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博“藏天下”首展聚焦民間藏明清文人繪畫
澎湃新聞獲悉,8月8日,蘇州博物館全新展覽品牌“藏天下”系列特展在蘇州博物館西館首發。“藏天下”系列特展將探索民間收藏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渠道,發掘民間文化寶藏,展示民間文物珍藏。
首期展覽“藏天下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展”于今天開幕,并將于8月9日面向觀眾開放。特展全部60件/套展品都來自溪客舊廬的收藏,以風格史為脈絡,反映和詮釋15-19世紀的文人畫風格發展主線,呈現跨越五個世紀的文人繪畫歷史。

展覽現場
據蘇州博物館負責人介紹,2021年,國家文物局等多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民間收藏文物管理促進文物市場有序發展的意見》,從制度層面為博物館發掘這座民間文化寶藏進一步“松綁”。“藏天下”系列展覽孕育而生,“在策劃與實施這一系列展覽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開放、包容、共贏的理念,不斷完善合作機制,努力為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事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分為“吳門繪畫與十九世紀江南畫壇的吳派趣味”“晚明與清初的多種風格”“清代的正統”“花卉”四個章節,展現明清時期的吳地及江南一帶的文人畫家們如何重新發現并厘清了已經變得模糊的古典繪畫語言,從而推動了一場在中國畫史上絕無僅有的,“文藝復興”式的繪畫復古運動。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董其昌、王時敏等主張的“南宗正脈”,王原祁、王翬、禹之鼎、錢維城等影響的皇家“正統派”風格,以及惲壽平、錢載等人的吳派小寫意風格花鳥等代表作品都將在展覽中重點呈現,為觀眾帶來一場脈絡清晰的古典畫史盛宴。

程正揆《江山臥游圖》手卷(局部) 紙本 設色 26.5厘米×277厘米 清順治十四年(1657)
十五世紀時,蘇州地區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為領袖的吳門畫派。他們通過趙孟頫與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上溯五代董源、巨然,融匯古代風格而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吳派在明代中期以后影響至巨,追隨者甚眾,綿延逾百年之久。

沈周《秋山策杖圖》手卷 紙本 水墨 26厘米×134厘米 明正德四年(1509)

沈周《秋山策杖圖》手卷 紙本 水墨 26厘米×134厘米 明正德四年(1509)

文徵明《五岡圖》立軸 紙本 水墨 132.5厘米×65.3厘米
本章特別將明代吳門畫派與十九世紀江南畫家復興吳門風格的作品放在一起,意在呈現吳派風格在明代中期確立,又在十九世紀復興與流變的概貌。
十六世紀中期以后,隨著文徵明等重要畫家相繼下世,吳門畫派漸趨式微。與此同時,周邊地區如松江、嘉定、太倉、嘉興和新安的畫家卻十分活躍,他們試圖打破吳派的語言束縛,紛紛實驗新的風格。松江人董其昌主張博通古法而后集大成,在他的影響下,山水畫流行起“仿古”的風格傾向,太倉王時敏和王鑒、嘉定李流芳等人是承繼和推揚這一理念的骨干。也有人試圖通過自然具象探索風格的突破,黃山作為靈感的源泉滋養了眾多的畫家,梅清、梅翀是其中代表。程嘉燧把實際景物代入倪瓚的風格,以減筆輪廓的手法表現黃山之景,對安徽籍畫家查士標等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共同織就出明清之際山水畫史氣象萬千、流派紛呈的網絡。
王時敏和王鑒在董其昌的理論框架之下進行更為開闊包容的創作實踐,發展出比董更有邏輯而穩健的構圖以及經過整理規范化的筆墨,這些被王翚和王原祁繼承。隨著兩人先后入都,他們所秉持的繪畫理念與風格為宮廷所欣賞,并幾乎統領了整個清代的畫壇。

王原祁 春崦翠燔
十七世紀時,吳派小寫意風格是江南地區花鳥繪畫的主流,惲壽平的出現可謂“一洗時習”,他遠追北宋徐崇嗣所創之“沒骨”筆法,作花卉不用墨筆勾勒,全以彩色染成,后人稱其對“寫生一派有起衰之功”。惲氏的花卉造型精準,賦色雅妍,在清初宮廷與上層文士中大受歡迎,蔣廷錫、鄒一桂、蔣溥、錢維城、董誥等一眾詞臣無不追隨惲氏畫風以邀宸賞。這股革新寫生花卉的潮流也波及到寫意花卉,畫家們更關注造型的準確性,而不是一味地逸筆草草。不過,吳派的小寫意風格也始終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在詞臣畫家中,錢載便是個中名手。

惲壽平花卉冊
惲壽平花卉冊
惲壽平花卉冊
展覽開幕式現場,藏家楊崇和向蘇州博物館捐贈清代程庭鷺繪《小滄浪消夏圖》。展覽將持續至11月10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