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代東亞醫學與健康知識的跨域傳播:第四屆中韓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中韓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為推進東亞學者在醫學人文領域的學術交流,培養醫學人文青年研究人員,2024年11月2日,第四屆中韓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于上海順利舉行。中韓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俞蓮實博士(現韓國國立木浦大學教授)提議,韓國慶熙大學樸潤栽教授、上海大學張勇安教授和復旦大學張仲民教授聯袂發起,至今已分別在中韓高校成功舉辦三屆。本屆研討會主題為“近代東亞醫學與健康知識的跨域傳播”,會議由上海大學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與韓國慶熙大學HK+統合醫療人文學研究團主辦,上海大學國際禁毒政策研究中心承辦。來自上海大學、慶熙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韓國國立木浦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

第四屆中韓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師生合影
11月2日上午,研討會開幕式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樂乎樓學思廳舉行。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歷史學系鄭彬彬副教授主持,慶熙大學樸潤栽教授、文學院楊長云副院長分別致辭。樸潤栽教授首先對上海大學師生為本屆研討會順利召開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感謝。他娓娓講述了往屆研討會的歷程,并認為可以從醫學、藥物與知識生產的角度切入理解本屆會議的議題。楊長云教授對與會專家與青年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尤其感謝了遠道而來的韓國學者。他期待與會專家學者就圍繞會議主題開展深入研討,期待中韓學校未來繼續深化溝通,共同推動醫學人文研究向縱深發展。
本次會議的學術研討由青年學者論壇和博士生論壇構成。來自中韓高校的13位青年學者和博士生,圍繞“醫學與政治”“健康的現代性”“醫學的外延”和“知識的流動”四個主題宣讀論文并展開討論。慶熙大學樸潤栽教授、復旦大學張仲民教授、韓國國立木浦大學俞蓮實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陳麗云教授和上海大學夏昀教授針對青年學者的匯報進行了精辟的點評與討論。
首場匯報主題為“醫學與政治”,楊長云教授主持會議。慶熙大學學術研究教授崔成運匯報的論文題為《儒家國家朝鮮的道家養生觀中的御用醫學:以調理之劑為中心》。崔教授以朝鮮英祖統治時期的御用醫學為切入點,總結該時期的御用醫學用藥分為“對癥之劑”與“調理之劑”,指出道教養生法中的預防觀念對“調理之劑”的影響,為現代韓國傳統醫學與健康觀念研究提供新視角。
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后丁怡駿匯報的主題是《上海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滅蚊運動(1909-1939)》,丁博士以1909-1939年間上海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滅蚊運動為例,綜合分析醫療知識理論、殖民帝國競合、衛生管轄權與公共輿論等因素對滅蚊運動的影響,意在闡明近代中國防疫現代化的復雜性,并論證帝國、公寓與實驗室這三種不同空間如何在其中重疊交織。
上海大學博士后張弘毅的演講報告為《偽滿洲國水災應對與偽滿洲殖民地醫療體系的重構》。醫療制度是日本對偽滿洲殖民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弘毅從偽滿洲國初期的水災切入,考察了在水災這一契機下,偽滿洲國醫療保健系統在原有殖民醫療系統與偽滿洲當地醫療系統互動下的重建,為呈現偽滿洲政權運作過程中地方特色與殖民特點的充分融合提供參考。
隨后,陳麗云教授圍繞中醫醫學知識,討論了崔成運論文中的“調理之劑”與“對癥之劑”在中醫知識體系內的演變,說明中國歷史上煉丹和服食丹藥的行為導致了中國古代化學藥物的產生。樸潤栽教授認為丁怡駿博士需要關注財政與滅蚊運動之間的關系。對于張弘毅博士的論文,陳教授提醒其留意文章措辭的準確性,同時注意甄別日本文獻材料的使用。
報告第二場以“健康的現代性”為主題,上海大學博士后黃運擔任主持。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顧玥匯報的主題為《“產后宜溫不宜涼”:明清時期婦科學與生育習俗的融合與沖突》。她以時間為脈絡梳理中國古代的產后治療策略,參考明清醫療案例,提出除民間分娩習俗外,早期醫學理論也參與了“產后宜溫不宜涼”習俗的塑造。同時,醫患雙方對于產后治療的認知差異導致了治療過程中沖突頻發。
慶熙大學學術研究教授崔芝僖帶來了題為《清末民初的長壽論述與老年健康》的匯報。崔教授關注到近年來全球“健康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她從中國晚清與民國時期的社會養生觀念入手,探討了西醫長壽方法與傳統東亞“養生”概念的差異,及這一時期的長壽觀念與現代傳統美德的影響與重構。
上海大學博士后安永娜的報告為《西醫的中國化:上海現代心理健康服務的創建》。上海的精神衛生服務機構化始于20世紀30年代,安永娜聚焦上海精神衛生服務的制度化機構化進程,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展現中國近代精神衛生服務在全球背景下的發展,意在說明精神衛生服務的發展與國家危機、國際精神衛生運動及民族復興息息相關。
接下來的評議環節中,俞蓮實教授建議顧玥在文章中將回溯的時間線向前延伸,并著重分析醫患雙方在治療過程中的矛盾沖突與解決的具體方式。對于崔芝僖的論文,張弘毅博士認為該論文主題體現了現實關切,在當今人口老齡化的東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并建議文章細化民眾對衛生宣傳的接受程度等問題。其后,曹民河老師認為安永娜的論文可以更詳實地述說西醫被中國化的具體案例,并說明上海精神衛生服務的發展對于中國、歐美的影響。
第三場匯報主題為“醫學的外延”,顧玥老師主持會議。上海大學博士后陳劍發表的演講為《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的英國軍事醫學實踐與科學探索》。他以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的英國軍醫實踐為研究對象,提出英國軍醫的治療與自然信息收集行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醫的交流互動,為后續醫學融合奠定基礎。論文為正確客觀認識鴉片戰爭的歷史提供了軍醫視角。
上海大學博士后屠含章的匯報題目為《一種被遺忘的無痛戒煙法:蛋黃素法的誕生與演化(1931-1940)》。蛋黃素戒煙法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屠老師以蛋黃素無痛戒煙法為考察對象,梳理了其發明及傳播過程,分析了這一方法被世人遺忘的原因,并通過重新審視這一歷史事件,揭示20世紀30年代東西方在全球戒毒研究中的多向知識流動。
隨后,慶熙大學學術研究教授金昇來發表講演,主題為《從科學到健康教育:保護20世紀早期上海公共租界的兒童健康》。金教授利用日韓等多國報刊雜志史料,首先考察上海公共租界公共衛生話語引入科學方法的過程,進而探索健康教育如何在實踐中與新引入的公共衛生話語關聯,以此回顧這一時期中國預防醫學與健康教育的歷史。
評議討論環節中,俞蓮實教授與張仲民教授以屠含章的論文為例,將話題延伸至當今全球的毒品泛濫情況與不同國家的戒毒方法。俞蓮實教授同時建議屠含章博士進一步深入考察蛋黃素戒煙法的成本及效用。樸潤栽教授建議陳劍老師關注英國軍醫與普通醫生的行為及接受的醫學教育是否存在差異性。黃運老師建議金昇來老師增加對文章核心詞匯“兒童健康”論述的篇幅,并可以結合關于近代上海公共衛生建設的相關研究與原始材料,深入挖掘口岸城市的公共衛生治理問題。
第四場的四篇文章主題為“知識的流動”,安永娜博士主持會議。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張雯婧的論文題為《漸禁主義的擁護與國際社會的妥協:日本與1931年曼谷鴉片會議》。1931年曼谷鴉片會議旨在促進東亞禁毒領域之間的合作,然而,隨著世界形勢的變換,國際毒品管制建設趨向疲勞。張同學著重考察了1931年曼谷鴉片會議情況,指出二十世紀三十年國際毒品管制體系建設乏力這一情況。
隨后,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姝宇帶來的演講題為《近代中醫藥知識的西方生產與全球流通(1871-1919)》。陳姝宇通過考察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醫藥知識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流通情況,重點關注中醫學知識文本生產與藥材貿易網絡的全球流通,以及中國海關外籍醫生尋求中醫知識的路線、原因與方法,說明了近代中醫知識的生產傳播在全球醫學史中的重要性。
上海大學博士生徐欣蕊的匯報題目為《游戲場翻譯背后的社會思潮:晚清至新中國早期有關兒童身體的看法》。現代游樂場在19世紀后期出現在歐洲與北美,后逐漸傳入中國。徐欣蕊以“游樂場”一詞的翻譯為重點,梳理了晚清至新中國早期對于兒童身體社會觀念的演變,其翻譯演變反映了中國社會對兒童身體逐步重視、接受的過程。
匯報以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簡天天的論文收尾,其題目為《克利夫蘭的傷寒防治與城市公共衛生的建設研究(1890-1930)》。簡天天以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傷寒防治為例,分析該市公共衛生部門加強城市衛生建設的措施,說明公共衛生建設對傷寒防治的重要作用。
評議環節中,張仲民教授向張雯婧同學與陳姝宇同學提出寶貴建議。他肯定了張雯婧的選題,建議完善論述中的個案研究,以加深對日本政府殖民政策的理解。他指出陳姝宇需要進一步明確研究的具體對象。夏昀教授認為徐欣蕊的文章能抓住國民身體的政治隱喻意義,這值得肯定,并建議其增加關于“游戲場”概念傳入中國過程的論述。曹民河教授認為簡天天的匯報還需深入說明克利夫蘭公共衛生建設的成功因素,并希望其從醫學人文角度關注當時平民的生活。
研討會最后的環節是圓桌討論。在該環節,上海中醫藥大學陳麗云教授溯源中醫醫學中如“氣功”“五禽戲”等各類問題,并指出“中醫”與“中藥”在歷史書寫中的區分問題。上海大學博士后黃運提出如何在歷史寫作中提出問題并論證這一問題。樸潤栽教授與上海大學夏昀教授從史料、理論框架及敘述等方面對此回應。上海交通大學張志云教授、安永娜老師等學者圍繞匯報的論文展開進一步討論。
閉幕式上,樸潤栽教授與夏昀教授作閉幕致辭。夏昀教授十分樂于見到與會師生在研討會期間暢所欲言。樸潤栽教授向與會師生的辛苦付出再次表示衷心感謝,尤其感謝了負責會議部分翻譯工作的韓國國立木浦大學俞蓮實教授,并表示期待兩校間未來的合作。
至此,第四屆中韓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青年學者薈萃一堂,討論了近代東亞醫學與健康知識的跨域交流問題,將有效推動東亞醫學人文的縱深發展,為我們深入理解醫學與政治的關系,以及用跨域視角認識醫學知識的生產與流布提供新視野與新方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