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德國馬爾堡:童話大道上擁有多個“最”的大學城
德國有四條最為著名的觀光路線,分別是以天鵝堡為核心的羅曼蒂克大道,跨越德國東西部、沿途有77座中世紀城堡的古堡大道,串連眾多精致小城鎮和自然風光的萊茵河與黑森林大道,以及以格林童話為背景的童話大道。
雅各布·格林與威廉·格林是世界童話史上最璀璨的人物,白雪公主、小紅帽、灰姑娘……眾多經典童話人物陪伴著全世界的一代代孩子。1975年,為了紀念格林兄弟誕辰200周年,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規劃了童話大道。這條路線從格林兄弟的出生地哈瑙出發,全長600多公里,直至不萊梅,囊括了格林兄弟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以及童話故事里的各種原型地。
位于黑森州的馬爾堡就是童話大道中的一站,格林兄弟曾在馬爾堡大學就讀,也曾在這里收集和整理《格林童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便是在此創作。
馬爾堡的身份不止于此,在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古城里,還有著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世界最大磚造城堡、德國最古老的哥特式大教堂,馬爾堡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新教大學、世界第二古老的新教大學。
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座有著“神仙顏值”的城市,每一條街巷都契合著“童話”二字。
老城里的雕像。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木筋屋與大教堂
初見馬爾堡是在清晨,當天凌晨五點抵達法蘭克福機場,隨即入境、取行李、租車,簡直是無縫鏈接,之后便直接駕車前往馬爾堡,抵達時還不到早上七點。雖然正值夏季,但清晨氣溫不過十幾度,走在街上感覺清冷。若非路上時常有車經過,簡直是像獨享這座城市。
一進入馬爾堡,就仿佛進入木筋屋的世界。街上建筑外墻色彩繽紛,大量木筋屋與混凝土建筑交錯,橫七豎八的木條營造著童話感。
被木條切割為格子狀的外墻是木筋屋的“標準照”,在德國和法國東部最為常見。許多人以為木條只是裝飾,實則不然。木筋屋的“學名”是木桁架屋,為半木構造建筑。所謂桁架,即以特定方式構成方形或三角形的構件。這些看似不規則的木條實際上完美呈現了力學原理,有著支撐荷載的能力,共同組成整座房屋的框架。
遍布木筋屋的馬爾堡
木筋屋源于12世紀,當時這一地區擁有廣闊森林,木材和填充于木條之間的黏土都是相對更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因此木筋屋大行其道。早期的木筋屋相對簡潔,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外墻開始出現各種美麗彩繪。
木筋屋的奇妙之處,在于木條的搭建僅僅需要遵循力學原理,并沒有絕對固定的樣式,加上外墻顏色和各種彩繪,使得每一棟木筋屋都獨一無二。也正因為這樣,木筋屋組成的城市不但色彩繽紛,而且高低錯落的格局從無整齊劃一的拘謹。
沿拉恩河谷而建的馬爾堡,城市歷史與木筋屋的歷史相當接近。13世紀初,它被授予城鎮特權,當時正是木筋屋初興時期。1264年,它與童話大道上的另一座名城卡塞爾并列,成為黑森公國首府之一。1485年至1500 年、1567年至1605年間,它又兩度成為黑森-馬爾堡地區的首府。
至于人居史的最早記載,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公元822年。馬爾堡依托兩條中世紀貿易路線的十字路口而發展,一條是科隆到布拉格,一條是北海到意大利。1130年,它得到了“馬爾堡”這個名字,意為“邊境堡壘”。
在老城晃悠,很容易便會見到圣伊麗莎白教堂的尖塔。1235年興建的它是德語地區最古老的哥特式大教堂,當年,匈牙利公主伊麗莎白出嫁為圖林根伯爵夫人后,在馬爾堡從事慈善事業,可惜于1231年病逝,年僅24歲。1235年,教皇授予她圣徒稱號,條頓騎士團拆除了原先的方濟各會教堂,開始興建教堂,伊麗莎白公主也被安葬在這里。教堂的修建工期持續到1330年,黑森公國的領主多半安葬于此。盡管歷經殘酷的三十年戰爭和1847年的洪水,教堂難免遭遇破壞,但仍在二戰轟炸中幸免于難。
圣伊麗莎白大教堂
教堂靜立于一個十字路口處,樸素的線條沿著厚重磚石結構向上伸展,直抵80米高的塔尖。它的雙塔結構和整體造型,被視為舉世聞名的科隆大教堂的設計原型。教堂拱門雖然不大,設計卻十分繁復。赭紅色鐵門上勾勒著一層層鐵藝花紋,頗為魔幻,大門上方的浮雕以大片石刻小花為背景,雕工精細的伊麗莎白公主居中。
圣伊麗莎白大教堂大門
教堂四周的建筑都頗具“卡通感”,其中一棟有著陡峭坡頂,紅磚石立面與黑色大坡頂上開著許多細細小小的窗戶,外立面上有一個半圓形碉堡,頂端有木條裝飾,用來拍中世紀電影毫無違和感,放在卡通片里,十有八九是巫師巫婆的住所。
教堂后的花園里還有一處舊建筑廢墟,石塊砌成,只余半圓形殘壁,看一個個窄窗,可以推測是舊時方濟各會教堂遺址。它被草地花木所圍繞,一派滄桑氣息。
臺階比平地更多的城市
平地上的圣伊麗莎白大教堂,并未統治馬爾堡的天際線。這是因為馬爾堡地勢高低錯落,真正的老城核心是“上城區”,也就是沿山坡環繞而建的部分,最頂端則是馬爾堡城堡。
雅各布·格林曾說過,馬爾堡是一個臺階比街道更多的城市。在他身處的時代,每日在馬爾堡街巷間上上下下,并不是一件美事,但于我而言,眼前的高低錯落實在太美。
沿著教堂旁大路前行,很快就會轉入有坡度的石板路老街區。一個個交叉路口形成小小廣場,長長的石板路蜿蜒向上,配合無處不在的石階,畫出美麗弧度。
這片區域是純粹的步行街區,保留著完整的歷史風貌。步行區的設置源于1972年,歸功于在1970年至 1992 年間長期擔任馬爾堡市長的漢諾·德雷克斯勒。他在任期內推動城市更新計劃,對整個上城區進行修復,并將之變成德國最早的步行街區之一,獲得諸多城市規劃獎項。
老城里的坡道
但這樣高低錯落的城市,是否對行動不便的人并不友好?現實馬上教育了我,一名乘著輪椅的行人穿過人行道,直奔路邊的一座玻璃電梯。我本以為那是專供游客使用的觀光梯,后來才發現它其實是市政電梯,可以讓行動不便人士直接抵達高處。
查資料才知道,馬爾堡有德國最大的殘疾人康復中心,所以殘疾人的便利設施也是德國最佳。它還擁有德國唯一面向五年級及以上盲人與視力不佳學生的學院,城市里遍布盲文城市地圖,日常還有各種面向盲人與視力障礙者的旅行活動,連餐館都配備盲文菜單。
兜兜轉轉的石板路上遍布各色各樣的木筋屋,其中不乏華麗建筑,搭配精美的鐵藝店招。它們遷就著道路的坡度,錯落有致,有些恰好在道路拐角位置,船形外觀加上高低位造就的地下室,充滿童話感。
沿途的民宅總有雅致院落,種滿花花草草,尤其是大片大片的繡球花,圍裹著木柵欄,極富情趣。有一棟四層民宅,白門白窗欞,外墻幾乎全部被爬藤植物所覆蓋,連一個個陽臺都沒放過。每一家人都任由爬藤植物肆意生長,與陽臺上的花花草草融為一體。坐在這樣的陽臺上望老城街道,會是怎樣的感覺?
遍布爬山虎的民宅
隨著坡度越來越大,距離城堡也越來越近。城堡山腳下有不少精巧的古堡形建筑,有一棟獨立于斜坡之上,米白色墻身上是赭紅色木條紋裝飾,外墻有紫色紋章,舊時必然屬于相當顯赫的家族。建筑背后是大片草地,被樹林所簇擁,雖然距離城市中心僅僅幾分鐘腳程,仍有隱世之感。還有一棟尖頂木筋屋,隱于山坡之上的大片樹林間,坐擁大花園,也是舊時大宅。
木筋屋民宅與街角的健身和玩樂設施
城堡雄踞于山坡之上,主建筑塔樓林立,配有一個巨大的圓柱形碉堡。在成為交通要地之后,在山坡上修建堡壘進行控制便被提上馬爾堡的建設日程。1248年到1300年間,堡壘被擴建為黑森公國的大公官邸。17世紀,它也是伯爵家族的住所。
馬爾堡城堡
土黃色磚石的外墻,綿密灰瓦構成的斜頂,錯落的塔樓和鐘樓,還有側翼“肉墩墩”的碉堡,共同組成了古樸粗糲的面貌。馬爾堡城堡之美不僅僅在于它的“世界最大磚造城堡”的身份,也在于童話氣質。雖然內部乏善可陳,但可貴的是保持著12至14世紀的歷史風貌。
城堡山上是一覽馬爾堡風光的最佳位置,山谷中的馬爾堡,除了高聳教堂之外,并沒有其他高樓。綿延的紅瓦、黑瓦與灰瓦,保留著中世紀原貌,在一片綠意中宛若童話。難怪有人說,馬爾堡就是一座森林里的城市,或者說,它本來就是一座森林。
在高處可以見到馬爾堡乃至黑森林的景致
大學城與童話世界
從城堡的另一側下山,同樣是坡度不小的石板路。在城堡鐘樓之下的路邊,可以見到巨大的灰姑娘高跟鞋雕塑,可惜不是水晶鞋,而是紅色的。
灰姑娘的鞋子,背景是城堡
類似的趣味無處不在,上城區路邊石墻上的狼頭與七只羊頭雕塑齊刷刷望向遠方,路邊石砌老建筑頂端坐著的是抱著書本的青蛙王子。一路上各種雕塑,都與《格林童話》有關。
城中隨處可見與童話有關的雕像
格林兄弟最初專注的并非童話,而是子承父業,在馬爾堡大學就讀法律專業。之后在歷史學教授薩維尼與浪漫派詩人布倫塔諾等人的影響與鼓勵下,格林兄弟終于正視自己的興趣所在,開始收集童話故事。
馬爾堡大學全稱是馬爾堡菲利普大學,1527年由黑森-卡塞爾菲利普伯爵創辦。這位伯爵向有慷慨仁慈的名聲,創辦這所大學主要是為了呼應馬丁·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伯爵作為宗教改革的重要推動者,下令創辦馬爾堡大學時年僅23歲。
馬爾堡大學最初旨在傳播基督教教義,培養神職人員,后來漸漸變得多元化,從最先的神學、法學、醫學和哲學四系,發展至涵蓋文理工經管法各領域的16個院系,成為德國知名高校。
如今馬爾堡大學的在校學生達到兩萬多人,教職員工七千多人,占據馬爾堡總人口的三成以上,也讓馬爾堡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城,甚至有“別的城市有一所大學,馬爾堡就是一所大學”的說法。
與歐洲絕大多數大學一樣,馬爾堡大學也沒有圈起來的校園,而是分散在城市各處。走在路上,隨時都會見到一棟大學建筑。
多年來,馬爾堡大學為世界貢獻了十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為主,也包括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不過馬爾堡最夢幻的地方當屬市集廣場。建于1527年的市政廳,采用晚期哥特式風格,赭紅色砂巖與土黃色磚塊交錯,使之成為“斑點屋”。灰瓦斜頂上有崗樓,中央的鐘樓相當精致。廣場的坡度營造錯落感,幾條道路發散延伸向不同方向,廣場上的建筑十分精美。
市政廳
市集廣場上的街道
市政廳廣場見證了馬爾堡的歷史,在市政廳興建前便已如此。廣場上除了有鮮花裝點的噴泉之外,還有一座抱著孩子的女子雕像,她是圣伊麗莎白公主的女兒蘇菲。
廣場上的蘇菲雕像
站在這童話般的廣場上,不禁慨嘆馬爾堡的幸運。它受益于歷史上的種種“陰差陽錯”,也正是這些合力,造就了今日的馬爾堡。
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讓馬爾堡乃至周邊地區遭遇戰火,損失了2/3的人口,整座城市陷入死寂。直至1850年,它仍然是令人遺忘的角落。但也正是這兩百年的悲劇命運,使得整座完整的哥特式城鎮幸存下來,因為當地人根本沒有足夠財力建造新的建筑、進行新的街區規劃。
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黑森選帝侯選擇支持奧地利,普魯士獲勝后“秋后算賬”,吞并了黑森公國,馬爾堡卻因此迎來發展契機,被普魯士確立為區域行政中心,馬爾堡大學成為區域學術中心。依托著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大學體系——普魯士大學系統,馬爾堡大學吸引了眾多學者。也因為缺少工商業這一經濟劣勢,大學及其師生始終占據著城市的主導地位。
它也躲過了二戰時的空襲,加上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城市更新,使得整座城市得以保存原貌并合理修繕。即使是在歐洲,也很少有馬爾堡這樣的城市,先是在冷寂中保存了中世紀原貌,隨后又躲過了19世紀以來的戰爭侵襲,并依靠著大學的魅力主導著城市進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