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兵韜志略|俄羅斯成立兩個新軍區,為未來大規模戰爭做準備?
熱點新聞:近期,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設立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北方艦隊戰略區的部分防區并入新的列寧格勒軍區,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等烏東四區劃入南方軍區,同時保留中央軍區和東部軍區。該總統令將俄羅斯的軍區數量從五個提升到了六個,西部軍區不復存在。
點評:冷戰結束后,俄羅斯以軍隊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和部隊結構等為重點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此次俄羅斯重建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是自本世紀初“新面貌”軍事改革實施以來所形成的五大軍區體制進行的一次重大變革,其目的既是要解決當前俄烏沖突暴露出的問題和短板,有效支持俄烏戰場,同時也用以應對北約擴張所帶來的越來越直接和現實的威脅,將對未來俄羅斯的國家發展戰略和軍事力量建設方向產生重要影響。

俄羅斯軍隊舉行戰略演習。
集中力量處理當面現實威脅
當前,俄羅斯設有五大軍區,分別是西部軍區、中部軍區、南部軍區、東部軍區以及北方艦隊戰略區,其中北方艦隊戰略區雖然被稱為“第五軍區”,但實際上是一個海軍單位,主要負責守衛俄羅斯在北極方向的安全事務和利益。而此次被“肢解”的俄西部軍區,由于負責整個俄羅斯西部邊境的安全,擔負著與北約和西方國家對抗的重要職責,因此諸多俄制新型武器裝備大都優先配屬于該軍區,在五大軍區中綜合實力最強。但是,在此次俄烏沖突中,相比起進展不俗的南部軍區部隊,西部軍區的進展和戰果卻是有點平平無奇,大量軍力投入俄烏戰場,但效果不佳,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對此,俄羅斯高層的極度不滿。早在2022年12月,俄羅斯防長紹伊古在部務會議上就透露了計劃將西部軍區一分為二,建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個軍區的想法,并在此后一直進行醞釀具體的改革方案。
實際上,此次俄羅斯宣布成立的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并非新的機構。早在冷戰時期,這兩個軍區就已經存在,主要負責應對波羅的海和歐洲東部方向的威脅,是時刻防范和準備進攻或防御北約的兩個“一線陣地”。直到2010年9月,這兩個軍區才合并成為西部戰區,其中莫斯科軍區最后一任指揮官還是現任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區域聯合部隊總指揮格拉西莫夫。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新軍區并非從頭開始創建,而是重建,在相當程度上是對原有體系的恢復。
根據此次普京總統簽署的總統令,新的列寧格勒軍區將包括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等10個地區;新的莫斯科軍區將包括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在內的19個地區;北方艦隊也成為新成立的列寧格勒軍區的一部分。根據這種調整,兩個軍區將面臨著三個作戰戰略方向,分別是重點針對波羅的海國家的西北方向、針對烏克蘭的西南方向和針對芬蘭和瑞典等國的北部方向。這種調整將使得相關方向的俄軍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專注應對自己當面的現實安全威脅。

俄羅斯坦克部隊
有效應對與北約可能的直接沖突
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系急劇惡化。在美國的鼓動和操作下,“反俄”儼然成了西方和親西方陣營國家的一種“政治正確”。歐洲多國紛紛投入海量資源整軍備戰,對歐洲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構成了不小的沖擊,特別是原本身為“永久中立國”的瑞典和芬蘭尋求加入北約,更是加劇了俄羅斯的不安。2023年4月,芬蘭正式加入北約,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2024年2月26日,匈牙利國會批準關于瑞典加入北約議定書的議案,掃除了瑞典加入北約的最后障礙,意味著瑞典加入北約已經毫無懸念。
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后,將會對俄羅斯的軍事安全構成極大威脅。例如,芬蘭的加入使北約與俄羅斯的邊境線長度增加了大約一倍,使得俄西部戰略力量的平衡已經被打破,特別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區的防御態勢極度惡化,在未來可能與北約發生的軍事對抗中,俄西部重要城市和軍事設施實際上將成為前線,而瑞典的加入也將會使北約在西北部的力量大大增強。為此,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明確表示,芬蘭以及未來瑞典加入北約構成“一個嚴重的不穩定因素”,“在芬蘭領土上,很有可能會部署更多的北約部隊和攻擊武器,能夠打擊到俄羅斯西北部相當深入的關鍵目標”,“這些對俄羅斯軍事安全的威脅要求我們做出及時且充分的應對”。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需要在西部戰略方向部署更多數量以及任務更加明確的部隊,而成立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則是一種有效的舉措,可以使俄軍綜合實力和結構變得更加均衡。具體來說,新的列寧格勒軍區主要是為了應對北約東擴帶來的安全壓力。當前,除了芬蘭、瑞典加入或即將加入北約外,俄羅斯另外兩個西部鄰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也在積極要求北約軍隊進駐保護,這給俄羅斯西北方向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壓力。未來列寧格勒軍區的機關將設在圣彼得堡,瀕臨芬蘭灣,與芬蘭和愛沙尼亞接壤,新的軍、師、旅將朝這個方向組建,覆蓋與芬蘭近1300公里的邊境線,可有效應對俄羅斯西北方向的安全需要。此外,北方艦隊戰略區的部分防區并入列寧格勒軍區,也是為了更好應對來自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方向的威脅,并與北方艦隊軍區共同應對來自北極圈方向的北約威脅。
而新的莫斯科軍區則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其首都及周邊地區的保衛,特別是抵御烏克蘭方向的威脅。該軍區的后方和備用指揮所比西部軍區更靠近烏克蘭邊界,可配合南部軍區繼續執行烏克蘭方向的軍事任務,同時還可聯動白俄羅斯,應對作為“北約東部前線國家”波蘭的威脅。
總體上來說,俄羅斯恢復建立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并非僅針對當前俄烏戰事,而是從更長遠的戰略考量出發,意圖通過整合相關部隊兵力、武器裝備,建立有效指揮控制體系,從而有針對性地形成對要害地區的攻防態勢,以應對未來烏克蘭危機可能演變為俄與北約直接沖突的可能結果。

北方艦隊戰略區的部分防區并入列寧格勒軍區是為了更好應對來自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方向的威脅
積極準備未來戰爭形態新要求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的軍事建設方針隨國家戰略進行了多次調整,最終通過“新面貌”軍事改革確定了當前俄羅斯的軍區體制基本框架。2010年12月,俄軍宣布將原來的莫斯科、列寧格勒、北高加索、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6個軍區6大軍區合并為西部軍區、東部軍區、南部軍區和中部軍區四大軍區,并對原軍區職能和戰略-戰役指揮關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舉措包括在軍區司令部基礎上組建聯合戰略司令部,軍種司令部退出作戰指揮鏈,總參謀部和軍種原來涉及的戰區層級指揮權交由軍區負責,并修改軍區條例,從法律上規定聯合戰略司令部,即軍區機關對戰區轄區范圍內陸海空常規力量和其他強力部門部隊實施聯合指揮,以此實現了軍區、戰區與戰略方向的統一,也使得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終于成型。
但是,隨著國際安全環境和戰爭形態的不斷變化,特別是俄烏沖突僵持不下帶來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俄羅斯認為,現有的軍隊機制和結構已經應對不了作戰需要,必須進行再次調整。此次重建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軍區就是此次俄軍進行體制編制再調整的一項重要舉措,也反映出俄羅斯領導層對于國家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的態勢判斷有了很大變化,即不僅是要解決俄烏沖突中暴露出的問題和短板,也要為未來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常規戰爭做準備。
為此,俄羅斯在宣布重建兩大軍區的同時,還同時推進了其它相關舉措,其中包括擴編和增加軍隊員額,計劃將俄軍總兵力從約100萬增加到150萬,而在俄羅斯以前的軍事改革中,往往以縮減軍隊人員規模為主,反映出俄羅斯對于兵員力量的需求。俄烏沖突爆發后,俄軍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兵員不足,為此至少進行了兩輪戰備動員,甚至還動用了雇傭兵集團作為兵力的補充。
此外,俄羅斯還加強了對新型作戰力量的建設力度,包括在卡累利阿共和國組建3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空降突擊師,增加海軍、空天軍和戰略導彈部隊的兵力,并積極發展陸基、海基、空基核力量,包括高超聲速武器、核魚雷等戰略核力量,其目標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現代職業化軍隊。未來,俄羅斯還將會根據形勢發展和任務需要不斷進行軍事改革,建立更加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大幅提高戰爭能力,以應對新形勢發展對戰爭形態帶來的新要求,保持其軍事強國的地位。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云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