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庭廚房”,并不一定像它的名字那樣溫暖
文|唐琳萱
采訪|王子逸 吳依純 劉珈宜 唐琳萱
運營|高磊
責編|高磊 黃璽澄
指導老師|王辰瑤


“因為體量大,商家寧愿拋棄掉對用餐有一定質量需求的顧客,然后選擇留下剩余的‘容忍型消費者’,一步一步地降低消費者的底線。”當提到“家庭廚房”L店時,王同學略有無奈地說。
在多次與L店溝通“貨不對板”問題無果后,王同學失望地退出了點單群,并下定決心不再點“家庭廚房”。
近來,不少學生像王同學一樣,對“家庭廚房”產生了質疑。他們發現,本來看好的這種以便利和健康而聞名的新興點餐模式,現在也面臨著品控不穩定、商家推卸責任等與“普通”外賣一樣的問題。
“家庭廚房”,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樣溫暖。

就餐“新選擇”
“家庭廚房”是一種主要依靠小紅書、微信平臺聯系訂餐的生產模式,其特點為“當天現做、及時配送”,因其常常沒有市場店面而多為家庭作坊里生產,故得其名。
今年,仙林大學城附近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家庭廚房”商家,他們大多以輕食、家常菜等菜品為招牌,通過小程序點餐、點餐群通知的模式,在每天的固定時間段將餐品送到教學樓或宿舍樓下。相比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上的外賣,學生們認為“家庭廚房”的餐品油鹽少,比較干凈、健康。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附近家庭廚房分布
健康,是小劉最初選擇家庭廚房的原因。她回憶道,“那段時間剛好生病,家庭廚房可能是唯一能吃得下的東西。”
“家庭廚房”的價格、配送方式與不錯的口味也受到學生的青睞。王同學提到,在外賣平臺上以“健康輕食”為招牌的店鋪價格都較貴。相比之下,家庭廚房的定價更加劃算。

家庭廚房與外賣平臺價格對比圖
“家庭廚房”商家的另一大優勢是能送進校園:商家會聯系兼職的校園騎手,在每天午晚餐的固定時間段送到宿舍或教學樓下。而從外賣平臺上訂餐,只能送到校門口或者3棟、17棟以及15棟旁的外賣柜。
對于經營“家庭廚房”的商家來說,繞開平臺,用口碑建立私域營銷網絡,似乎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家書采訪了南大仙林校區附近的“家庭廚房”Y店的店主,她自稱是一位營養師,在開始經營家庭廚房之前,就一直通過自媒體分享營養知識:她的小紅書賬號內容主要以自己出鏡的營養知識視頻為主,視頻中分享的一般是食物搭配與減脂技巧等內容。
店主對她的“家庭廚房”寄托了超過一般“生意”的情懷。她注意到中國人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相信食物可以發揮很好的療愈效果。于是在今年八月底,決定“將自己掌握的營養知識做到食物里”,開辦了家庭廚房,希望學生(這家店的主要客戶是大學生)能夠覺得“吃得健康、舒服”。

家庭廚房Y的店面照片
“家庭廚房”L店的店主則告訴我們,他選擇“家庭廚房”經營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通過自己的小程序與微信群進行點餐,幾乎沒有平臺成本。而如果在某大型外賣平臺上,一份價格20的商品收完配送費、平臺手續費后,商家到手只有14-15元。“如果你想用更好的東西,那么你就沒利潤;如果是不好的東西的話,你就沒市場。”他頗為無奈地說。
如此看來,采用“繞過平臺”的家庭廚房模式,既可以增加利潤,又可以提高餐品質量,對于店家和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
但這種理論上的“雙贏”局面,現在也顯露出了矛盾。
但隨著一些家庭廚房的規模增大,部分商家提供的菜品質量與服務態度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學生們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質疑也越來越多,這一經營模式背后隱藏的矛盾也顯露出來。

傾斜的天平
作為家庭廚房消費者的學生們感到,隨著家庭廚房的走紅,菜品和服務質量下降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
在某天收到“家庭廚”L店送來的菜品后,王同學發現實際餐品與商家宣傳圖嚴重不符。她向我們展示了商家的宣傳圖,圖上的牛肉很新鮮,且是很厚一片;但在她拍攝的實物圖中,牛肉卻呈碎塊狀,菜品與宣傳圖對比起來也少了許多,顯得清湯寡水。

王同學收到的餐品實拍圖

王同學收到的餐品實拍圖
在最開始,王同學考慮到商家的名聲問題,選擇與商家私聊來解決問題。但商家遲遲不回復,王同學就直接在點餐群中表達了不滿。
點餐群里交流,顯然是不愉快的。
王同學向我們展示了L店家在點餐群里的長篇回復,她認為店家不解決問題,反而“陰陽顧客”,最后她退群退款,“徹底放棄了這家店”。
退出點餐群后,王同學的朋友給她轉發了商家在群里發的消息,商家表示他們店不缺一兩個這樣的顧客。在王同學看來,商家這么做是為了篩選剩余的“容忍型消費者”,從而一步步降低消費者的底線。
不止L一家“家庭廚房”被頻繁吐槽品控問題。事實上,在仙林地區規模頗大的“家庭廚房”D也因為品控問題被詬病。雖然“家庭廚房”D拒絕了我們的采訪,在“小紅書”平臺上仍然可以找到很多關于它的評價,“避雷貼”不在少數。

小紅書上關于仙林家庭廚房的避雷帖
學生小劉對于“家庭廚房”D也頗有微詞:“剛開始會點一兩次,后來覺得它其實沒有那么劃算,然后也在小紅書上刷到一些關于避雷他們家帖子。”
當家庭廚房與消費者的關系不再和諧,一個過去被忽視的問題也被頻頻提及了,那就是“家庭廚房”是否都具有“食品經營許可證”。
大學生們為了健康、口感與便利而選擇家庭廚房,可當發現菜品的品控下降、自己的權益難以得到維護時,他們不由得開始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由于家庭廚房一般不提供店內就餐,消費者看不見通常懸掛于店面內醒目位置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因此也對家庭廚房是否具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產生了疑慮。
當家書詢問“家庭廚房”店家食品經營許可證問題時,除了一家壽司店沒有明確回復,而商家Y、商家R及商家L等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家庭廚房”D則拒絕了我們的采訪,包括這個問題。L店主認為,食品經營許可證不僅是對顧客的一種安全承諾,也是對商家自己的兜底與保護。他還告訴我們,現在政府很支持餐飲店鋪的發展。只要證件齊全,手續很容易辦, “大概三五天”就能辦好。

讓消費者來選擇
如果說在持證售餐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商家都給出了簡短明確的肯定回答,那么在面對為何菜品質量不能保證的疑問時,一些店家想要傾訴的話就長了許多。
L店主說,因為規模小,一旦需求量超過生產能力,就容易造成商品質量不穩定。有一次他們的點餐平臺開放了一個小時就爆單了,一共下了有三百多單,而且大部分都是當天的午餐。全店員工,算上老板也只有5人。他們從早上八點開始邊出餐、邊打包,到十一點左右才能完成所有午餐訂單并開始配送。這就可能使不同時間出餐的食物口感產生較大差別,而因為訂單多,打包匆忙,菜品也可能出現分餐不均勻的現象。這次“爆單”后,這家店的評價就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而且為了完成大量訂單,實際餐品都是用大鍋做的,而網上宣傳用的樣品圖則是用小鍋精心制作后拍攝的。這也會讓不少顧客感覺拿到的餐品和宣傳樣品看起來不同。
但即使店家已經意識到導致品控不穩定的原因,改進仍然不是一件易事。控制或減少訂單量擔心客戶流失、利潤減少;增加員工、擴大廚房面積,則又會提高經營成本。
看來,在“家庭廚房”這個看來似乎繞開了平臺的新賽道上,成本、利潤與競爭也是繞不開的難題。
作為一種新型外賣,“家庭廚房”模式能否長久存在下去,其實不外乎還是消費者信任、食品安全與質量、價格與服務的老道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家書工作室”,原標題為《“家庭廚房”:利益與安全的博弈》。
本文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WeChina微觀中國”項目、未來編輯部一流課程的學生實踐作品。
歡迎您通過投稿、提供線索等方式,和我們一起,在宏大敘事里找到微觀中國!聯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