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廣州漂幾年,才能明白“點都德”

本文無廣,放心食用
每個城市的漂剛落地時,都會迷茫如何才能盡快地融入本地。“周一到周五,每天只能往返于公司和家的兩點一線。周末得閑時,去景點感覺太像是游客;想和本地人多打打交道,結果發現他們沒事根本就不出門。”
而在以食為天的廣州,廣漂們卻完全不會因此感到焦慮,因為想和本地人打成一片的方式很簡單——去吃個早茶就夠了。
不知道該去哪家時,最保險的選擇就是點都德。

圖源@深深深白色
在美食內卷的廣州,本地人會銳評“四處連鎖的點都德,表面上規模很大,但在利苑和白天鵝面前,一道能打的菜都沒有。”
而在廣漂心里,點都德卻是無可替代的存在,“它的粵語名字‘點都德’,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怎么點都不會出錯。廣州許多酒樓早上和晚上都不營業,但只有點都德隨時來了就能吃。并且像腸粉、艇仔粥這種一家一個口感的菜式,無論哪家點都德都能做出一樣的味道。”
“當你急頭白臉吃想一頓時早茶時,點都德永遠是你最保險的選擇。”

圖源@Ella的日記本
盡管當廣漂提出吃點都德時,許多老廣朋友會不自覺流露出痛苦面具,“就像是北京人挖空心思帶你找小眾景點玩,你卻堅持只去天安門;上海朋友想請你喝杯精品手沖,你只喝滬上阿姨一樣無奈。”
但廣漂,還是會把不怕踩雷的點都德,當做自己入門廣州生活的規培院校。
“每周去一次,直到你吃過了叉燒包、流沙包、馬蹄糕等經典菜品,分得清蝦餃皇和普通蝦餃的區別后,就算是正式通過了入籍廣州的考核。”

圖源@alwaysKathy
廣漂三年的胡胡,把點都德視作廣州生活的集中展示。
“這里表面上漫不經心,告訴你點啥都可以,實則處處是細節。菜單上‘超點’、‘頂點’這種人人都會說的俚語,是在為你制造入鄉隨俗的抓手。桌子上的公雞茶具也頗有來頭,原型是成化斗彩雞缸杯,價值幾個億,為你吃早茶時的雅致持續賦能。”
“游客把它當網紅景點,老廣吃它來兜底,而廣漂最唾手可得的儀式感,就是去吃頓點都德。”

圖源@:D
有人梳理自己的廣州生活,發現從自己落地到離開的每個階段,點都德都在無時無刻地關懷自己。
“剛來廣州時,點都德是你請客吃飯時最安全的選擇。而在生活一段時間后,點都德也會成為你善待自己的固定去處。這里人均消費80左右,作為早餐有點貴,但早茶可以從早上8點吃到下午4點,幫你消遣周末的大部分時間。”

圖源@momo
當一個廣漂決定離開廣州時,他和同事的最后一頓飯,也許不是推杯換盞的晚宴,而是一頓平平無奇的點都德。
“不管平時對點都德是否地道如何爭論不休,但來廣州的第一頓吃點都德,最后一頓也吃點都德,才算是一個廣漂的閉環。”

外地人對點都德的初體驗,往往是在空降廣州后,問周圍的人在哪里可以吃頓正經早茶。
“外人給你推薦餐廳時,總會考慮后果。推你去接地氣的街坊老店,怕你對環境不滿意,高檔酒樓又怕你破費;自己私藏的酒家,又可能火到需要預約。”
不想讓你被一頓早茶折騰到夠嗆,“老廣推薦你去點都德,真不是在敷衍你,而是為你深思熟慮過了所有踩雷的可能性。”

圖源@小紅薯 612F5D76
廣漂兩年的90后小徐,剛來廣州時,點都德是他覓食時的諾亞方舟。
“因為在老廣心里,點都德算是入門級的粵式酒樓。每個吃過點都德的人,不管是不是本地人,都有底氣對它評價一番。北京人會拿烤鴨對標這的燒鴿子,夸它皮脆;湖南人會說這的河粉‘值得一嗦’……被五湖四海人民的點評認證過了,你來這只管閉眼吃就好了。”

圖源@栗栗椰
有人說“北有全聚德,南有點都德”。因為它“不僅是吃的,更是你平時打點關系時,能拿得出手的硬通貨。”
當你初來乍到廣州時,“朋友圈里發一張廣州塔,別人只會給你淺淺點個贊。但到點都德隨便自拍幾張,只要不經意的露出‘點都德’三個字,就會有人求你幫他代購幾盒點心。”

圖源@被減肥耽誤的五谷豐登
但在廣州逐漸站穩腳跟后,許多人再提到點都德,態度便會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僅自己不會再去,還會勸起身邊其他剛來廣州的朋友,別總去吃點都德。
胡胡來廣州幾個月后,才意識到點都德和其他酒家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大廳的桌子實在太小。
“老廣吃早茶,一般都會呼朋喚友,別的酒家都是圓桌,能讓十來個人圍著一起吃。但點都德的長桌,只能容納四個人,有的甚至只是二人桌,一看就是給游客準備的散臺。排場上就顯得很小氣,繼而讓人懷疑它是不是真的地道。”

圖源@搞笑兒子的麻麻
海珠區的土著小高,對點都德的評價也是,“平時把它夸上天的,只能是外地人,老廣對它的點評,通常只是還行。”
“本地人對廣州的美食,打心底有著一種自信感。大家不是覺得點都德不好吃,而是覺得與其費勁心思去找網紅店,離家最近的那家從不營銷、點評網站上常年3星,卻被周圍居民排隊買的‘xx茶點’,才最有性價比。”

圖源@momo123
發覺這一切后,有的廣漂抱著不想被割韭菜的心,從此不再吃點都德,但最終還是會在某天格外疲憊時,回歸點都德的懷抱。

每個資深廣漂對點都德,往往都會經歷“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部曲。
胡胡對點都德的復雜感情是,“當你春風得意時,總覺得自己能有更好的選擇。直到有天你在街上奔波,疲憊至極時,能遇到一家點都德,不亞于是在戰亂時期進了和平飯店。因為不管你在外多忙亂,進來隨便點幾樣點心,就能偷得浮生半日閑。”

圖源@嗯呢唄
有人一開始覺得點都德的口味并無亮點,結果廣州呆了幾年后,才發現它完美符合廣人心中絕世好店的標準。
“如果一家早茶店,能讓你每次光顧時,不帶腦子點單,也能吃到一頓好飯,且每一次的味道都一樣,長此以往你就會對它產生安全感。即便有人告訴你別家早茶更好吃,你也會說只有來吃點都德才算是踏實。”

圖源@7研
因為不擔心在點都德吃飯會出岔子,廣漂每逢生活遇到點事,需要有個場合來解決時,都會把點都德當做自己的會客廳。
每年父母從老家探望自己時,小徐接待他們時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永遠都是點都德。“帶父母去吃大飯店,每次他們都舍不得我花錢。但請他們來點都德,只說是來吃個早飯,他們就不會感到不好意思了。”
“每當你要求人辦點事,如果請別人去別處吃大餐,對方肯定會警惕你的真實目的,但對點都德卻毫無戒心。大家潛意識里默認這里沒有陰謀,只有休閑,沒有老廣能拒絕得了早茶這樣的糖衣炮彈。”

圖源@L俠
胡胡記得,每年公司開年會,老板都會把地點定在點都德,因為“在廣州的各大粵菜酒樓里,只有點都德最合算。比如陶陶居總是開在太古里和花城廣場這種高消費的地方,隨便點幾樣東西感覺都要破產。而廣州酒家營業時間比較短,去的都是些老阿公。”
“最重要的是,酒樓通常是摯友和一家人一起來的地方。來這種地方開年會,老板就能借著這種氛圍和員工套近乎。能提供這種情緒價值,也是點都德性價比高的原因之一。”

圖源@雪泥奶貝*
而點都德里那些看似局促的二人座,如果遇上了獨自失落的廣漂,便是用來安放情緒最好的雅座。
廣漂四年的菲爾,盤點自己每次去點都德的經歷,“別人都是在麥當勞過生日,只有我在點都德度過所有不順的日子。”
“失戀時就在這找個靠窗的景點位,喝著楊枝甘露發呆一下午。失業了也來這吃散伙飯,安慰自己人生就如同點都德的名字一樣,不管被迫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其實結局或許都還可以,不必太焦慮。”

點都德就像是廣漂心中的早茶教堂。無論你是餓了渴了還是心累了,只要進來坐坐,對著服務員阿姨說說你想吃啥,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人在廣州時,不曾珍惜過點都德,結果走了才發現它原來無可替代。“點都德平時會賣一些流沙包和虎皮鳳爪的伴手禮,制造出一種你在哪都能吃到它的錯覺。但它真正的招牌茶點,比如裹著脆油條的紅米腸,卻始終無法被代購。”

圖源@著迷
家在廣州,去年開始北漂的王守義,早先記得點都德已經在外地開起了分店,打算到北京后把點都德吃成自己的駐京辦。結果來了后才發現,點都德只南下去了上海杭州開分店,在北方別無分店。
“問了北京的朋友,有人說原因是北京已經有了金鼎軒和全聚德,點都德怕在北京被兩面夾擊;也有人揶揄可能是老板開車來北京考察,結果沒辦下來進京證。”
懷念點都德曾帶給自己的快樂,王守義不禁感慨,“點都德就像是江湖里向你無條件傳授武功、卻始終會留一手的門派一樣,你以為自己廣漂兩三年,就能把它吃透。直到你和它告別,卻在夜里夢到紅米腸嘎吱嘎吱的脆香時,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根本就沒法背叛點都德。”

圖源@堅果迪
有人結束廣漂時,終于認清原來點都德才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在家只能吃飯睡覺,但來點都德,能體會到原生家庭被治愈的感覺。”
“這里的一切都很松弛,你想喝茶,點單的會給你現沏,但不會像海底撈的服務員那樣,一直盯著給你續水,為你留出充足的獨處空間。而你如果不喝茶,也不會有人勉強你,走得時候甚至不會收你的茶位費。”

圖源@百合聽香
離開廣東后,有人即便帶不走點都德全部的早茶,也會花兩百多買一套同款的公雞茶具,把它當成提醒自己曾在廣州生活過的信物。
“對廣漂而言,點都德不只是一家餐廳,更是一種愿意對自己寬容一點的覺悟。明白這點后,無論你走到哪,只要端起公雞茶杯,都可以進入賢者的子彈時間里——不管天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塌下來,有啥事都喝完這杯茶再說。”
ENDING:
平時在談論早茶酒樓哪家強時,老廣們總會產生一番爭執,繼而引出廣州生活方式的鄙視鏈。
念叨“先有番禺后有廣州”的番禺人,總是在和荔灣人掐架,爭論誰那邊的歷史更悠久,粵菜更正宗。老錢最多的越秀人,則會炫耀廣州的幾家米其林茶餐廳,就在自己家門口。
但唯有在談論點都德時,所有人的都會統一意見。“不管你是哪個區的人,不管過去我們有沒有吵過架,只要你也喜歡點都德,那我們都能坐下來邊吃茶,邊交個朋友。”

圖源@大蛋撻熱辣辣
【今日話題】
你吃過點都德嗎?
原標題:《在廣州漂幾年,才能明白“點都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