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象牙塔里的年輕人頹廢?中青報:“喪”不是當代大學生的標簽
一段時間以來,貼在大學生身上的“標簽”越來越令人匪夷所思。從“佛系”到“空巢”、再到“喪”,變的是詞匯,不變的是他人強加給這個群體的誤會。不明就里的人更是紛紛站出來指責大學生不思進取,抵御不了“喪文化”的侵蝕……象牙塔里的年輕人真的頹廢了嗎?
不得不承認,不管上一代如何調侃90后是“垮掉的一代”,新一代年輕人終將傲然站上社會的舞臺。“喪”,絕不是當代大學生的“標簽”。
追根溯源,大學校園并非“喪文化”的發源地。從動畫片主人公馬男波杰克到來自日本的萌物“懶蛋蛋”,從網紅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到“悲傷蛙”“懶貓癱”表情包,大學生不過是對“喪文化”元素進行了二次傳播。互聯網上的流行文化風水輪流轉,那些看似自嘲、憂傷的“喪文化”契合了一些青年的心態,隨之走紅也就不足為怪。
面對學業或求職的壓力,大學生只需一句“頹廢到憂傷”,并輔以“葛優癱”表情包,便可以實現對挫折的戲謔化表達。種種表述不過是青年人認清現實、緩解壓力的一種表現。外界僅憑幾個表情包、幾張影視截圖便為大學生扣上“喪”的“帽子”,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頗。
誰的青春不迷茫?大學生雖是奮斗的急先鋒、理想的代言人,但也難免在生活中遭逢挫折。解決形形色色的成長壓力,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多數大學生口中的“喪”并非萬念俱灰的絕望,而是于失意、郁悶之時調整情緒的一種個性化表達。適當借助流行文化清空體內的負能量,正是他們突破問題的開始。
君不見,多少“口是心非”的大學生一邊喊著“身體被掏空”,一邊卻在化壓力為動力,時刻調整生活的航向,最終取得更好的正面效果。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時的不快從未阻擋年輕人攀登的步伐,朝氣蓬勃永遠是青春的主流。
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廣大青年從來都是開社會風氣之先的,他們之中,也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代表。這其中,有封閉訓練3個月后在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呈現視覺盛宴的北京體育大學輪滑專業學生郭露陽;有不愛紅裝愛武裝、以海軍陸戰隊隊員身份參與亞丁灣護航7個月的北京大學高材生宋璽;還有罹患腦腫瘤,捐獻心臟、肝臟、雙腎臟、雙眼角膜,成功拯救6個生命的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張震鳴……這些青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己的熱血青春。在他們身上,我們非但沒有看到“喪”的影子,反而感動于他們身上的那股子奮進搏擊的精氣神兒。
一些人覺得,文化的作用潛移默化,大學生長期浸潤在充斥“喪文化”的網絡世界里,容易形成畸形的價值觀。對此,我們應分清大學生的“喪”屬于哪種類型。成熟的“喪”,是假的“喪”。這些學生通過幽默、個性化的表達可以逐步擺脫煩惱的纏繞。不成熟的“喪”,才是真正的“喪”。一些學生誤將“喪文化”傳遞出的價值觀奉為圭臬,將自我放逐于消極情緒無法自拔。
于前者而言,社會各界大可不必擔心,只需在適當時刻給予貼心的鼓勵與暖心的引導。對于后者,這些學生只是少數,并不代表整個大學生群體。但社會各界更應積極介入、干預,了解致使他們產生消極情緒的癥結所在,幫助他們紓解心中的負能量,而不是在貼“標簽”的同時回避問題。
過去、現在、將來,昂揚向上總是大學生的主流風貌與氣質。我們欣喜地看到,從社會公益到創新創業,從學術科研到保家衛國,大學生正不斷將個人夢想融入波瀾壯闊的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并相繼譜寫出屬于自己的時代華章。
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無論被貼上何種“標簽”,青年學子只需大道直行。
(原題為:《“喪”不是當代大學生的“標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