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商鞅變法有可能被彎道超車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唯一選擇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大變革時代。秦有商鞅變法、楚有吳起變法、魏有李悝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
然而與上述這些變革相比,有一個國家的變革顯得非常另類。那就是由趙武靈王主導的胡服騎射改革。之所以說這項改革另類,第一是因為他完全沒有觸及貴族特權。第二則是他的改革效果異常明顯,僅僅用了一年時間趙國軍隊就實現了脫胎換骨。這效果就算商鞅見了恐怕也要甘拜下風啊!
而關于胡服騎射,大家的普遍印象都是舍棄中原衣冠,改換胡服輕裝,鼓勵全民學習騎射,然后就國富兵強了。然而真實歷史真有那么簡單嗎?若真的那么容易,其他國家干嘛不效仿?
一、胡服小知識
史學界關于胡服騎射的普遍說法都是,當時中原各國的著裝普遍都是寬袍大袖,穿著這些衣服上陣打仗確實不方便,所以趙武靈王才鼓勵國民改穿短小緊身的胡服。
可這種論調是經不起推敲的,那可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大爭之世。各國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誰敢不要命穿著寬袍大袖上陣打仗?那個年代的人可比我們今天的人務實得多,只要看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車騎兵服裝,就知道這種說法純屬扯淡。
既然如此,那趙武靈王改穿胡服的目的是什么呢?
現代人恐怕是不容易理解在那個沒有高橋馬鞍和馬鐙的年代,騎射到底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在當時,騎射需要你雙腿夾緊馬腹,把自己固定在馬背上,然后再用一只手牽住韁繩操控馬匹,這也就是說在馬背上你只能用一只手殺敵。你的大部分精力都要用在雙腿上面,只有弓馬嫻熟的人才能短暫解放出另外一只手來進行射擊。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不不,這才剛剛開始!

在引入胡服之前,當時中原的服飾里是沒有底褲這種東西的。人們因此常常需要跪坐,因為一旦盤坐,某個器官馬上就會暴露出來,這是很不禮貌的。史記記載荊軻刺秦王失敗后曾“箕踞而坐”。這種坐法就是張開雙腿用自己的那啥對準秦始皇,表示蔑視。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穿著這種衣服在馬背上摩擦,只需要一個來回的功夫,身上就得少掉一個器官。
所以筆者敢斷言,在趙武靈王之前,中原的騎兵就已經穿上胡服了。原因很簡單,敢不穿胡服騎馬的騎兵一定會被戰爭給淘汰掉。所以趙武靈王鼓勵穿胡服絕不是為了訓練騎兵。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只有兩個字:統戰。
二、胡服騎射的底層邏輯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聯系改革的另外一個重點:騎射。
首先,當時中原各國是有騎兵的,但規模不大,只能用來作為輔助兵種使用,畢竟馬鐙還沒發明出來,騎兵沒辦法解放雙腳,攻擊力只能說一般般。不能解放雙腳,馬上砍殺是不現實的。騎兵能做到的只有騎射,可想要夾緊馬腹的同時在馬上進行騎射,也是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的,必須得有長年累月的脫產訓練才有可能實現。

可當時各國實行的是征兵制,士兵們平時為農戰時為兵,他們大多數時間都需要照顧農田,沒有那個時間去訓練騎射,只有少數常備軍才有這個條件,所以騎兵規模注定大不了。
那趙國的士兵也需要種田呀!他們是怎么訓練出大規模騎兵的呢?因為趙國本土有著一個長年長在馬背上的族群:代人。
代地是趙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只要看過戰國秦漢史的人都不難發現,這個地方出鏡頻率是很高的。甚至于趙國滅亡之后,公子嘉還曾以代地為依托跟秦軍死磕了幾年。此地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這個地方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是一個盛產騎兵的游牧區。而趙人早在三家分晉之前就已經盯上它了。當年趙襄子為了取得代地,不惜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代王,然后在一次探親過程中出其不意一勺子敲死了姐夫,才把代地收入囊中。
可游牧民族不同于中原啊,人家是部落制社會,你干死了他的首領是沒用的。趙人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奪取了代地,下面那些大大小小的部落首領能服氣嗎?不能!所以趙國從來都沒辦法調動代人的力量為自己作戰。
更糟糕的是,趙襄子死后的一百年時間里,趙國背棄了他的北上戰略,轉而一門心思南下中原,結果毫無疑問碰了一鼻子灰。直到趙武靈王時期,趙人才重新把目光投向北方。這時擺在趙武靈王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胡族歸心?
答案就是逼士大夫變換服飾以尊胡俗,從而在文化上取得胡人的認同。解決了精神問題,接下來就可以解決物質問題了。要人家賣命總得給好處吧?什么好處呢?權力!
這才是胡服騎射改革最大的痛點,當時趙國的權力都在趙氏勛貴手里,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要困難啊。所以我們翻開那段歷史就會駭然發現,反對這次改革的,全都姓趙。而反觀胡服騎射最大的支持者樓緩跟肥義則全都是胡人。
最后在趙武靈王的鐵腕壓迫下,趙氏勛貴才不情不愿地松了口。只要解決了利益這個問題,改革馬上就能立竿見影,因為兵源都是現成的呀!
所以,公元前307年趙國開始胡服騎射改革,第二年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把老對頭中山國揍得奄奄一息。要知道過去趙國對中山的戰爭都是敗多勝少的呀!
揍完中山國的同一年,趙武靈王又把槍口對準了北邊的游牧民族林胡、樓煩,一頓胖揍之后又成功拓展了一大片胡族兵源。胡人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而反對派的怒火也在悄然積聚。
三、被低估的改革
沙丘之變后,趙氏貴族反攻倒算,像樂毅、劇辛、龐煖、趙奢、樓緩這些胡服派全部遭到清算。趙奢逃到燕國當了上谷太守,10多年后才敢回來,龐煖消失了半個世紀,直到長平之戰后才被再次啟用。樂毅跟劇辛則便宜了燕昭王。樓緩去了秦國,終生與趙為敵。
可悲啊!從那以后,趙國餐桌上再也沒有胡人的菜碟了。胡服騎兵再次被冷藏。

后來的長平之戰本質上就是趙國的農耕區在跟秦國打,而代地跟河套地區的力量一直都沒有被喚醒。如果當時胡服騎兵還在,鹿死誰手還真說不準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長平戰敗后,趙國舉國精銳喪盡,可他非但沒有像五國伐齊之后的齊國和垂沙之戰后的楚國那樣一蹶不振,反而在后來幾十年仍舊作為山東六國的抗秦旗手,跟秦國死磕了幾十年,這事怎么看怎么不合理啊!
其實原因很簡單,胡服騎兵被再次激活了,趙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不得不重拾武靈王的政策。像龐煖這樣的老政治犯也被再次啟用。

而主導這次胡服騎射2.0版的人叫李牧。李牧在任期間重新打服了林胡、樓煩和襜襤這些少數民族,把他們的騎兵收編麾下。而他的趙國邊騎也成為了后來幾十年里山東六國的抗秦擔當。可惜啊!太晚了,趙國的農耕人口畢竟死傷慘重,再也回不到趙武靈王時期了,胡族騎兵最多也只能幫他們續幾十年命而已。
最后再插播一點題外話,后來李牧的死其實跟秦國反間計關系不大,本質上還是趙武靈王時期的老問題,也就是趙氏勛貴跟胡服派的矛盾。對了,接替李牧的那個人,叫趙蔥。

文史君說
趙國的胡服騎射是一次被嚴重低估的改革。如果不是后來改革中斷導致胡服騎兵陷入休眠,趙國在軍事實力上是不輸給秦國,甚至猶有過之的。當時秦國的商鞅變法已經把變法做到極致,就算趙國照貓畫虎也追不上擁有先發優勢的強秦,而趙武靈王在那種環境下能想出這種別出心裁的改革,差點就實現對秦國的彎道超車,確實還是很厲害的。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