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軒、張雨霏拍攝保護海洋微紀錄片,呼吁讓廢舊漁網回到岸上
10月16日,國際環保機構野生救援(WildAid)舉行了一場保護海洋公益活動,旨在促進廢棄漁具打撈、回收和再利用,從而減少海洋垃圾污染。活動現場點映了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作為指導單位,由野生救援聯合悅游、優酷出品,野生救援公益大使黃軒和野生救援海洋守護者張雨霏共同參與的系列微紀錄片《一網無棄》。該紀錄片將于2024年10月24日起在優酷首播。

《一網無棄》微紀錄片的兩位主要人物——野生救援公益大使黃軒和野生救援海洋守護者張雨霏——在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拍攝收獲。身為潛水員的黃軒在海南萬寧參與了一場水下打撈“幽靈漁網”的活動,并向瓊海潭門鎮的漁民了解漁網回收情況。黃軒說:“這次富有挑戰的經歷讓我意識到,雖然人工打撈是解決‘幽靈漁網’最直接的方法,但它操作起來難度大、成本高,不適合大范圍推廣。只有通過完善的回收體系,從源頭減少廢棄漁具流入海洋的機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張雨霏在江蘇連云港走訪了廢棄漁具再生工廠,并深入從事漁網回收的當地居民家中進行體驗,她說:“我看到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廢棄漁具的回收再造中,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重獲新生的漁具不僅不再威脅海洋動物,還能更好地服務人類的生活。這讓我對海洋的未來充滿信心。”
活動中,野生救援與中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并啟動了“一網無棄伙伴計劃”,呼吁社會各界為保護海洋的可持續未來而貢獻力量。
廢棄、遺失或以其他方式丟棄的漁具(以下簡稱為“廢棄漁具”)所引起的海洋垃圾問題是全球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十分之一的海洋垃圾是廢棄漁具。
這些漂浮在海中或沉入海底的廢棄漁具變成了“幽靈漁網”,為許多海洋動物布下“死亡陷阱”:它們纏繞海龜、鯨、海豚、海鳥、魚類等動物的頸部、鰭等部位,使之無法呼吸或失去活動能力,最終死于窒息或饑餓。“幽靈漁網”不僅直接威脅海洋動物和漁業資源繁衍,也破壞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降低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并直接影響全球數千萬人的生計和福祉、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朝暉說:“對于洄游性海洋瀕危動物的保護,比如海龜和鯨豚類,通常會在它們的繁殖區、索餌區、洄游通道等關鍵區域設立多個海洋保護區,組成一個可以提供全方位保護的網絡來提升保護成效。但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海洋環境的影響。如果海洋中的垃圾太多,它們就會像生活在垃圾場一樣。特別是海洋中被遺棄的漁網,隨海流形成漂泊不定的幽靈漁具常常帶來致命威脅,嚴重削弱了設立這些海洋保護區的努力和保護成效。因此,減少廢棄漁網入海并清理幽靈漁具,營造一個干凈安全的生存環境,對于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發揮海洋保護區功效都非常重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