:《我宣布:劉德華就是我的財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