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產業與治理|“一帶一路”產業合作中,上海如何強化鏈主地位

當前,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全球價值鏈風險加劇。“一帶一路”區域價值鏈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衍生出的區域價值網絡,以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聯動與我國經濟互補性強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區域價值鏈上高效整合資源,構建新的國際分工體系,在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等方面協同合作。
根據上海市發展改革委數據,上海企業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投資合作規模持續擴大。從2013年到2023年6月,上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累計投資294.68億美元。2018年以來,上海作為進博會東道主向世界發出邀請,吸引超過1200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參展,發揮著友城鏈主的領航作用。
未來,上海的國際大循環應當緊密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特定國情展開。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關鍵領域加速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包括制造型、研發型和銷售型的“鏈主”企業,促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從“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助力中國向制造強國轉型。
一、“一帶一路”友城合作的邏輯
1、城市結誼的基礎
中國國際友好城市活動是中國對外開放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城市外交的重要載體,是民間外交的重要內容。城市結誼是發揮城市外交和地方外事效能的一大主要體現。雙邊合作從政治、經濟拓展到文化、教育、環保等諸多領域,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間和國家間的交流與了解。
上海締結國際友城的工作起步較早。1959年,經中央批準,上海市與蘇聯列寧格勒市(現圣彼得堡市)建立了友好關系(但因未簽字及種種原因,雙方后于1988年正式締結友城關系)。1973年上海與日本橫濱結成第一對友城。截至2024年3月,上海市共結有94個國際友好城市,市級友城72個,其中有43個市級友城屬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分布于38個國家,在東盟地區、中東歐地區、歐亞地區等“一帶一路”重點建設的區域均有為數不少的友城。
據統計,上海的友城活躍度位居全國各省區市前列,達到了96%。2023年末,上海國際友好城市合作論壇舉辦,主題為“深化友城合作,共促高質量發展”,并作為拓展部分,舉辦了政企對接會。
2、產業合作的動因
產業合作作為經濟合作的主要內容,直接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能否最終達成有效的產業合作,需要分析各方的動因。
對于處在“一帶一路”價值鏈相對高位的上海而言,產業合作的主要動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轉移低端產業,完成產業升級;二是吸引優質資源,集聚產業動能;三是推介優勢產業,開拓海外市場。
相對應的,對于友城和東道國而言,一是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經濟發展;二是引進先進技術,提升產業水平;三是依托區域平臺,融入全球市場。
上海友城的產業結構和資源稟賦各有差異。從城市產業類型劃分的角度而言,資源型城市更適合上海對其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以更好發揮資源優勢;服務型城市則適合在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展開協同合作;工業型可以在具體匹配的產業鏈上進行產業內或產業間分工;科技型城市將是上海合作的重點對象,這符合上??萍紕撔轮行牡亩ㄎ弧.斎?,同一友城也可能具備多種類型。不同方式的合作,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通過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
3、重點合作的方向
合作方向從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兩方面進行考量。產業選擇自然是側重上?!?+6”體系中的先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這類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合作對象本身的發展水平有所要求。受上海經濟發展的歷史所決定的,上海的友城產業合作多集中于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框架內加深和拓寬合作內容。
以“一帶一路”重要合作伙伴俄羅斯為例,2023年上海對俄羅斯出口額為340億元,比上年增長52.2%;進口額為585.45億元,比上年增長50.7%。其兩座上海友城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都具備極強的地緣經濟戰略意義。圣彼得堡是俄羅斯工業重鎮,其產業集群有造船、醫療制藥、信息和通信技術、微電子和儀器儀表等,與上海的先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重合度極高,有著廣泛的合作基礎。符拉迪沃斯托克則是俄羅斯遠東戰略的支點,國際運輸走廊中的重要一環,2015年建設有自由港。2023年5月更是增加為中國境外中轉港口,與上海在港口航運領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兩大年度國際經濟論壇,正是在這一東一西兩座城市舉辦。(西索觀歐亞·年終特輯|一年辦多場經濟論壇:俄烏沖突中的俄“經濟敘事”)
二、強化上海鏈主城市地位的路徑
通過構建和參與“一帶一路”區域價值鏈,中國與沿線國家力求提升產業鏈整合與協調能力,優化區域和全球生產網絡,共同實現產業鏈升級。在這一進程中需要探索強化上?!版溨鳌背鞘械匚坏穆窂?。
路徑應當以上海為原點,力求建設世界產業高地,以友城為錨點,整體布局海外產業分布。
1、制度路徑
頂層設計是“鏈主”地位的支撐。其一,上海需要堅持開放的發展理念,吸引友城和國際合作伙伴參與上海的產業發展。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將吸引更多的資源和人才流入上海。其二,上海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保障企業在上海的投資和經營權益,為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三,積極打造上海引領的區域合作平臺,為友城和對象國提供戰略對接的渠道。
制度重疊在這一路徑上必然存在。友城和沿線國家所參與的區域項目并不唯一,其他各方的行為體也能夠提供區域公共產品。這要求尊重對象國自主選擇道路的權利。自身加強制度建設,吸引相關方的積極參與是回應這一挑戰的最優解。
2、技術路徑
核心技術是“鏈主”地位的關鍵。其一,上海應該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促進技術的革新和突破,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其二,上海可以通過技術輸出和轉移,將自身積累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分享給友城,促進其產業升級和發展。其三,上海可加強與友城的科研合作,共建技術創新平臺,開展聯合研究,轉化科研成果,惠及友城,推動整個區域的技術水平提升。
技術競爭在這一路徑上難以避免。一是發達國家也會進行技術輸出并加以附帶條件,二是新興國家自身通過后發優勢完成技術迭代乃至反超。對此,應當充分尊重對象國發展的訴求,競爭中謀合作共發展。
3、市場路徑
市場掌控是“鏈主”地位的體現。其一,上海擁有龐大的本土市場需求,可以成為友城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消費市場。通過市場推廣,上海可以幫助友城企業打開本地市場,提升其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其二,上海也可以借助本土市場的規模效應,引導國際品牌和企業選擇上海作為其在華業務的重要據點,進一步鞏固上海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市場爭奪會在這一路徑上自發形成。因此,要加強對本土市場的監管,確保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同時,需引導出海企業合法經營,正當競爭,樹立好上海企業的形象。
未來,上海應進一步發揮其鏈主作用,深化與友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合作,以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度共通,技術共享,市場共建的多維度互惠共生,構建以中國引領的多元化區域價值鏈。
(作者鄧珺之系上咨集團創新工作室青年研究員、莫斯科大學經濟學院制度研究實驗室分析師,許鑫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智庫主任,上咨集團創新工作室首席專家。許鑫教授持續關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型經濟形態,關心新興技術治理,本專欄以“產業與治理”為主題,探討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前瞻性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