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ISFF專題丨如果妹妹是只蝴蝶
BISFF 北京國際短片聯展,讓全新的影像在中國發生,將“短片”的概念延伸至創作的各個領域,在電影和藝術中尋求結合的可能——豐富前衛,不拘一格——讓真正的才華在人們面前得以呈現:我們是站在影像前沿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也是推動者和冒險家。
2024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家庭影像FamilyLens作為合作媒體,看到了來自世界范圍內的優秀短片,很多作品關于找尋自我、愛與被愛、探尋親密關系,而“家庭”這個母題往往是這些短片逃不開的。
《你我的碎片》是中國臺灣導演陳志明的短片作品,影片講述了妹妹因為抑郁自殺給家庭帶來的創傷,形式上用紀錄和動畫拼貼相結合,觸及家人深層的內心,反復回味后,是無盡的孤獨和思念。

你我的碎片 Mended Together
陳志明丨15分鐘丨2024丨中國臺灣
影片簡介:我有一個妹妹,從小就很鬼靈精怪,小時候的我們常常一起玩,一起搶著雞腿吃、一起去玩躲避球,知道她為了愛情,逃離到香港與她的男友一起生活,突然有一天她回到臺灣,不知為什么她的情緒就像一頭怪獸般,一下子開心而下一秒就會脾氣爆炸,甚至憂郁了起來。
有一天我在火車上接到母親的電話說:「妹妹跳樓自殺了」,頓時的我腦袋一片空白,心里想若我能即時給她一對翅膀,是不是她就不會這樣選擇墜落了?? 這是一個關于我妹妹突然自殺逝去的事件,也是一個破碎的家庭面對親人驟然的離去,留下來的人要如何好好活下去的故事。

我是陳志明,一名導演,一個失去妹妹的哥哥。
妹妹發生意外的時間很突然,我當時在做我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記憶列車》,當時剛跟另一半分手,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和思考,妹妹的意外接踵而來。妹妹離開采用了很激烈的方式,從高處跳下來導致身體是破碎的。
意外事件發生后,警察采用驗尸的方式排除他殺的可能性,把妹妹的衣服剪開,換上寬松的衣服。媽媽惦記妹妹有沒有穿上她喜歡的衣服,實際上是沒有換衣服的機會的。工作人員把從妹妹身上剪下來的衣服碎片和平常她會吃的藥送到我的手里,盡管事情已經過去兩年,這些碎布我仍然保存在家中的角落,仿佛妹妹還在。

▲《你我的碎片》劇照
當我整理妹妹的遺物時,發現很多影像都是在拍妹妹的孩子,我的小外甥用手機拍下妹妹梳頭發,這是妹妹留下來的痕跡,小外甥也是妹妹留給我們的念想。而我作為拿起攝影機的人,一開始很想拍我媽媽和爸爸之間的關系,2021年過年期間,同時媽媽過生日,我記錄妹妹買生日蛋糕給媽媽慶生,那時誰也不知道這是我們在一起的最后一個春節,妹妹離開后春節再也沒有年夜飯。這段珍貴的影像回憶,妹妹也只有聲音入鏡。
妹妹是一個貼心的家人,她會給媽媽過生日的儀式感,會跟媽媽說很多甜言蜜語。

▲《你我的碎片》劇照
妹妹特別喜歡小貓,她有很多貓,也想做一個寵物店,但她時常控制不了洶涌而來的情緒,這些貓就都由媽媽代養。
妹妹留給我的印象素材除了給媽媽過生日那次,就只有她的葬禮。我們家是基督教,在葬禮中會有很重要的環節叫追思禮拜。拍攝的過程對我來說很重要,這是我見妹妹的最后一面。我把生日和葬禮都放進我的短片,生命的起點與生命的終點交織重逢,生命在此刻散發了光,活著的人滿是思念。

現在想起來妹妹和我的風格很像,我戴著的眼鏡是妹妹留下來的,她生前最寶貴的一副。我戴上妹妹的眼鏡,把她放在我的心里,一起去看世界。
妹妹留下來的東西不多,一個小外甥、一副眼鏡、少許影像素材、一些碎布和紐扣,我開始試著把這些東西拼湊起來,試圖找出妹妹的痕跡,我翻出她兒時的照片,透過時間的印跡,找尋她在多個時空宇宙中殘留的碎片。
我想給妹妹更完整的她自己,我要用手縫線縫起來她的碎片,她破碎的身體,我們支離的家庭。于是我決定嘗試修補,開始用不完整的影像和照片拼湊出一種真實存在又夢幻泡影般的感受。
短片呈現的方式還采用了定格動畫,一幀幀的靜止又動的感覺,像時間流逝,用一種不太直觀的呈現方式,表達我不可挽回的遺憾。

▲《你我的碎片》劇照
妹妹年輕時非常漂亮,生完孩子加上抑郁癥吃藥的原因,對自己不滿意。她覺得被生活困住了,被自己所裹挾著。其實她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生病了,情緒最激烈的時候是從香港回到臺灣后,她與私奔的男朋友分手了。
我陪她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妹妹情緒一發作會跟媽媽吵架,把書桌推倒。我沒有勸動她去醫院治療,很快妹妹跟現在的妹夫結了婚、生了小孩,但是她的傷口沒有得到有效的治愈,情緒就像風暴一樣。
因為她的情緒問題沒有干得長久的工作,她為了給孩子省奶粉錢依舊沒有系統的看醫生做心理治療。
小外甥名字叫子祈,當妹妹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她停藥了一段時間。妹妹把這個孩子看得像禮物一樣珍貴,她全心全意照顧小孩,手機里面的視頻都是關于和孩子的點滴。
外甥面對媽媽的離開,難過但不會表達,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想媽媽了”,我會給他看他與媽媽的互動視頻,有些視頻的內容他都不記得發生過,但他還是會全神貫注地看,他看見手機里的媽媽很開心,他的表情會告訴我。

▲《你我的碎片》劇照
我時常會想起,如果我能給妹妹一雙翅膀就好了。
在獻給妹妹的短片里,我用直覺給妹妹加了一顆跳動的心臟,賦予妹妹生命的脈動和對生活的激情。可好像妹妹是一個毛毛蟲,她沒有勇氣戰勝破繭的痛苦,像蝴蝶一樣飛出窗外。
妹妹離開之后,我去了她最喜歡的不同地方的海。失去妹妹的感覺就像大海冰冷的浪花向我襲來,我把妹妹和爸爸從照片上摳掉,也象征她不再受任何束縛去到更寬闊的地方,亦或是她永遠的離開我了。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符合大人標準的小孩,隨著年紀增長,原生家庭和重重變故對我的影響越來越大,我開始意識到家庭的重要性,這對我的創作也很重要。
大學時我就常常拿起攝像機拍黑白照片,拍完之后打印出來做成一個大型的裝置藝術,拼出爸爸和我媽媽在婚姻里看似平靜,卻又充滿不安全感的狀態。
爸爸有暴力傾向,在我大學時,因為受不了爸爸,媽媽逃走了。妹妹也跟著她男朋友走了,最后我也受不了。我爸家暴最嚴重的時候會拿刀砍我們,所以我也逃走了,我們這個家變得支離破碎。
后來他娶了一位越南太太,重新組建家庭。妹妹的內心其實很需要父親,所以他們都有私下聯系。但在我的短片中沒有他的身影,只有聲音,他對我來說像個大魔王,我怕他再拿起刀砍向我。

▲ 家庭照片
再次見到我爸,是因為他生病需要人照顧,見面的機會太少,導致他忘記我是誰。我媽曾經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雖然你爸爸有不好,有很多不堪,還是要給他留一些面子”,我聽了媽媽的話,后來爸爸病情發展很迅速,很快地消失了。我感到一絲慶幸,慶幸我聽了媽媽的話。媽媽對我情感上影響很大,她能放下過去,我為什么不嘗試著放下呢!
但媽媽對于妹妹的突然離開反而沒有這樣,媽媽很內疚,她怪罪自己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女兒。直到事情發生很久之后,媽媽沒有勇氣看我制作的這部短片和我們的全家合影,甚至直到現在她也不敢去靈骨塔去看妹妹的遺照。
有段時間我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直到有一次她來家里住,媽媽說:“去看妹妹的葬禮和遺像就是在心里跟她說再見了,她沒辦法放下”。我開始理解媽媽了,我以我的方式去陪伴媽媽,慢慢地跟她講述通過這部短片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你我的碎片》劇照
仔細想想,創作對我來說就像做手術一樣,創作者能不能把“病灶”挖出來后,好好地縫合。這也是紀錄片的魅力,有的觀眾在看到影片后會獲得一種力量。在采訪的當天上午,因為放映連著看了我的兩部短片,我突然意識到創作是一個情緒的出口,對我來說是一種藝術療愈的體驗。
關于“家”,對我來說,好難…我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一個正常的家庭關系的家。我覺得家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而家是又愛又復雜的血緣關系,是海市蜃樓般的避風港。
愿我們在下沉時總有一雙手把我們托起;愿我們在懷疑世界時多聽聽自己的聲音;愿我們都能堅定勇敢地做自己;愿我們每個人都有破繭重生的勇氣。
標題詩:陳志明
自述:陳志明
采訪/撰稿:郭佳欣
編輯/排版:ALEX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