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婚姻不是家暴的遮羞布,面對家暴,應勇敢面對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婚姻作為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一直被賦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更新,家庭暴力這一頑疾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盡管法律明確禁止了家庭暴力的行為,但仍有人錯誤地認為婚姻是家暴的遮羞布,可以為施暴者的罪行披上一層保護膜。這種觀點不僅嚴重違背了人權的基本倫理,更是對法治精神的公然挑戰(zhàn)。
家庭暴力是對社會道德底線的踐踏,是對家庭成員基本人權的侵犯。無論是身體上的摧殘,還是心理上的折磨,家暴都會給受害者帶來深重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雖然有“家丑不可外揚”的說法,但這絕不意味著家暴可以被視為私事,更不意味著受害者應該默默忍受。家庭暴力是違法行為,不應被任何文化、傳統(tǒng)或習俗所掩蓋。

家庭暴力的存在,往往與施暴者的權力欲望和控制欲有關。在某些情況下,施暴者利用婚姻關系中的權力不對等,對弱勢一方施加暴力,以滿足自己的支配欲。這種行為是對平等原則的嚴重踐踏?;橐鰬撌莾蓚€人基于相互尊重和愛護建立的伙伴關系,而不是一方壓迫另一方的工具。因此,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將婚姻視為家暴遮羞布的錯誤觀念,維護婚姻關系中的平等與尊重。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全球約有30%的婦女在其一生中遭受過伴侶的身體暴力。這種暴力行為可能導致受害者受到從輕微的挫傷和擦傷到嚴重的骨折和內(nèi)臟損傷。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家庭暴力甚至會導致受害者死亡。
除了身體傷害,家庭暴力還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長期處于家庭暴力的環(huán)境中,受害者可能會感到焦慮、抑郁、自卑和無助,這些心理創(chuàng)傷可能會持續(xù)數(shù)年甚至一生。此外,家庭暴力還會影響兒童的發(fā)展,目睹家暴的兒童可能會出現(xiàn)學習障礙、情緒問題和反社會行為。

法律對于家庭暴力的立場是明確和嚴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在2016年正式實施,這是中國首部專門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該法不僅禁止了身體暴力,還將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經(jīng)濟控制等行為納入了家庭暴力的范疇。根據(jù)這部法律,受害者可以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可以對施暴者處以拘留或者罰款等刑事強制措施。
總之,婚姻不是家暴的遮羞布,家庭暴力不應被視為私事而忽視。我們必須共同努力,通過法律、教育和社會支持,為受害者提供保護,為施暴者施加懲罰,共同營造一個沒有家庭暴力的健康社會環(huán)境。無論是在家庭內(nèi)部還是在社會層面,都應該對家暴說“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