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EF報告編譯④|可持續的老齡化:推動終身學習與平等就業
當前,全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齡化浪潮,這一趨勢正逐步改變各國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可能帶來經濟增長潛力減弱、社會保障壓力增加以及不平等加劇等一系列深遠影響。針對這些挑戰,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簡稱WEF)發布了《長壽經濟原則:未來財務韌性的基礎》研究報告(Longevity Economy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a Financially Resilient Future ),提出六項關鍵原則,旨在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沖擊,增強個人和社會的財務與經濟韌性,為全球老齡化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澎湃研究所經授權編譯此報告,此為第四篇,重點探討了“為多代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和終身技能培訓”以及 “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這兩項原則,解析如何通過切實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持,提升各年齡段勞動者的市場競爭力,加強對弱勢就業者的支持,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面對全球持續加劇的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的變遷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勞動力市場與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世界經濟論壇的《長壽經濟原則》報告為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尤其是如何確保所有年齡段的勞動者都能獲得公平的就業機會和技能提升,從而釋放老齡化勞動力的潛力,創建可持續的長壽經濟環境。
終身學習與重塑職業生命周期勢在必行
全球人口老齡化正深刻改變勞動力市場的格局。預計到2050年,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翻倍,這一趨勢對傳統職業生命周期的觀念提出了巨大挑戰。據調查,高達25%的55歲及以上勞動者希望在晚年繼續工作,但由于年齡歧視和工作機會稀缺等障礙,他們的愿望常常難以實現。
傳統的職業生命周期已經無法適應人們延長的預期壽命。過去,個體的職業生涯往往與年齡緊密相關,許多工作在55歲或60歲時就會被視為進入“退休”階段。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許多老年人仍然充滿活力,具備工作能力。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促使企業重新思考招聘策略和工作設計。與此同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將在全球范圍內重塑超過10億個工作崗位,這要求勞動者不斷學習新技能以保持職場競爭力。
在應對上述變化的過程中,新加坡的“SkillsFuture”計劃逐漸成為幫助技能提升和終身學習的優質公共政策示范。該計劃不僅為老年人提供技能培訓和參與勞動力市場的機會,也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SkillsFuture”計劃由新加坡未來技能局(SSG)主導。借助“SkillsFuture Credit”提供的經濟支持,老年人可以參加語言、科技智能等多個領域的技能培訓,確保他們在退休后依然具備職場競爭力。同時,政府還通過對雇主的財政激勵政策和提倡彈性工作制,確保老年員工在退休后依然有可能找到新工作。在此基礎上,新加坡政府還積極引導老年勞動力進入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幫助其開辟職業新賽道,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一系列綜合性治理措施的實施,不僅有效減輕了公共財政的養老負擔,也創造了更加靈活和包容的就業環境。
與此同時,為了推動社會對老年就業觀念的變革,新加坡還通過立法取消了針對老年員工的減薪規定,進一步確保老年人能夠獲得公平的就業機會,改變其弱勢處境。數據顯示,自1993年以來,新加坡55至64歲人群的就業率從38.8%提升至2023年的70%,而65歲及以上老年員工的就業率也翻了一番,公共政策的效果十分顯著。
立法與政策創新解決養老福利不平等
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不僅會影響個體職業生涯,還不利于社會公平與正義。盡管許多老年人努力保持就業狀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獲得機會。根深蒂固的性別、年齡、種族和階級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妨礙了許多勞動者享受長壽與延長職業生涯的機會。因此,世界經濟論壇在《長壽經濟原則》報告中提出第六條原則,強調逐步解決養老福利的不平等,建立一個更加包容的經濟體系。
在全球范圍內,不同人口群體在享受長壽福利方面存在顯著差距。例如,在美國,非裔美國人的預期壽命顯著低于白人,而女性的退休收入普遍低于男性。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全球65歲以上女性的退休收入平均比男性少26%。而生活在貧困中的老年非裔人口的比例是白人的六倍。這些現象揭示出,不同性別、種族和經濟背景的人群在獲取資源和機會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不僅限制了他們享受福利的能力,還加劇了系統性的不平等。
德國在應對系統性不平等問題上采取了積極措施,尤其是在支持無償護理人員方面。當前,德國超過20%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上升。隨著家庭照料需求的急劇增加,許多無償照顧者(主要是女性)因照顧責任而不得不中斷或減少工作,從而影響了自身收入和養老金積累。這一現象加劇了性別與經濟不平等。然而,現有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于老年群體,對照顧者的關注相對不足,造成政策理念滯后。同時,社會支持體系的服務內容往往局限于基本生活服務,缺乏針對性和專業化的支持。這些因素導致家庭照顧者的身心負擔愈發沉重。
為此,德國將“照顧照顧者”政策專門納入法律體系,為無償護理人員提供專門的養老金補助和帶薪護理假。通過國家長期護理保險,照顧者還可以獲得專項補貼,以彌補因照顧責任而減少的養老金,增強退休保障。此外,職場人士在照顧家人時,可享受最多10天的帶薪護理假,最長可申請三個月的無薪護理假,這一措施幫助照顧者在照顧家庭的同時,繼續參與勞動力市場。法律還允許照顧者在照護期間兼職工作并獲得75%的薪水,這一創新做法不僅有效緩解了照顧者的經濟壓力,還保持了他們的職場存在感。
此外,政府還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提升社會對無償照顧者的認同,提升對這一群體的尊重與支持。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助于緩解照顧者的心理壓力,使其能更好地平衡家庭與職業角色,彰顯社會公平。同時,政策設計還特別強調跨部門合作,鼓勵民間組織、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整合資源為照顧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保障中國老齡人口就業機會與平等薪酬建議
全球老齡化讓許多國家意識到必須對勞動力市場進行系統性改革,以化解老齡人口的就業壓力和挑戰。在推行延遲退休政策的過程中,中國也面臨日益嚴峻的老年勞動者就業問題。老年人的就業地位不僅受到生理健康和技能更新的影響,還受到就業歧視、薪酬差距及社會保障缺失等制度性問題的困擾。因此,借鑒國際經驗,通過立法、文化變革及公私合作來推動老齡人口就業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打破年齡歧視并促進平等的工作機會是支持老年勞動者就業的關鍵。許多國家已經采取積極措施來應對這一問題。例如,新加坡通過立法要求企業為老年人提供靈活的工作崗位,并對雇傭老年人給予財政補貼,這不僅提高了老年人的再就業率,還有效改變了社會對老年勞動者的認知。類似地,韓國也推出了多樣化的就業項目,如市場型項目和老年實習生計劃,幫助老年人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繼續工作。這些成功案例表明,建立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并為企業提供激勵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其次,縮小老年人群體與其他年齡段之間的薪酬差距,是提升老年群體財務韌性的必要舉措。德國通過實施更為平等的養老金發放、補貼及護理支持制度,有效緩解了老年人的財務壓力。此外,德國對照顧者的支持政策同樣值得關注,國家通過提供經濟補貼和培訓資源,鼓勵家庭成員作為照顧者參與護理工作,促進了家庭照護與社會養老服務的結合,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最后,公私合作及民間社會的參與也是解決老年人就業問題的關鍵。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不僅依賴于政府的立法支持,還需要企業積極參與,而民間社會在提升對老年就業的認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加坡的“SkillsFuture”計劃通過終身教育體系提升老年人的職業能力,確保他們在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并與企業合作開發更多適合老年人的就業機會與崗位。中國可以借鑒這一模式,建立老年友好的工作環境,促進老年人的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積極治理老年人口就業壓力,不僅需要政策層面的推動,還要通過觀念更新、提升社會認知及跨部門合作,形成全社會對老年勞動者的支持與尊重,確保老齡人口能夠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