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術派|“愛國者”導彈“下海”,美海軍試圖打造銅墻鐵壁
由于擔心“中國將部署高超音速武器擊沉部署在太平洋上的軍艦”,美國海軍正推進在部分軍艦上裝備“愛國者”導彈的計劃。
據《環球時報》報道,日前,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表示,出于對中國可能部署高超音速武器威脅美軍太平洋艦艇的擔憂,美國海軍正推進一項計劃,將“愛國者”攔截導彈系統配備到部分艦艇上。
盡管美國官員將此舉解釋為基于最新的安全考量,但事實上,這一方案早在美軍內部醞釀已久。這樣的“新需求”更像是一場宣傳策略。如今,美軍將陸基導彈防御系統“下海”,更多反映出其面對新興國家技術挑戰的策略性調整,以及打造自身絕對安全優勢的驅使,并非全然基于緊迫性需求。

“宙斯盾”驅逐艦發射“愛國者”導彈(概念圖)。
“愛國者”上艦籌謀已久
據報道,對于“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PAC-3 MSE)防空導彈系統上艦的新聞,路透社炒作稱,近年來中國軍隊的快速現代化,對區域內安全構成了新的挑戰。同時,烏克蘭和中東地區防空作戰的成功案例為美國導彈防御系統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美國此舉不僅表明其在海上防空能力上的強化意圖,也是在劍指中國超高音速武器。
其實早在2008年3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完成了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該研究聚焦在如何將“愛國者-3”導彈集成到“宙斯盾”驅逐艦上的可行性。當時,此舉就被認為是美軍透過國防裝備供應商來面對日益嚴峻的高超音速威脅下的前瞻性戰略部署,旨在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海域的制空權和防御優勢。16年過去了,近期的報道幾乎依舊是此前報道的翻版,無非炒作的反艦彈道導彈型號從“東風-17”變成了“東風-27”。
而且在去年1月,洛·馬公司就透露稱已完成“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防空導彈系統與“宙斯盾”防空導彈系統相關作戰單元的整合工作,甚至早于媒體所報道的所謂東風-27試射時間。
其實,美軍之所以希望推進“愛國者-3”上艦,究其本質是美軍彈藥通用化的策略,以及基于自身“海基反導系統”的全域防空體系建設要求。
在彈藥通用化方面,自美軍裝備防空系統以來,美國海軍和陸軍的防空導彈系統各自獨立,發射平臺和火控軟件無法通用。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軍就開始了積極推進彈藥的通用化,力求實現海陸防空體系的協同整合。“愛國者-3”上艦——在那時就已經有了構想,只不過由于利益鏈條、技術標準的差異、軍種間的“山頭主義”問題,障礙重重。

在2013年11月的測試中,洛·馬公司使用“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攔截并摧毀了兩個同時從相反方向攻擊的目標。
時間進入21世紀,面對專用反艦彈道導彈,美軍的需求變得更為明確。從最早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到執行導彈防御任務的“伊利湖”號巡洋艦,美國海軍的主力裝備——“宙斯盾”戰艦長期以來都是以“標準”系列防空導彈作為核心武器。通過升級作戰軟件、更換核心計算機,特別是配備“標準-3”、“標準-6”導彈后,“宙斯盾”系統具備了對射程5000公里內的中程彈道導彈在飛行中段進行攔截的能力。
如果用“標準-3”導彈在末段攔截專用反艦彈道導彈時有些大材小用了。另外,由于“標準-3”配備的紅外導引頭更適合在太空而非紅外信號復雜的大氣層內進行攔截導彈,所以美軍迫切需要一款能在大氣層內進行末端反導的更優選項。

從上到下依次為“愛國者-3”、“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薩德”攔截彈。
僅就這一需求而言,美軍認為通過對現有型號進行有限的改進是達到目的的最佳手段。其中,尤其是“標準-3”的后繼者多用途導彈——“標準-6”在性能上完全可以滿足,其具備了一定的大氣層內彈道導彈末段防御能力,甚至已經擁有了人類首次攔截反艦彈道導彈的實戰案例。
但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標準-6”導彈始終未能按照合同約定的數量進行交付。有鑒于此,生產“愛國者-3”的洛·馬公司多次“巧妙”地進行了游說,表示“愛國者-3”與“標準-6”不是競爭關系,兩者能夠靈活組合使用,可以讓美國海軍在執行防空任務時,節省后者的使用,用于需要“獨特進攻能力”的特定情境。
試圖打造“銅墻鐵壁”
對于洛·馬公司來說,“愛國者-3”上艦不存在技術問題。該公司相關工程師在接受采訪時就明確表示,只需對愛國者-3導彈進行幾處小改動,便能使其適應海軍艦艇的需求。
“愛國者-3”導彈防御系統攔截高度約40公里,具有較為優秀的攔截范圍、高精度的攔截能力和多元化的應用場景。盡管存在限制因素,但其幾乎已成為現代防空體系中的巔峰之作。去年5月,烏克蘭軍方就宣稱使用“愛國者-3”防空反導系統攔截了一枚俄羅斯KH-47“匕首”高超聲速導彈。不難看出,“愛國者-3”對反艦彈道導彈具備一定的末段攔截能力。
概括來說,要將“愛國者-3”導彈防御系統應用于美國海軍艦艇,需要解決該系統與“宙斯盾”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問題,以及調整導彈發射姿態問題。
兼容性問題主要涉及對其指令接收裝置和數據鏈系統的改進,以確保能夠順利接收“宙斯盾”系統的控制信號。1991年,美國陸軍就曾成功將“霍克”防空導彈與“愛國者”系統融合,利用后者的AN/MPQ-57雷達控制前者的發射,并進行了為期3年的兼容性研究,相關成果為“愛國者-3”與“宙斯盾”系統的整合奠定了技術基礎。
“愛國者-3”及其后續型號(包括“愛國者-3”導彈分段增強型),都采用了多階段的導引方式:初段使用捷聯慣導,中段采用數據鏈制導,末段制導采用毫米波雷達。其核心雷達AN/MPQ-53工作在G波段,與“宙斯盾”系統一致。但“愛國者-3”系列在末段不再依賴艦上雷達的支援,采用主動雷達尋的,這意味著僅需要做一定的適配就能完成兼容。
導彈的發射姿態是“愛國者-3”系列上艦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由于陸基“愛國者-3”采用定角箱式傾斜發射技術,所以如果要實現在艦艇上的垂直發射,需要解決低速轉向控制和軟件優化的問題。好在低速控制同樣影響著地面型“愛國者-3”的性能,因為發射架未必能始終精確追蹤目標,導彈在發射后依然需要進行姿態調整,所以總體上看相關優化過程較為簡單。
將“愛國者-3”MSE導彈改為艦載后,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宙斯盾”艦的反導攔截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美國海軍想要打造的防空反導“銅墻鐵壁”有了裝備保證。一方面該型彈體相對較小,可以在一個Mk-41垂直發射單元內裝載多枚導彈,類似于改進型海麻雀導彈的布局方式。這將顯著提高單艘戰艦的載彈量,增強美國海軍應對針對艦艇編隊的彈道導彈飽和攻擊能力,同時降低攔截的單次成本。
另一方面,這種導彈為美軍艦艇增加了在大氣層內的攔截手段,配合“標準-3”與“標準-6”導彈的大氣層外攔截,形成高低搭配的多層防御體系,進一步提升艦隊的安全系數。
此外因為“愛國者-3”MSE導彈采用的是毫米波主動雷達制導的原因,可以有效增強“宙斯盾”系統在防空反導作戰中的電子對抗能力,增加艦隊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的生存幾率。

2018年7月26日,“愛國者-3”分段增強型(PAC-3 MSE)創下了攔截距離新紀錄。
更為重要的是,相比于單價430萬美元一枚的“標準-6” Block IA型導彈,盡管“愛國者-3”MSE的單價僅便宜10萬美元——達到每枚420萬美元,但是其產量遠超過年產量在125枚的“標準-6”。洛·馬公司甚至許諾,到2027年將“愛國者-3”的產量提升至每年650枚這一“恐怖產能”。
有趣的是,“愛國者-3”上艦的最大難點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如何打破軍種間的“山頭主義”。因為雷錫恩公司的“標準”系列導彈在美國海軍中處于壟斷地位,而“愛國者-3”系統則是洛·馬公司為美國陸軍研發的先進防空反導系統。
盡管如此,綜合各方面信息,“愛國者-3”上艦的計劃確定無疑。美軍的“基本型系列化通用化”導彈發展策略,已經成為美國各軍種研發新型導彈的必然趨勢。一旦“愛國者-3”上艦完成,將極大提升美國海軍艦艇編隊在應對中近程反艦彈道導彈威脅時的戰斗力,為美國海軍提供更強的防護能力,勢必對國際熱點地區產生更加現實的影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