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醫在婦科病方面的應用
中醫認為婦科病的治病因素,若論外感常以寒、熱、濕為主,若論內傷則從憂、思、悲、驚和房事不節者居多。婦女在經、帶、胎、產期中易于傷血,使機體常處于血不足而氣有余的狀態,因而,在上述致病因素,引起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的時候最易損傷沖任二脈,從而產生經、帶、胎、產方面的疾病。
婦科病的中醫治療,著重在調整和恢復全身機能,女性由于生理關系,易傷于血,以致氣分偏盛,性情易于激動,常常影響心、脾、肝、腎的正常功能,導致沖任損傷,因而治療時,需要注重于調氣血、和脾胃、疏肝氣、補腎氣。
中醫說
調氣血:婦科病雖重在血,但血隨氣行,無論何種因素,只要影響氣或血,就會使氣血失調而引起疾病,所以治療要以調理氣血為首要。氣血協調,則五臟安和,經脈暢通,沖任脈盛,則經、帶、胎、產諸病自可痊愈。
和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而沖脈又屬于陽明,婦女谷氣盛則血海滿而經候如期,胎孕正常。如脾胃失調,生化之源不足,就可能發生月經、胎產方面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調和脾胃,資其化源,則病自愈。
疏肝氣:肝藏血,其性喜沖和條達。若肝氣平和,則血脈流暢,血海寧靜,周身之血亦隨之而安。如因憂郁忿怒,損傷肝氣,木郁不達,化而為火,則肝陽上亢。肝陰益傷,在經、帶、胎、產諸病中,多見胸脅脹悶,少腹疼痛,乳房脹痛,眩暈等癥狀者。因此,在治療上應以疏肝理氣為主。
補腎氣:腎為先天之本,又主藏經氣,所以它是機體生長發育的動力。婦女腎氣充足,沖、任二脈方可通盛,才有行經和孕育的能力。反之,就易于發生婦科疾病。因此,補腎氣,也是治療婦科病的一個重要方法。
中醫能治以下但不局限于以下各類婦科病:
1、功能性子宮出血
指婦女陰道不正常出血,多由卵巢功能失調所致,中醫稱此為“崩漏”,認為是由于腎氣不足、血熱妄行、氣滯血瘀等原因造成。中醫治療此病采用清熱涼血、止血補血之法,收效較好。
2、更年期綜合征
婦女在45~55歲這段時間,由于激素分泌失常,有些人會出現經期不準、經量改變、潮熱盜汗、頭昏心悸、失眠煩躁,動輒發怒,大汗淋漓等癥狀,這種表現被稱為“更年期綜合征”。西醫治療往往收效欠佳,而中醫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對癥下藥,常常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3、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血量、血色、經質等某一方面超過正常范圍所出現的癥候,表現為月經提前、月經延遲、月經不準、月經過多或過少等。中醫治療月經不調是以月經周期和出血的改變為主,結合月經的顏色、質地及全身癥狀,從寒、熱、虛、實四個方面辨證治療,有明顯療效。
4、習慣性流產
妊娠不足28周,胎兒自然產下而不具有生存能力,連續3次以上者,稱為“習慣性流產”,屬中醫的“滑胎”范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腎氣虛衰、房事不節等因素造成。治療多采用補腎益氣之法,同時還要求孕婦應絕對避免性生活,不提重物等,臨床常可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5、婦科炎癥
尤其是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炎癥,中醫治療效果顯著。抗生素雖然對急性炎癥有效,但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中醫通過內服和中藥塌治,中藥保留灌腸等內病外治法相結合的方法,能更全面地治療炎癥,減少復發。
6、子宮脫垂
本病多見于重體力勞動者和多產的中老年婦女,采用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治療,效果較好。
7、卵巢早衰
卵巢功能過早衰退,越來越多見,中醫治療依賴人體自身強大的修復能力,通過補腎、健脾、舒肝能讓早衰的卵巢恢復生機。
8、不孕癥
對于無嚴重生理缺陷的不孕癥患者,中醫調理往往能取得較好效果。中醫認為腎主生殖,所以在補腎的同時給予健脾或者疏肝,促進受孕條件的成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