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情緒管理內卷化,這屆年輕人流行用智能手表監控情緒
“心情不好可以騙過所有人,唯獨騙不過它。”
網友小葉在一次尷尬的飯局后打開智能手表,看到情緒健康報告上的“低落”提示,不由得感嘆:“我都沒表現出來,它倒先發現我不開心。”
一塊智能手表,成了許多年輕人探索內心的數字化工具。從壓力曲線到情緒波動,從睡眠數據到養生建議,它提供了一種看似科學的情緒管理方式。然而,情緒管理的本質在于內心的覺察與自洽,但當情緒被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它究竟在幫我們“管理情緒”,還是在制造新的焦慮?
情緒科技是年輕人的“救命稻草”還是“情緒枷鎖”?
近年來,智能手表的情緒監測功能成為穿戴設備的主打亮點。無論是Apple Watch的“正念提醒”,還是華為WATCH GT系列的“情緒健康摘要”,各大品牌都在用“情緒管理”作為營銷賣點,吸引飽受壓力困擾的年輕人。這背后,是整個社會對心理健康日益高漲的關注。
“自從戴了智能手表,感覺情緒不再屬于我一個人了。”阿亮感慨。他剛入手的智能手表在檢測心率后提醒他“情緒波動較大”,提示他深呼吸。阿亮覺得,手表在一定程度上幫他找到了“冷靜的理由”。
但另一些用戶的體驗卻顯得矛盾。網友阿萌提到:“我心情不好還用手表告訴我嗎?看著它給出的低落曲線,我的情緒只會更糟。”小蕓則發現,她的同事開始通過智能手表推測對方的情緒狀態:“有人給我加工作時,我抬起手腕露出手表,她看到我的壓力值,馬上改口說‘等你有空再做’。”
這種現象背后,隱藏著情緒被數據化、社交化后的不適感:情緒原本是個體的主觀體驗,但如今卻成為了可以被觀察、衡量,甚至用來調整人際互動的工具。情緒不再是一個人的隱私,而變成了一種新的社交語言。這種變化不僅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變得“外包”化,也使得情緒的自我覺察被依賴于科技設備。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涉及情感、認知和生理多層次的交互。智能手表的情緒監測功能主要依賴于生物數據,例如心率變異性(HRV)、皮膚溫度和睡眠質量等。然而,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情緒狀態,需要極為復雜的算法推導。
問題在于,情緒的真實感受往往超越了生物學的單一維度。例如,你可能因為一杯咖啡的提神效應心率加快,但算法卻可能將其誤判為“壓力升高”。當主觀感受與數據分析出現矛盾時,用戶往往會陷入迷茫,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情緒感知。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的健康管理依賴于個體對內在感受的接受與處理,而非試圖完全控制它。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所說,“情緒的健康來源于接納,而非抗拒。”但智能手表的功能設計更多是提供建議和調節手段,這種“外部干預”是否真的有效,仍值得探討。
情緒管理的內卷化,是一種“焦慮時代病”
智能手表情緒功能走紅的背后,是現代社會情緒焦慮的普遍化現象。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其中年輕人是主要群體。疫情、經濟壓力、不確定的未來,這些共同造就了當代年輕人對“情緒管理”的強烈需求。
然而,這種對情緒管理的渴望,正在被資本與技術進一步放大,甚至“卷”成了一場情緒競賽。
情緒監測功能的普及,是可穿戴設備廠商的一次精準卡位。在智能手表進入市場飽和期后,各大品牌紛紛尋找新的產品定位,從單純記錄運動數據,向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延展。以情緒為切入點,不僅能夠滿足年輕人對心理健康的訴求,還能通過“可視化”的數據增強用戶的黏性。
這種策略確實奏效。根據IDC的數據,2023年中國市場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中,超過30%的消費者將情緒健康作為購買的重要參考因素。智能手表通過將看不見的情緒“量化為圖表”,滿足了人們對心理健康可控性的幻想。
但值得警惕的是,當情緒監測被過度包裝為“必需品”時,它可能成為一種新的隱形負擔。一位網友坦言:“手表說我需要調節狀態,我就覺得自己必須變開心,但這種強迫感反而讓我更焦慮。”
年輕人對情緒監測功能的追捧,與當代社會文化的特征密切相關。在一個以“效率”和“競爭力”為中心的時代,情緒穩定幾乎等同于一種生產力的象征。尤其在職場中,“情緒不好”往往被視為負面特質,而智能手表的情緒監測功能,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看似“科學”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情緒分享的社交屬性,也讓智能手表成為一種新的社交貨幣。在社交平臺上,“曬情緒報告”正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一些用戶甚至通過分享壓力曲線或心情指數,打造了一種“自律”和“健康”的人設。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社交信號,表明“我在努力管理自己”。
但問題在于,情緒健康本應是個體的私密體驗,當它被轉化為社交行為,個體的情緒可能不再由自己掌控,而是被外界的評價所驅動。
情緒管理是偽需求還是新機會?
從產品設計到用戶體驗,情緒監測功能確實滿足了一部分年輕人的需求,但它是否真正解決了情緒管理的核心問題?
情緒管理的本質,是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而非簡單地通過外部工具修正狀態。然而,目前智能手表的設計邏輯,更多集中在“提醒”和“干預”上,而非引導用戶建立與情緒相處的能力。
在歐美國家,智能手表的情緒功能與心理咨詢服務深度結合。例如,Fitbit和Mindfulness App的合作,提供了基于用戶情緒數據的個性化心理健康建議。日本的職場文化則將智能手表與冥想訓練相結合,幫助員工減壓。相比之下,國內市場的情緒監測功能仍更多停留在數據呈現層面,實際的干預效果有限。
情緒科技的發展應更注重個性化與深度服務。例如,結合用戶的行為數據與生活情境,提供更精準的情緒調節建議;通過AI技術,模擬情緒陪伴體驗,而非單純的數據羅列。此外,與心理健康機構的跨界合作,也可以提升情緒管理產品的實際效用,而不僅是制造一種心理安慰劑。
寫在最后:戴著手表,但別忘了傾聽內心
情緒管理的內卷化,既是社會焦慮的投射,也是科技發展的雙刃劍。智能手表的情緒監測功能,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但它并不能代替我們與自我對話的能力。
情緒健康最終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而不是外部的數據。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或許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在“看見”情緒的同時,學會與它和平相處。
就像網友小葉最后的感悟:“手表告訴我情緒不好,我就停下來,喝杯茶,深呼吸,然后告訴自己,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讓情緒消失,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科技可以是工具,但情緒的主人,始終應該是我們自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