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早已叫停的“類住宅”在上海死灰復燃,看似骨折價稅費成本高

南京西路核心商圈,高樓大平層,拎包入住豪華裝修,房價6萬出頭,這樣的樓盤你心動了嗎?
最近,上海的房產市場上再度出現了不少在售的類住宅項目。類住宅所用土地,并非住宅用地,而是使用權為40或50年的商辦、工業用地。早在2017年前后,上海曾針對類住宅開展過清理整頓,強制暫停類住宅項目140余個。那么眼下,到底是政策松綁了,還是開發商“暗度陳倉”?購買類住宅項目的個人,可能會面臨哪些潛在的法律風險呢?
銷售帶著記者來到了江寧路和一大廈的22樓,賣力地推薦起了這里200來平的大戶型,“最大的兩套已經賣掉了,我們現在單價目前掛牌是六萬四每平米,總價是1258萬元。”

周邊的二手房價格約在15萬-20萬元/平方米,為何這個盤卻只要6.4萬元/平方米的“骨折價”呢?據了解,和一大廈是商住綜合體,樓內確實有部分70年產權的住宅,而銷售介紹的這些,則是由辦公用房改建而來。

銷售稱,商辦項目在防火和設施的配備上,與住宅項目不同,且不能落戶,用的是商用水電,單價是民用的2倍左右。這類房子,前幾年就曾一度流行過,當時開發商們宣傳它們是類住宅,實際是將商業、辦公項目,進行住宅化的設計改建后,對外以公寓名義進行銷售。

但早在2017年,上海就曾發布過意見,這類項目擾亂房地產秩序、嚴重影響公共安全,要求進行全面清理整頓。然而近段時間來,類似的樓盤宣傳,卻又卷土重來。曹楊路上的純寫字樓綠地科創大廈,還有附近的中聯大廈里,都藏著被命名的類住宅項目。便宜且不限購,就是他們的賣點。
“我們單價是5萬到6萬元,現在周邊的住宅是10萬到13萬元,89平的房估計這個月就賣完了。”項目駐場銷售說,“都是通燃氣的,之前已經賣掉一些,全部已經交付了。”

這類項目一般都會要求首付八成,走二手房的交易流程,銷售還會表示可以幫忙做低價格。
“合同價我們是按每平方米兩萬三來做低的,剩下的337萬元裝修的服務費,這個部分是不用交契稅的。”銷售說,“合同價都做低,契稅的話就交合同價的3%。”

為了打消客戶的擔心,中介還反復表示,“類住宅”早就不受限制了。“這個政策早就取消了,而且現在政府是支持它的。”房產中介告訴記者。

但當記者向屬地主管部門進行求證時,得到的答復均是:商辦項目商業屬性的紅線不可逾越。
普陀區房管局工作人員表示:“不存在類住宅這個項目的,只有辦公、商業或者住宅。”
靜安區房管局工作人員表示:“這個樓本身不是住宅樓,按照規劃用途來講是不能作為居住使用的,買的時候也要注意下其他方面的風險。”

上海市住建委早在2019年就明確過,對開發企業在銷售中存在誤導行為的,可依法予以查處,處罰信息記入誠信檔案。情節嚴重的,采取限制違法項目開發單位參與土地招標、拍賣,金融機構不對其發放新貸款等措施。完成清理整頓的項目,還要實行“名單制”后續管理。
“政策上肯定沒有松動。”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因為這些房子本身沒有在前期土地規劃中涉及住宅的概念,就比如消防等設計跟傳統住宅小區肯定是不一樣。”

在業內人士看來,類住宅死灰復燃的背后,是商辦項目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和回籠資金的壓力。今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寫字樓的空置率為18.6%,商辦項目有空置,而各種運營成本卻還在上漲。商改住,就成了“救命稻草”。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名為“類住宅”,但本質上是商辦物業,相比普通住宅,稅費成本高出很多。這體現在兩個大頭上,一是轉手交易時必須繳納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最高可達40%;二是每年必須繳納的房產稅,普通住宅的稅率可能為千分之一,而商辦物業可能高達百分之一點二,是前者的12倍。
以一套200平、1000萬的類住宅為例,在不做低房價避稅的前提下,交易時可能要繳稅多達400萬元,每年還要繳房產稅12萬元,另外商辦物業的收費標準普遍高于普通住宅,市中心甲級寫字樓的物業費標準在每平方米15元左右,每年的物業費約在3萬6千元,更別提商用的水電煤等日常開銷費用。
“在后續入住時,它的消防、水電煤,其實和住宅是不同的,購買后除了在面臨后續轉讓中的稅費風險之外、還會面臨對外出租時的運營、經營、消防安全等其他風險。”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孟希說。
(原標題為:《警惕!早已叫停的類住宅在上海死灰復燃 看似骨折價 買進全是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