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孩子在外遇到紛爭,你會教他息事寧人還是據理力爭?
01
一個周末,我帶孩子去外面吃飯。當時飯店里人很多,我們旁邊一桌坐著一家三口,孩子兩歲左右,走路還不穩;后面一桌坐著兩個女孩,穿橙色衣服的跟我背靠背,穿綠色衣服的跟穿橙色衣服的對臉,兩人都是十六七歲的樣子。
等菜的間隙,我看到那個孩子晃晃悠悠在桌邊來回走,他媽媽不時看看他,他爸爸在旁邊打電話。
突然,那孩子摔倒在地上,頭正好磕在后面那一桌穿橙色衣服女孩的凳子上,大哭起來。孩子媽媽趕緊抱起孩子查看,發現他額頭破了一塊皮,一邊哄孩子,一邊從袋子里拿出創可貼貼了上去。
孩子爸爸掛斷電話,問孩子媽媽怎么回事,孩子媽媽朝穿橙色衣服的女孩努了努嘴,小聲說:“給孩子撞倒了,連聲對不起都不說。”
孩子爸爸立刻走到女孩旁邊:“你沒看到撞倒孩子了嗎?不會說聲對不起?”
女孩愣了一下,然后辯解:“我沒有撞他。”
孩子媽媽立刻說:“小孩走路不穩,你胳膊撞了他一下,他就倒了。”
孩子爸爸接著說:“我們又不是要訛你,你撞倒小孩了道個歉都不愿意嗎?”
女孩仍然堅持:“我沒有碰到他,為什么要道歉?”

這時,穿綠色衣服的女孩作證:“我看得很清楚,你家小孩走到我朋友后面,自己摔倒了,我朋友跟你家小孩挨都沒挨著。”
孩子爸爸不樂意了:“那我們報警吧,讓警察過來查監控!”
女孩毫不示弱:“可以,如果我沒有碰到小孩,你們冤枉我,要給我道歉。”
孩子爸爸沒吭聲,孩子媽媽嘟囔了一句:“你撞倒了小孩,道一句歉的事,非要鬧出這么大動靜!”
女孩也有些委屈:“你的孩子是你們的寶貝,他摔倒了你們心疼他;那我也是我爸媽的寶貝,為什么要被你們冤枉?”
最終,警察過來調取監控,證明了女孩的清白—她沒有碰到小孩。小孩爸爸也當著警察的面給女孩道了歉。
02
看完整個過程,我受到很大觸動。
以前,因為看到網上的報道,一些女孩在外面逞強,結果吃了大虧,我便一直教女兒冉冉安全第一,在外面遇到事情不要逞強,有時候委曲求全也是一種智慧。在我這樣的教育下,冉冉從不惹事,在外面和人有了小摩擦,不管責任在不在她,都會先道歉,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冉冉上幼兒園時,有一天我帶她去游樂場的充氣城堡里玩。
當時,充氣城堡里小孩很多,冉冉正蹦得高興,突然跑過來一個小男孩,和冉冉撞到了一起。
冉冉還沒反應過來,那個小男孩就一骨碌爬起來指責她:“你怎么跳的,看讓我摔倒了!”冉冉被這突如其來的指責弄得有些蒙,明顯有些不安,咬了咬嘴唇,小聲向小男孩道歉:“對不起,我沒看到你。”
小男孩一聽冉冉說“對不起”,可能也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有錯,咱倆一起玩吧,看誰蹦得高。”接下來,兩個小朋友一起玩蹦床,玩得很開心。
那件事讓我更加覺得,我對冉冉的教育是對的,回家后還專門表揚她,說她做得對,先道歉讓她不僅少了麻煩,還多了一個玩伴兒。

之后,在我看來,冉冉越發謙和,可我總感覺她的謙和中少了點兒什么,特別是看到她不論對錯都急著跟人道歉,有時候不僅道歉,還會給人鞠躬。看著她彎下的腰,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一想到她吃點兒小虧,不會惹出更大的麻煩,就覺得我讓她遇事忍讓的做法沒有錯。
然而后來,冉冉自己不想忍了。
上小學后,冉冉愛上了讀書,放學后總喜歡到學校圖書館看一會兒書。
一天,她正在圖書館里看書,突然,一個霸道的男生走過來,無理地要求她讓出位置,說她的位置靠近窗戶,光線好,更適合他寫作業。冉冉不想讓位置,便坐著沒有動。誰知,那男生竟一把奪過她的書,粗暴地扔到旁邊的桌子上,還用力拉她的椅子。冉冉害怕跟那個男生起沖突,只好起身坐到了旁邊的椅子上。
那天回家后,冉冉跟我說這事時,眼淚汪汪的。我明白她的委屈和不甘心,抱了抱她,但依然要她繼續忍讓。
誰知,一向聽話的冉冉這次居然不聽我的話了:“媽媽,你總讓我忍讓,說是為了我的安全,可我覺得,我這不是忍讓,是懦弱。你知道嗎?現在班里同學不愿意干的事都推給我,因為大家都覺得我好說話!我感覺自己窩囊透了,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看著冉冉一臉的悲憤,我第一次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產生了懷疑:為了女兒的安全,我讓她在外面遇到事情一直忍讓,難道錯了嗎?
03
我還沒有想好到底要怎么教女兒,就遇到了文章開頭的那件事。說真的,對女孩的硬剛到底,我挺震撼的:一句“對不起”就能了結的事,最終驚動了警察才解決,我無論如何做不到,而且在我的意識里,能讓警察出動的都是大事,這樣的小事都驚動警察太麻煩了。
女孩被冤枉后據理力爭為自己討回公道的做法,讓我意識到,我的教育理念可能真的錯了。晚上,我跟做兒童心理咨詢的同學聯系,說了我對女兒的教育和飯店里女孩的做法,請同學為我指點迷津。
同學先肯定了我的做法好的一面:
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和寬容心。孩子學會忍讓,能夠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小摩擦和不如意,可以減少沖突,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
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忍讓意味著在面對挑釁或沖突時能夠保持冷靜,這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種鍛煉。這種能力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在某些情況下,忍讓可以讓孩子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爭執或危險中,從而保護自己的安全。
接著又指出了我這種教育理念會給孩子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一,導致孩子自我壓抑。如果家長過分強調忍讓,孩子就會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長期下來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形成過度內向、缺乏自信的性格。
第二,讓孩子難以建立個人邊界。過度忍讓會讓孩子難以分辨何時應該堅持自我、何時應該讓步,導致孩子個人邊界模糊,容易受到他人的侵犯。
第三,影響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遇到事情總是忍讓會阻礙孩子學習有效溝通和處理復雜社交情境的能力。在某些情況下,適當的表達和捍衛自己的立場是必要的社交技能。
第四,會讓孩子內心的不滿日益積累。長期忍讓會讓孩子內心積累大量不滿和憤怒,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釋放途徑,這些不滿和憤怒就可能以爆發性的方式表達出來,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一聽讓孩子忍讓有這么多隱患,我趕緊問同學就我當下的情況,該如何做才好。同學給了我幾點意見:
1.關注孩子的感受與需求
定期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詢問孩子的感受,確保孩子知道他的聲音被聽到和理解;重視對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鼓勵孩子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再強調“忍讓為先”。
2.教導孩子在忍讓與自我主張之間找到平衡
教育孩子理解忍讓的界限,通過模擬社交場景的游戲或討論,讓孩子知道何時應該忍讓、何時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既忍讓又保護自己的權益。
3.培養健康的個人邊界感
引導孩子認識個人邊界的重要性,并教孩子如何設立和維護這些邊界;讓孩子明白,保護自己的邊界并不等同于不友善或自私,而是自我尊重的一部分。
4.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
鼓勵孩子參與多種社交活動,如參加興趣小組、團隊運動等,以增強社交能力和應對復雜情境的技巧;教導孩子有效的溝通技巧,如如何禮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傾聽他人的觀點,以及如何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等。
5.幫助孩子合理釋放情緒
教授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寫日記等,幫助孩子處理不滿和憤怒;營造開放的家庭氛圍,允許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而不是一味壓抑。
說到最后,同學告訴我,家長自身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家長如果能通過日常行為,展示如何在忍讓與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并把自己面對沖突或挑戰時的思考過程和解決策略作為實際案例,與孩子分享,為孩子樹立榜樣,是對孩子最好也最直觀的教育。
聽了同學的話,我深受啟發,決定以后不再要求女兒一味忍讓,而是在適度忍讓和自我主張之間找到平衡,讓她形成更加全面和均衡的個性,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作者:小鐘
編輯:付曉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