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聚焦吳昌碩在上海的15年:從他棄名“俊卿”開始
展品中有不少珍貴作品,如吳昌碩臨原始石鼓文《臨石鼓全形十條屏》、兩方來自不同藏家的《美意延年》印章、吳昌碩與任伯年王一亭合作跨度長達21年最終成畫的《缶翁行看子》等。

吳昌碩(1844年—1927年)

展覽現場
吳昌碩(1844年—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一個藝術大師,往往是開創了一種風格或流派,而一位藝界領袖,往往是開創了一個時代與輝煌。而海派書畫正是隨著吳昌碩定居上海,出現了一個大師薈萃、群賢畢至、精英輩出的鼎盛期,從而開拓了海派書畫的從藝地圖,從老城廂擴展至整個大都市,實現了中國書畫現代性的轉變,成為上海城市化進程中重要的文化現象。

展覽現場

吳昌碩臨原始石鼓文《臨石鼓全形十條屏》,南通市個簃藝術館館藏

《臨石鼓全形十條屏》之一
1912年對于海派書畫來講,具有重要的編年史意義及流派史建構作用。這一年是中華民國元年,隨著清王朝的覆滅,一批原清廷的高官大吏及碩學鴻儒先后來到上海。
吳昌碩曾孫吳越對澎湃新聞說:“1912年吳昌碩棄名‘俊卿’,以字‘昌碩’行世,自刻印‘吳昌碩壬子歲以字行’,并于五月正式定居上海。在此后的15年時間里,即是他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又是他展開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時期。可以說他是一位旗手,結社契盟、主導藝事、關注文苑,培養、影響了齊白石、潘天壽、王個簃、劉海粟等一大批文化藝術棟梁,從一位藝術大師轉身成為一代海派書畫領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吳昌碩于1913年所入住的閘北山西北路吉慶里,成為海派書畫影響最大的藝術沙龍。1913年,吳昌碩被公推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首任社長。1914年,吳昌碩出任上海書畫協會會長。1915年,他又被選為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會長等,從而使海派書畫家真正以公共藝術群體創造了世紀輝煌。潘天壽早在1926年出版的《中國繪畫史》中就指出:“光宣間安吉吳缶廬昌碩……以金石篆籀之學出之,雄肆樸茂,不守繩墨,為后海派領袖。”

吳昌碩 自畫像圖軸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覽規模巨大,在逾1500平米的展示空間中匯集吳昌碩本人的詩書畫印等精品140余件,鮮明地反映了其“由金石入書畫”的金石筆意、“破古法”而“出己意”的開拓氣度、高古質樸的藝術追求。展覽還展出了陳寶琛、陳三立等8位士大夫群體及陳師曾、潘天壽、沙孟海等缶門弟子、友人的作品近40件。

展覽現場

兩方“美意延年”印
展覽作品中更不乏鮮少外借展出、難得“合體”展出的珍貴作品。例如,南通市個簃藝術館館藏吳昌碩臨原始石鼓文《臨石鼓全形十條屏》鮮少外借,非常吸睛;兩方來自不同藏家的“美意延年”印章也將在本次展覽中首度“合體”展出;吳昌碩與任伯年、王一亭合作跨度長達21年最終成畫的《缶翁行看子》也是本次展覽珍品之一。

《缶翁行看子》

《四時花卉條屏》
此外,《四時花卉條屏》以四季代表花卉牡丹、芭蕉、秋菊、臘梅入畫,冷暖調子對比強烈,既獨立成作,又相得益彰,頗具意趣。吳昌碩是大寫意花鳥畫的一代宗師,他偶然涉筆的山水畫更是件件精品,稀缺山水題材《山水圖》也在展出之列,縱筆馳騁,灑脫非凡。

展覽現場

“武陵人”印
展覽另一大亮點是吳昌碩的篆刻精品集中呈現,展陳超50件其藝術生涯中的重要篆刻作品。其中包括代表吳昌碩早年初涉印壇探索摹仿的“武陵人”印,舒展清麗的線條與其后期印風形成鮮明對比;朱文印“明月前身”則是缶翁66歲時懷念原配夫人所刻,表達了終生不渝的愛情;“缶翁”印則是吳昌碩74歲之作,書寫意味濃厚。

“明月前身”印
此外,展覽還帶來吳昌碩不同書體的書法作品,長詩《五卅祭》是其為“五卅慘案”聲援罷工、表達反帝愛國時連夜揮毫所就。

長詩《五卅祭》
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發生,上海全市掀起罷工、罷課、罷市的浪潮。當上海美專學生來到吉慶里,請求吳昌碩募捐時,還在病中的吳昌碩連夜揮毫寫下長詩《五卅祭》:烽火逼天天昏黑,天光斜射海蒼赤。炮聲一發彈雨激,飲彈之人漲阡陌。伊誰使令黃若岑,飽我囊察陳甘心。性命在人一錢視不值,警若兩軍圍獵格殺獸與禽。制造一廠攻不下,焦土一片不憐者。十室九空城西民,流彈擊人如擊瓦。朱殷之血腥模糊,閘北猶聞死不舍。死不舍,誰敢爭,彼戰士皆出父母生,唬聲初試一一皆寧馨。從軍一去隔生死,眼穿天末徒涕零。死者填溝壑,傷者不可藥。二千七百之數計零落,事在前日之日日之昨。吁乎,別有天地羅綺叢,金釵欲醉春溶溶。戰場直北斜橋東,畫界豈有鴻溝風。

吳昌碩詩稿、信箋等

展覽現場
為了向觀眾進一步展現了近代上海工商業現代化城市的轉型過程中,藝術功能的重要轉變。展覽通過五大板塊的敘事,呈現以吳昌碩為核心的重要文化“五大現象”:代表吳昌碩從藝術大師成為一代海派書畫領袖的“1912現象”、來到上海后實現暮年變法的“金石精神現象”、入住吉慶里成為培養藝術大師團隊搖籃的“吉慶里現象”“潤格經濟現象”、以及以吳昌碩為藝界領袖的“家國情懷現象”。

展覽現場
展覽學術總策劃王琪森介紹,吳昌碩入住的吉慶里,日后走出了“缶廬三杰”:陳師曾、潘天壽、沙孟海及一個書畫大師團隊:陳半丁、趙云壑、趙古泥、王個簃、錢瘦鐵、諸樂三、諸聞韻等,還有日本弟子,日本書畫大師級的河井仙郎、長尾甲等。受其藝術影響與筆墨啟迪的還有:王一亭、齊白石、劉海粟、朱復戡、高劍父、梅蘭芳等。為此,齊白石有詩為證:“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輪轉來。”從而使吉慶里成為培養藝術大師團隊的搖籃,支撐起了中國藝苑近現代百年的大師之門。

展覽現場
這些貫穿展覽始終的“現象”,不僅是吳昌碩個人身份的嬗變,更是他與上海這座城市之間相互成就發展的一段佳話。王琪森表示:“一個人與一座城,是上海成就了吳昌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展學術主持陳翔則表示,“回顧吳昌碩為海派大文化圈的建設做出的卓越貢獻和高邁建樹,為我們在新時代下形成更好的社會文化生態,促進和推動文化藝術的進一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飛躍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創新啟發。”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西泠印社、吳昌碩紀念館、上海中國畫院主辦,君匋藝術院、南通市個簃藝術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等支持。該展也是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和中華藝術宮“何謂海派·海上名家”藝術系列的最新展項。
“海上明月——紀念吳昌碩誕辰180周年藝術大展”將開放至2025年3月31日。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圍繞展覽主題內容持續策劃推出豐富的專題講座、藝術家導賞、繪畫工作坊等活動,帶領觀眾領略海上巨擘的藝術魅力和不朽的時代精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