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廠押注硅碳負極電池,能解手機續航焦慮癥嗎?

時間逼近 7 月,下一代旗艦手機還會遠嗎?在高通官宣將于 10 月 21 日舉辦 2024 驍龍峰會之后,對于下一代旗艦機的各種期待和爆料也很快甚囂塵上。
就目前來看,除了下一代旗艦芯片驍龍 8 Gen 4、屏幕超聲波指紋的普及和影像的繼續升級,電池也是今年各大廠商在旗艦機型上關注的重點之一。
知名爆料博主@數碼閑聊站的最新爆料指出,驍龍 8 Gen 4 新機成本都不低,大部分機型除了會配置超聲波指紋、新潛望鏡和高規格的防水防塵,同時還會用上「新硅電池」。
什么是「新硅電池」?其實就是新一代的硅碳負極電池。事實上,目前各家都有部分機型已經用上硅碳負極電池,甚至是最新一代的硅碳負極電池,在相對輕薄的機身里塞入高達 6000mAh 甚至更大的電池。

圖/一加
但都說了是部分機型,實際上不少旗艦機型還沒用上硅碳負極電池,更遑論是最新一代的硅碳負極電池。
所以從消費者的角度,對于今年旗艦機要普及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肯定是喜聞樂見的。而且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手機廠商也都準備好了把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普及開來。
一加冰川電池,把容量加到 6100mAh
最近這段時間,各家發布新機的節奏基本都慢了下來,最受關注的一款大概就是一加 Ace 3 Pro。就在前些天,一加還特地聯合寧德新能源科技(ATL)為一加「冰川電池」提前開了一場發布會,且官宣將在一加 Ace 3 Pro 上首發搭載。
先拋開一加在宣發中強調的各種概念,我至少可以看到「冰川電池」的兩個亮點:電池容量和能量密度。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至少在一加 Ace 3 Pro 上首發這款冰川電池容量達到了 6100mAh,同時能量密度達到了 763Wh/L。
官方表示,一加冰川電池采用了全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技術,相較傳統的石墨負極電池大幅提升了電池中的鋰離子含量,同時做到了 6% 負極硅碳含量,才能實現 6100mAh 的超大電池容量——也是一加有史以來的最大電池容量,并且體積還比 5000mAh 的石墨電池更小。

圖/一加
而針對硅碳負極電池在使用壽命的技術挑戰,一加表示他們還采用了自研的仿生蜂巢結構設計,并引入一系列技術工藝,包括在軟件層面的電池健康算法等技術,可以在使用四年的情況下,電池健康度仍然不低于 80%。
當然,一加 Ace 3 Pro 上只是開始,一加的后續機型——包括旗艦機一加 13 也都會用上「冰川電池」。更甚者,按照 OPPO 雙品牌戰略,優先傾斜給一加的電池技術后續也會在 OPPO 機型中應用。

圖/一加
簡單來說,考慮最近兩年一加和 OPPO 品牌之間的配合,OPPO 應該也會在年內推出自己的「XX 電池」。
說實話,現在各家手機品牌都在自家電池上品牌、上 buff,榮耀有青海湖電池,小米有金沙江電池,vivo 有藍海電池,一加也推出了「冰川電池」,OPPO 再來一個「XX 電池」一點也不會讓人意外。
小雷大膽推測,OPPO 后續不會沿用一加的「冰川電池」,就像在屏幕品牌上做的區分。同時在基調上,參考小米金沙「江」、榮耀青海「湖」、vivo 藍「海」、一加「冰川」——都很「水」,或許 OPPO 最終的選擇會是「X 河電池」?
更具體的小雷就真的想不出來了,不知道大家覺得最后會叫什么呢?
手機電池大戰:誰的電池更「水」?
但手機電池的升級不只屬于 OPPO 一系,各家手機廠商的電池也在迎來一次大規模的升級,從小米、榮耀到 vivo 等廠商。
對消費者來說,手機續航一直是影響日常體驗的關鍵變量,所以最重要的肯定不是哪家的電池更「水」,而是哪家的電池能夠在更小的重量和體積下提供更高的電池容量,其中一個核心的指標就是:
電池能量密度。
理論上,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電池能量密度越高的電池就能在同等體積下實現更大的電池容量,或者是在同等電池容量下讓電池變得更輕薄。
事實上,各家也確實不僅給自家電池上了品牌,同時都紛紛提高了「電池能量密度」,比如在即將發布的一加 Ace 3 Pro 上,其搭載的冰川電池將電池能量密度提高到了 763Wh/L。

圖/一加
這不是目前手機電池中最高的:
- 小米 14 Ultra 上的金沙江電池做到了 779Wh/L;
- 最新發布的 vivo S19 系列更是用上 6000mAh 超薄藍海電池,能量密度達 809Wh/L;
- 聯想中國區手機業務部總經理陳勁透露,全新 moto razr 系列將搭載自研高電壓硅碳負極「星海電池」,能量密度高達 822Wh/L
至于榮耀,第一代青海湖電池發布時宣稱的能量密度達到 740Wh/L,在 Magic6 系列上又首發了第二代青海湖電池,但在公開資料中只提到了能量密度再提升,并未談及具體的提升幅度。
但新一代 moto razr 系列將采用的新一代硅碳負極「星海電池」是否就是今年最「水」的電池?倒也未必。

圖/微博
陳勁在微博中指出,星海電池「目前看是今年業內折疊屏手機采用的最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可能還領先于未來幾個月上市的其他折疊屏。」
換言之,折疊屏手機中或許今年很難看到超過 822Wh/L 能量密度的硅碳負極電池了,但這并不包括常規直板手機。
但不論如何,只是看這兩年電池容量不斷變大的手機電池,相信大家都能明白:硅碳負極電池技術,已經并且還在持續改變智能手機的續航體驗。不過與此相對的是,硅碳負極到底有什么魔力?
硅碳負極電池的魔力
電池技術的突破可以說科技圈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了,尤其是目前最常用的鋰電池技術,從上世紀 80 年代問世至今,一直沒有出現革命性的技術突破。
包括這幾年電動汽車的興起帶動了電池能量密度的提高,主要也是依靠結構上的改進,比如特斯拉的圓柱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等。但僅有結構改進帶來的能量密度提升是有限的,電池材料的改進是整個產業公認的必經之路。
這里我們需要稍微了解下鋰電池的充放電原理:

圖/美國能源部
在充電過程中,正極的鋰離子脫嵌經過內部的電解液,穿過隔膜嵌入到負極(通常是石墨);反過來在放電過程中,負極的鋰離子則是脫嵌經過電解質、穿過隔膜嵌入到正極。
可以看出,在整個充放電過程中,鋰電池最核心的材料其實就是:正極、負極和電解液。
其中,從液態電解質到固態電解質的轉變,其實就是當下行業正在推動的半固態和固態電池。而正負極材料的比容量,又即單位質量的電池或活性物質所能放出的電量,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電池的能量密度。
在負極材料領域,石墨依然是最主流的材料,但理論比容量只有 340~370mAh/g,主要勝在來源廣、價格低、安全性高以及工藝成熟。
而相比之下,硅基負極材料的比容量可以高達 4200mAh/g。雖然實際應用還遠不能發揮到這么高的水平,但硅碳負極材料已經能夠給電池帶來明顯的能量密度提升。
這種提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圖/榮耀
搜狐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張朝陽之前在與榮耀的合作視頻中其實就有談到,電池要靠帶正電的鋰離子來傳導,要把鋰離子存儲,存到兩邊形成一定的電壓,石墨的 6 個碳原子,才能容納住 1 個鋰離子:
「而硅和碳是同一列,外層結構是一樣的,但是比碳多了一層,1 個硅原子能夠容納 3.75 接近 4 個鋰離子,所以加了硅之后,能量存儲密度能夠提升到一個數量級。」
簡單來說,硅碳負極中的硅原子能夠吸納更多的鋰離子,儲存更多的能量,這就帶來了更高的比容量,再加上正極材料和電解質的改進,實現更高的電池能量密度。
所以你可能也會注意到,「硅碳含量」也是各家在電池技術宣發中經常強調的一個參數。
這么有潛力的材料,自然也被很多廠商看中。特斯拉 2020 年發布的 4680 電池就采用了高鎳正極+硅碳負極材料,再加上全極耳和干電池技術,官方宣稱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 300Wh/kg(不同于 Wh/L)。
手機廠商也很早就有了嘗試。2019 年,小米在概念機 MIX Alpha 上采用了硅碳負極電池,電池容量達到 4050mAh。

MIX Alpha,圖/小米
而隨著硅碳負極電池技術的成熟,從去年開始各家就在嘗試在部分機型應用這種電池,比如榮耀 Magic5 系列上的第一代青海湖電池,vivo X100 系列上的藍海電池,小米 14 Ultra 上的金沙江電池。
至于第二代硅碳負極電池,在 vivo S19、一加 Ace 3 Pro 等中端機型率先應用和驗證之后,小雷相信很快不久后就會在旗艦機型上全面鋪開。
電池大戰,消費者怎么看?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我們其實沒有必要太在乎各大廠商宣傳的各種概念和參數,那些也不該成為如何選擇手機的衡量因素。
說到底,不管是「硅碳含量」「電池能量密度」,消費者希望手機電池技術更領先的根本,是希望在輕薄的機身下能有更強的續航體驗。技術再強,也要落實到實際體驗中才有價值,所以核心還是要看:
續航、充電、手感以及內部硬件配置等方面。
不過從縱向的比較來看,基本可以斷定采用新一代硅碳負極電池,在機身厚度控制、內部硬件堆疊以及電池續航的綜合實力上,會比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對于近期打算換新機的朋友,確實可以再等等。
2024年5月20日-6月30日,618年中大促來襲,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紅書六大電商平臺集體“聽勸”,取消預售、瘋狂殺價!
手機數碼、AI PC、智能家電、電視、小家電、空冰洗等熱門AI硬科技品類摩拳擦掌,戰況激烈。
雷科技618報道團將全程關注電商平臺最新戰況,AI硬科技品牌最新動態,電商行業全新趨勢,敬請關注,一起期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