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哪里有食物鳥就往哪飛,上海崇明東灘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如何和諧聯動?
11月30日,2024上海崇明東灘觀鳥生活季之社區公益文化節在崇明區中興鎮富圩村自然中心舉行,眾多觀鳥愛好者走進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東灘保護區”)和周邊社區,觀賞越冬水鳥,并了解、參與這里的生態保護。

2024年崇明東灘觀鳥生活季活動現場。活動主辦方 供圖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候鳥紛飛。活動主辦方 供圖
崇明東灘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中的重要一站,每年有近百萬只次候鳥遷徙經過此地。目前崇明東灘記錄到的野生鳥類總數達364種,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20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與6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今年7月,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上海首個世界遺產。

近期,大量候鳥陸續飛抵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活動主辦方 供圖
鳥類保護從來不只是保護區內部的事,也需要周邊社區的共同參與。已成功舉辦兩年的“崇明東灘濱海社區觀鳥生活節”,在今年升級為“崇明東灘觀鳥生活季”,系列活動從10月持續至12月。進入第三個年頭,這些活動如何促進一座鳥類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的連結?
保護區如何與周邊社區聯動?
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斑嘴鴨、小天鵝、反嘴鷸等正陸續趕往上海崇明東灘,氣溫雖低,卻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候。
崇明東灘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生態修復科科長馮雪松介紹,根據上周最新調查,已有將近4.5萬只水鳥抵達東灘,其中雁鴨類4萬只,鸻鷸類2000多只,其他為鷺類、鷗類。其中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1只、白頭鶴45只、東方白鸛4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將近2500只,小天鵝的數量在近幾年整體呈增長趨勢。很多鳥還在來的路上,候鳥最高峰預計在12月中旬。
當天,距離崇明東灘保護區最近的自然村——富圩村上演了生態藝術話劇、回收塑料樂器演奏,推出了崇明東灘攝影、版畫等藝術作品展,舉辦了公益市集和環保非遺工作坊。光顧這里的不只有觀鳥愛好者,還有不少當地村民。
市集上,除了濕地保護宣傳冊、防鳥撞貼紙、鳥類保護的文創周邊,也有鳥哨、竹編、崇明糕、蘆葦手作等當地特色產品。做工樸素的蘆花鞋惹人注意,這是一種將蘆花均勻地搓進草繩里編織而成的鞋,厚實保暖。
蘆花鞋是保護區和周邊村子聯動的產物。崇明東灘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宣傳教育科副科長崔百惠說,崇明東灘的蘆葦會進行輪割使其更好地生長。割蘆葦會雇傭周邊村民,而再利用環節,保護區與專業機構合作培訓村里的婦女學習蘆葦工藝品制作手藝。蘆葦的用處很多,目前還處于探索開發階段,未來村民們掌握了手藝可以自己做活動、創業。
她還表示,周邊居民為保護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崇明東灘生態大堤外側,受洋流、季風和潮汐共同作用,不時匯集大量海漂垃圾,嚴重影響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如果鳥類、底棲動物等誤食,可能直接威脅健康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崇明東灘持續開展海漂垃圾清理工作,每年開展二十余場“清潔濕地”志愿者活動,周邊村莊居民作為海洋垃圾巡護員,負責活動保障以及撿拾垃圾的后續預處理與清運工作,助力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開展。
崔百惠說,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后,訪客量有所增長,周末的預約名額總是早早搶空。生態觀光有望帶動周邊的民宿、農家樂,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增收途徑。
公民科學調查志愿者將參與鳥類監測
富圩村村民老江也穿梭在市集里,東看看西望望,嘗了幾口青草沙米酒,聽聽攤主們介紹攤位上的各種小東西。看見入侵物種海貍鼠標本的時候,他一下子來了興趣,“唉,我們這兒就有很多,吃莊稼蠻厲害的,你們能不能反映反映。”

市集上展示了海貍鼠標本。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老江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海貍鼠是這兩三年變多的,既吃青苗也吃菜,“人在地里它不出來,人走了就來了,莊稼被吃了很多”;還有野鴨,“我不種水稻,人家種的就倒霉了”,一批一批的野鴨飛來吃水稻,農戶也沒有補償。他感慨:“保護肯定是要保護的,要生態平衡,但有的東西太多了反而不好,還是要控制些。”
“田里的野鴨子多得不得了,我每天要趕三次,不然稻子就被它吃光了。它受國家保護,我們又不敢碰,每天都要趕,還是有很大的損失。”路過的熊師傅加入對話,他是外地人,在附近承包了幾百畝地,眼下正是水稻收獲的季節,趕上了候鳥遷徙季,心里有些愁。
哪里有食物,鳥兒就往哪兒飛,不會在意保護區和農田的邊界。因此,馮雪松表示,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候鳥季的管理壓力比較大,對保護區內部及周邊農田的情況都需要調查,比如了解多少鳥在農田待著、是否受到干擾。
他表示,大批候鳥正在飛來,一般要待到次年3月中下旬。至于進入農田的數量,每年都有波動,今年目前還沒有觀察到大批量鴨子進入農田的情況。
公民科學調查志愿者將成為崇明東灘鳥類調查的重要力量。當天,30名觀鳥愛好者參與了招募宣講暨培訓活動,其中就有來自附近陳家鎮的觀鳥愛好者,2位講師分享了鳥類監測方法、東灘鳥類監測基本情況、冬季水鳥辨識等內容。入選的志愿者將參與崇明東灘保護區周邊農田內鳥類同步調查、崇明東灘保護區內單一鳥種專項調查。

崇明東灘公民科學調查志愿者招募宣講暨培訓活動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保護區的鳥類監測人員和力量相對有限,廣闊的周邊農田區域調查需要更多人參與。”阿拉善SEE東海項目中心區域代表姚望指出,由于鳥類監測與日常觀鳥有所區別,除了交通、時間要求外,對志愿者的知識技術、生態認知也有一定要求,希望調查結果能為保護區的科學研究與保護策略制定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