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有硝煙的戰線:海戰史上的傷病救治與醫學競賽
為深化海洋史與醫療社會史的交叉研究,推動青年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上海大學在2024年11月8日至10日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醫療社會史研究》編輯部青年學者工作坊。此次工作坊以“沒有硝煙的戰線:海戰史上的傷病救治與醫學競賽”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上海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十余位青年學者參與,共同從多元視角展開深入探討。

11月9日上午九時,會議在上海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長云的開幕致辭中拉開帷幕。楊院長首先對遠道而來的各位學者表示誠摯歡迎,并闡明了會議的主旨。他指出,海戰作為高度復雜的人類事務,其歷史書寫長期被堅船利炮的對抗所主導,而海戰中的醫學維度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海戰不僅是國家間工業力量與后勤效能的較量,更是醫學實力的比拼。特別是在大航海時代以來,“藍水海軍”的興起與海戰的遠程化,使得如何有效克服疾病與瘟疫成為戰爭實施者面臨的首要難題。因此,海戰史中的傷病救治、海戰與國家醫學競賽的聯系等問題亟待深入探究。

第一節會議由上海大學陳劍老師主持。山東省海洋經濟文化研究院的童德琴老師率先發表了題為《飲食之爭:近代日本海陸軍腳氣病的流行與消亡》的報告。該報告以近代日本檔案為例證,詳細梳理了近代日本海陸軍抗擊腳氣病這一軍隊多發疾病的歷程,揭示了海陸軍飲食之爭背后不同政治權力集團的消長,為正確厘清和認識政治權力與醫學科學性的關系提供了參考。
與童老師的報告相呼應,廣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代明月同學帶來了題為《日本近代醫學技術的進路——以“東大派”和“北里派”間的醫療學術紛爭為主線考察》的報告。代同學通過“東大派”與“北里派”間的學術紛爭案例,展示了近代日本醫學界關于科學技術的角逐如何推動日本醫療近代化,并刺激日本在后續侵華戰爭期間殖民地醫療的發展。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的周聰博士則以《半島之殤: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俄國的戰地救護問題》為題,利用軍事醫學雜志、俄國國家公報等資料,從醫療史的角度回顧了克里米亞戰爭,詳細梳理了俄國的戰地救護與軍事決策、戰后醫療發展的關系。
杭州師范大學的周東華教授對以上三位報告人的發言進行了精彩評議。他建議周聰博士進一步厘清克里米亞戰爭中醫療救護不力的原因,比較俄國在不同戰爭中戰地救護的表現,并分析社會層面對戰爭醫療救護的影響;同時,他也指出代明月同學需要厘清歷史脈絡,緊扣主題;對于童德琴老師的報告,他建議適當調整文章結構,以突出關鍵詞。
隨后的第二場報告由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任志宏副研究館員主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項大鵬同學發表了題為《天花接種技術在查爾斯頓的應用:科學技術與宗教倫理的自然之爭》的報告。項同學以十八世紀北美地區卡羅來納殖民地首府查爾斯頓為例,運用社會學等相關理論,結合環境史、醫療史與計量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了十八世紀該地天花疫病流行與接種技術的應用情況,揭示了疫病背后所隱藏的科學技術與宗教倫理的斗爭,為重新理解自然與文明的復雜關系提供了新視角。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許卓越同學的報告題為《德意志帝國殖民地醫療的在地化與社會培訓》。他從醫療與護理活動的視角切入,闡述了德意志帝國在殖民地發展過程中對醫療人員專業進修培訓的認知演變及行動,并分析了醫學培訓與醫學研究的進步如何加強德意志殖民帝國的優勢地位。這一研究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殖民地和殖民體系的鞏固提供了重要視角。
西南大學的李晶副教授對兩位同學的報告進行了評議。他充分肯定了兩篇報告對于殖民地醫學科技研究的貢獻,并建議項大鵬同學的文章應更加強調科學技術與宗教倫理的關聯這一主題,突出文章的問題意識,深入闡釋查爾斯頓作為案例的研究意義;對于許卓越同學的報告,他建議進一步思考文章書寫的研究路徑,豐富理論內容,以更清晰地展現德意志帝國殖民醫學的在地化發展。
上海大學的葉鵬老師主持了第三節會議。江西師范大學的李彬老師分享了他對中國近代軍事醫學發展的獨到見解。他以北洋海軍醫療體制的發展為例,詳細剖析了北洋海軍醫療體制的演變歷程。李老師指出,隨著福建船政局的出現,軍醫制度化的萌芽才開始顯現。然而,“海防危機”后,清廷雖決心“大治水師”,但在海防研討中僅設置了中醫,且人員并不固定。隨著海軍建設的深入,當局逐漸意識到西醫的重要性,并委托馬根濟籌建了天津總督醫學堂。但學堂內部很快便出現了政教之爭,畢業生的職業生涯也頗為坎坷。盡管如此,這些畢業生仍為中國軍醫事業奠定了基礎。李老師還指出,北洋海軍在醫療方面表現出的“中醫內科化”怪相,既是傳統思想和軍內權勢演變下醫學技術的一種蛻變,也是北洋保守軍事思維的產物。
云南師范大學的朱夢中老師則帶來了關于近代中西軍事醫學衛生知識發展脈絡的研究。他聚焦于《水師保身法》一書,詳細介紹了該書的作者、版本、內容及其在晚清海軍建設中的影響。朱老師指出,《水師保身法》是近代海軍醫學衛生學的重要專著,但其中譯本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晚清海軍建設并未產生實質性影響。這一發現引發了與會學者對類似技術性著作在中國近代傳播困境的深入思考。
北京師范大學的蔣琳琳和許潮錦兩位博士研究生以《英國皇家海軍醫療服務雜志》為例,研究了一戰期間英國海軍醫療隊的知識生產。他們指出,一戰時期英國海軍醫療面臨諸多挑戰,但《英國海軍醫療》雜志提出了以傷員救治和疾病防治為基本脈絡的救治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創新治療方法和改進醫療急救裝置。該雜志不僅生動呈現了英國海軍醫療的特點,還反映了知識生產與醫學實踐的緊密關系。
復旦大學的張仲民教授對這一節的文章進行了評議。他認為李彬老師對醫療的關注很好地規避了宏大敘事的弊端,并建議加強敘事性,聯系近代中醫西醫醫術的社會觀念進行思考。對于朱老師的報告,他追問《水師保身法》的中譯本未充分發揮影響力的原因,并建議從學術史視角進行深入分析。對于蔣老師的報告,他建議深入考察雜志提出的觀念的實踐情況,以及其與海軍醫療知識生產的關系。
第四節討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邱迪編輯主持。浙江師范大學的周森老師發表了題為《為生命而戰:一戰中的英國海軍救援》的報告。他指出,歷史學家很少關注海軍的醫療史,導致海戰史存在諸多空白。他詳細介紹了一戰期間英國皇家艦隊醫生面臨的醫療問題以及采取的救援措施,并強調了海戰救援的效率和醫護救援在維持海軍人員士氣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下來,來自浙江工商大學的張慶熠老師報告了以巴拿馬運河修筑為背景的蚊媒傳染病防控研究,指出瘧疾、登革熱、黃熱病等蚊媒傳染病危害嚴重,在運河修筑時因蚊蟲肆虐導致勞動力短缺。美國衛生防疫官威廉·戈加斯通過公共衛生措施和網格化管理,成功阻斷疾病傳播,證明了公共衛生措施和非藥物干預在防控蚊媒傳染病中的有效性,同時他還強調了社會管控、專業人員和資金投入是必要條件。
最后,上海大學的陳劍老師發表了題為《航行中的醫學:近代早期英國海軍醫院船和戰爭醫療網絡的編織》的報告。他從英國近代早期建立的戰爭醫療網絡中的關鍵點“醫院船”出發,討論了英國海軍的近代變革和醫院船的興起。陳老師指出,醫院船的發展是英國海軍近代變革的一個縮影,同時折射出了英國國家能力的增長。醫院船作為英國編織戰爭醫療網絡的重要一環,推動了戰爭醫療網絡從地方性向全球性的轉變。
在評議環節,李晶教授對以上報告提出了寶貴建議。他認為周森老師的文章應側重考察海軍救援措施中的延續性問題,并關注具體案例分析;而陳劍老師的文章對醫院船的論述已較為完備,未來可以進一步發掘網絡內在運行的邏輯。對于張老師的文章,他認為一手文獻的使用非常細致扎實,但他認為可以從跨國的視角進行完善,比如對巴拿馬運河的關注是否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對美國國內的關注的延伸,聯系美國和古巴的關系。
在交流討論環節,張仲民老師對此次工作坊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并對未來類似學術活動的舉辦抱以熱切的期待。與會學者們也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分享了他們在醫療社會史研究領域的體會心得,并祝愿《醫療社會史研究》越辦越好。至此,第一屆《醫療社會史研究》編輯部青年學者工作坊圓滿落幕。眾多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海戰史上傷病救治的關鍵問題以及醫學競賽背后的深刻意義,將有效推動醫療社會史研究在海戰領域的深入發展,為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上的醫療與戰爭關系,以及歷史學空間轉向背景下醫療社會史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