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掌大的瓶內畫出108位梁山好漢,山東民間藝術有多厲害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瓶口小如豆粒、瓶體比手掌還小,僅憑一支精巧的彎鉤筆,就能在瓶內自由作畫,畫出水滸梁山一百單八將,畫出千奇百怪的聊齋故事,甚至畫出《清明上河圖》……這便是魯派內畫——方寸之間,繪出大千世界。
內畫,即以特制的畫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瓶體內作畫,它的產生起源于畫鼻煙壺。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鼻煙作為藥品傳入中國。清朝時,康熙、雍正、乾隆都極愛鼻煙,康熙皇帝還在宮中的造辦處創建了國內首個玻璃工廠,專門制作鼻煙壺,用來賞賜朝中大臣。
彼時,與之相應的鼻煙壺裝飾技藝也隨之發展起來,開始融入東方的美學,發展出了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鼻煙壺。
內畫鼻煙壺,這種融合了東方繪畫藝術和器物工藝的藝術品也相應地誕生了。

張路華《十八羅漢》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魯派內畫,始于清朝光緒年間,由北京傳入山東淄博,與京派、冀派、粵派內畫并稱為中國內畫四大流派。
早期內畫作畫前,需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鼻煙壺內,來回搖晃,使壺內壁磨出細微的紋理,以便墨水和顏料附著。
光緒十六年(1890年),山東淄博畫師畢榮九利用本地的琉璃水晶料做壺坯,做出了琉璃內畫鼻煙壺,解決了內畫壺內壁磨砂的難題。當時,畫師孫坦普、薛向都等也在潛心鉆研內畫技藝,畫師們結合地方藝術特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至此造就了魯派內畫。
魯派內畫,將國畫的皴、擦、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在晶瑩剔透的小瓶內“揮毫潑墨”,作品多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題材進行創作,并擅繪制百虎、百駿、百獸等百題材作品,作品粗獷豪邁,風格潑辣,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張路華《梁山一百零八將》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最初,內畫的畫筆是由竹子制成,類似于串烤肉時使用的竹簽。使用時,許多藝術家都習慣用牙咬出毛刺,再像硬筆書法那樣,蘸取墨水進行繪畫。
1958年,魯派內畫第二代傳承人薛京萬,將毛筆尖綁在竹簽筆上,發明了特制的彎型內畫毛筆,這是中國內畫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彎型內畫毛筆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此前,薛京萬苦心鉆研之下,將內畫所用顏料從水性顏料改為瓷器上用的釉彩,再經高溫燒制固色,制出了國內第一只烤彩內畫鼻煙壺,解決了內畫遇水褪色的問題。

張廣慶《補天》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從鼻煙壺外看到的畫面是正向的,因此內畫藝術家在作畫時,必須反向作畫才行。
不僅如此,內畫繪制時,不僅瓶口的狹窄限制了畫筆的操作,且無法預先打草圖,一旦下筆便無法更改,還必須一次性完成色彩的填充,這對技藝的要求十分之高。
藝術家們僅憑一支特制的彎型內畫毛筆,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繪出萬千氣象,堪稱神奇。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張廣慶,1964年開始接觸內畫,師從薛京萬,是魯派內畫第三代傳承人。
1992年,張廣慶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內畫藝術研究院,打破了自清朝以來師徒傳授模式,讓想學習內畫的人有學??扇?。除了開設專業的內畫課程之外,學校也安排了語文、英語、政治等綜合學科。
淄川區,位于淄博市中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亦是中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之一。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張廣慶作為國家的文化使者,曾兩次參加世界博覽會并在現場表演內畫技藝。
張廣慶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許多外國友人覺得不可思議,認為瓶子一開始是兩半的,畫完后再粘起來;還有的外國友人可能看過《西游記》,便開起了玩笑,問張廣慶是不是像孫悟空一樣變小了,進到鼻煙壺內繪畫。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開辦專門內畫學校的想法,便是一次在國外參加世界博覽會時萌芽了。
如今,張廣慶之子張路華也成為了魯派內畫的傳承人,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
內畫載體的創新,是多年來藝術家們一直在探索的事情,茶杯、鎮紙、筆筒,讓內畫更接近我們現在的生活。張路華,在創新上也走出了自己路。
2016年,他和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琉璃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云浩將魯派內畫和琉璃燒制技藝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新穎的內畫藝術形式——“炫彩琉璃內畫瓶”,并成功獲得了專利。

張路華《雪中太行》
圖源/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
在1400~1600度的高溫下燒制時,自然流淌的琉璃,展現了其原始的美感,再根據呈現出來的色彩挑選合適的題材進行創作。
與傳統的內畫鼻煙壺相比,炫彩琉璃內花瓶體積要大得多,藝術家們巧妙地運用琉璃瓶內壁的線條輪廓和留白來進行創作,使繪畫的內容與材料本身的色彩及形狀相互映襯,和諧統一,從而散發出濃郁的藝術氛圍。
從小巧精致的鼻煙壺到體型更大的琉璃瓶,不僅僅是載體尺寸的變化,內畫藝術的表現內容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在以張廣慶父子為代表的一批內畫藝術家的努力下,魯派內畫藝術正持續展現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部分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魯派內畫:百年技藝煥發新生
[2] 新魯派內畫問世記
[3] 魯派內畫:萬千世界盡在瓶中
[4] 山東民藝丨魯派內畫:方寸之間別有洞天
[5] 非遺故事 | 魯派內畫:方寸之中,自有天地
特別鳴謝:中共淄川區委宣傳部、淄川區文旅局、淄川區融媒體中心、淄川區攝影家協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