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免費觀展穿越西漢,110件(套)海昏侯國文物首次來滬展出
《“相遇海昏侯”——西漢劉賀墓精品文物展》12月29日在上海市閔行博物館正式開展。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攝
年終歲末,上海又迎來一個重磅大展——由上海市閔行博物館攜手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舉辦的《“相遇海昏侯”——西漢劉賀墓精品文物展》12月29日在閔行博物館正式開展。
早上9點不到,閔行博物館門口已排起了參觀長隊。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的劉賀墓園,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墓主人身份明確、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出土文物品類數(shù)量最豐富的典型漢代列侯墓葬,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內涵頗豐,堪稱一部反映漢代鼎盛時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書。
本次展覽通過透雕龍鳳虎紋玉佩、龜鈕無字玉印、褭蹏(niǎo tí)金、麟趾金、雁魚形銅燈等110件(套)海昏侯國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全面展示海昏侯國的歷史與文化,這也是西漢劉賀墓中展品首次來到上海與廣大市民見面。
褭蹏金
展廳中央,數(shù)十件金光閃閃的餅金、褭蹏金、麟趾金,是漢代黃金冶煉技術的實物見證。其中,褭蹏金又稱馬蹄金,始鑄于漢武帝時期,以其形模仿天馬的蹄趾而得名。劉賀墓的褭蹏金主要出土于墓室兩個空間,共48件,其中大褭蹏金17件、小褭蹏金31件。上部口沿外部周緣飾金絲掐成的一組紋飾,其下為幾圈橫向波紋,底部鑄有或貼有上、中、下字。
麟趾金
麟趾金底部為橢圓形,內部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瑞獸麒麟之足,狀如靴子。頂部鑲嵌琉璃或玉石,出土時有的鑲嵌物缺失。麟趾金均采用花絲鑲嵌等細金工藝精制,口沿處紋樣運用了花絲工藝中的掐、攢 、填 、焊技法,大部分底部鑄或貼有“上”“中”“下”等字樣。
“李姬家”銘文青銅豆形燈。
“很多人對劉賀的印象都是認為他十分多金,他所擁有的褭蹏金、麟趾金等總共115公斤,稱得上是家財萬貫。但是除了十分多金,其實也有很多的思想。通過這次展覽,想帶大家全面了解一下海昏侯劉賀,也通過他所處的時代,去進一步了解西漢盛世時期的當時環(huán)境是什么的。”閔行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徐迪介紹說,劉賀身世顯赫,是漢武帝劉徹之孫、第一代昌邑王劉髆之子,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是他的奶奶,本次展品中的“李姬家”銘文青銅豆形燈,推測是劉賀奶奶李夫人使用之器,后傳給劉賀父子,再由劉賀從山東昌邑帶到豫章海昏。
餅形金(上)五銖錢(下)
據(jù)閔行博物館介紹,劉賀墓園共出土餅形金385件,此次展出了20件,每枚重約250克,純度極高。這些金餅呈不規(guī)則圓形,厚緣,周邊凸起,中心內凹,大小厚薄不等,是漢代黃金冶煉技術的實物見證。
雁魚形銅燈
另一件珍貴展品“雁魚形銅燈”由雁首銜魚、燈罩、燈盤(殘缺)、燈座四部分套合而成,燈以大雁頸脖為導煙管,將油脂燃燒產生的煙霧導融于大雁腹部水中,不污染室內空氣,設計十分巧妙。
鹿形席鎮(zhèn)
一組“鹿形席鎮(zhèn)”造型生動精美,鹿首昂揚向前,身側前腿蜷曲,后腿隱于身下。鹿是漢代人們喜用的席鎮(zhèn)造型,“鹿”諧音“祿”,劉賀墓出土了人、鹿、魚、鳧、龜、虎等多種造型的青銅席鎮(zhèn),不但造型生動活潑、構圖緊湊,而且精致實用。
澎湃新聞記者從閔行區(qū)獲悉,《“相遇海昏侯”——西漢劉賀墓精品文物展》歷時半年,將持續(xù)展出到2024年5月19日,觀眾無須預約即可免費觀展。元旦期間,閔行博物館照常開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