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瓦快充集體熄火,手機充電終于卷到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年不管是旗艦機還是主打性價比的水桶機,都在同一項配置上縮了水——充電功率。
這點讓部分人有些不理解,要知道前兩年手機廠商們在充電方面可以說是卷得起飛,今天你推出150W,明天我就拿出200W,一時間把手機的充電時間從二十多分鐘「濃縮」到十分鐘以內。這也讓當時的小雷以為,五分鐘充滿一臺手機真的不再是夢。

(圖片來源:真我官網)
但到了2024年,手機廠商們就跟約好了一樣,再也沒推出過超高充電功率的產品,別說200W了,150W都是少之又少,一眾賣到六七千元的旗艦機更是只標配90W左右的充電功率。可以說,單論充電體驗,2024年的手機市場整體是倒退的。
超級快充,似乎已經到頭了
細心的讀者應該有發現,手機廠商其實自身都更愿意接受「中規格快充+大容量電池」的組合,例如去年發布的真我GT Neo5,在發售時就提供了「240W+4600mAh」和「5240mAh+150W」兩個版本,滿足了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

(圖片來源:真我官網)
至于為何不能兼得,原因也很簡單,以目前市場的技術,隨著充電功率的增大,電池的能量密度就一定會減小。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快充與電池容量就像蹺蹺板的兩端一樣,是一對矛盾關系:一頭高了,另一頭就會下降。
而目前手機廠商要做的,是找到快充功率與電池容量之間的用戶體驗平衡點。
其次,作為一位數碼發燒友,小雷自然十分看重手機的充電速度,也很愿意看到手機廠商們推陳出新拿出更好的充電技術,畢竟它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也能延長手機的續航時間。
但如今的手機充電技術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消費者的感知越來越弱,從兩個小時充滿提升到半小時確實能夠給消費者帶來震撼,但在人均20分鐘充滿的當下,消費者已經感受不到20分鐘和15分鐘的差異有多大。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換句話說就是如今的200W、240W充電的噱頭性是遠大于實用性的,因此在小雷看來與其去「捅破」手機充電的上限,不如先靜下心來把充電的平均功率和通用協議給做好。
但電池容量就完全不同了,4000mAh和6000mAh在續航方面的差距可并非一點半點。根據雷科技的相關實測數據,搭載6000mAh電池的手機在中度使用一整天的情況下還能剩余30-40%左右的電量,可以說是徹底告別了續航焦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成本。如今的快充技術幾乎已經卷到了頭,供應鏈方面的技術也到了瓶頸期,如果想進一步提升就面臨著技術門檻和成本增加的雙重門檻。可能有些讀者沒有意識到這份成本有多高,我們先拋開電源IC管理芯片和雙電芯系統不談,光是手機自帶的高功率充電器成本就要一百多元。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vivo的120W充電套裝的官方售價是158元,而200W的充電套裝就需要369元。如此巨大的成本差異必然會降低廠商的利潤,而為了彌補這一部分利潤,廠商只能選擇提高手機的售價,在手機價格戰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這幾百元的售價差價會大大削弱產品優勢。

(圖片來源:iQOO京東官方自營旗艦店)
而在技術方面,真我在發布240W充電技術時就曾表示,手機充電已經幾乎卷到頭了。因為它使用了最新的國際Type-C接口充電協議規定下的最高功率、三路百瓦的電荷泵并聯設計以及12A的定制充電線,可以說真我為了做到這240W的有線快充,已經把現階段能用的技術全用上了。其他廠商要想超越這個數據,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成本。顯然,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沒有多少廠商愿意去做。

(圖片來源:真我官網)
簡單總結一下,大功率快充確確實實可以縮短手機的充電時間,但過高的硬件成本以及在續航方面的妥協成為了它進一步提升的絆腳石,在電池技術未取得關鍵性突破的情況下,我們很難見到同時兼備「高功率、大電池、輕薄機身」的產品。
當然,快充技術的發展并沒有停滯不前。相反,它正在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尋求在充電速度與電池容量之間找到更完美的平衡點。
電池,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在「放棄」超級快充技術后,廠商們把下一個宣傳重點放在了電池上。前文也曾提到,目前電池技術的本質突破有限,在無法大幅提升充電速度和電池能量密度的情況下,增加電池容量是較為直接有效的方式。
也正因如此,從去年底開始,市面上出現了一堆「金沙江」、「青海湖」、「藍海」為首的新電池技術,說白了就是廠商為了提升噱頭而想出來的新名稱,實際上它們都是一類產品,也就是高密度電池。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顧名思義,高密度電池就是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從而在不增加電池體積的情況下提升手機的續航,一般廠商是依靠采用新材料(如硅碳負極)、優化電池結構和電源管理系統等手段,實現了電池容量、能量密度和續航能力的提升。
其實這項技術也并非去年才出現,早在2021年小米就推出了搭載硅氧負極電池的小米11 Pro,同年華為也在Mate Xs 2上配備了高硅負極電池。雖說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問題,這兩款手機并沒有在續航方面給我們帶來多大驚喜,但也為之后高硅電池百花齊放埋下了伏筆。
借助這項技術,市面上的大部分旗艦手機電池容量平均提升了500mAh,普遍已經來到了5500mAh。再加上手機SoC和屏幕在功耗方面的降低,如今的旗艦機在續航方面的表現已經來到了新高度,也能擺脫困擾用戶多年的續航焦慮問題。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當然,高密度電池技術的廣泛應用也能大幅降低電池的體積和厚度,在前兩天小雷剛剛體驗過一臺機身僅有7.98mm厚,但電池容量達到了6100mAh的手機。先不談它的其他體驗,在續航方面絕對不會讓用戶感到焦慮。
更重要的是,隨著高密度電池技術的不斷成熟,之后會有更多價位段的手機運用這項技術,例如折疊屏手機可以依靠輕薄電池將機身做得更薄、線下機也可以依靠這一特性將外觀玩出更多花樣。
一臺手機就算再好,再強,再極致,再機皇,但是回歸最原始的東西,那么肯定還是「電池容量要重要的多」。因為一臺手機電池容量如果不行,就算性能再好,功能再強都是徒勞,所以不管是什么定位的手機,我們要把控好電池容量和快充之間的關系。
要續航,還是要快充?
從前文中也能看出,相比起大容量電池,小雷其實更愿意看到充電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僅憑小雷一人是很難以最主觀的角度去評價。為此小雷也專門詢問了身邊幾位朋友和同事,讓他們結合自己的日常體驗來衡量手機到底是續航重要還是快充重要。
同事A是一名忠實的iPhone用戶,幾乎每次出門都要隨身攜帶一個充電寶,否則就得滿大街尋找「又貴又慢」的共享充電寶。再加上蘋果近些年在快充方面的造詣幾乎為0,他本人也對iPhone用上快充不報任何期待。所以相比起所謂的快充,他更希望蘋果能推出一臺電池容量起碼到5000mAh的手機,出門在外再也不用多帶一個充電寶了。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同事B則與同事A完全相反,他是我司為數不多擁有三臺手機的重度用戶,如果主力機用得沒電了他也能無縫切換到備用機上。因此他更希望手機廠商們能像之前的真我一樣,把充電時間縮短到10分鐘以內,這樣他只需要淺淺地等上個幾分鐘,就能繼續連著使用幾個小時手機了。
其實兩位同事的觀點都沒有錯,對于現代社會中生活節奏緊湊、時間碎片化的用戶群體來說,高功率快充無疑是一項極具吸引力的功能。而對于那些想要在不插電情況下能夠進行長時間、連續不斷的操作的用戶來說,大容量電池更具有吸引力,因為即使充電速度再快,如果手機的電池容量不足或者續航時間很短,那么用戶仍然需要頻繁充電,影響使用體驗。
從現階段來看,廠商們似乎更注重手機的續航時間,一方面是為了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省一定的成本,畢竟如果同時在電池容量和充電技術上都做到了極致,那么它的價格注定不會太「友好」。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并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云涌,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