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只有成了母親,你才會真正理解她
這次“西班牙影展”最大牌的角兒應該就是佩德羅·阿莫多瓦了。看了很多他導演的片子,卻從沒在大銀幕上看過。這部《胡麗葉塔》2016年上映,在阿莫多瓦的作品中不算很有名,但也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入圍過主競賽單元。

《胡麗葉塔》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門羅的小說。據說,阿莫多瓦深度癡迷門羅的作品。在他2011年拍攝的《吾棲之膚》中,被強行變性的文森特讀的那本書,便是愛麗絲·門羅的小說集《逃離》。5年后,阿莫多瓦終于把《逃離》中的三個短篇《機緣》《匆匆》《沉寂》搬上了銀幕。這三篇小說其實是一個微型三部曲,講述主人公朱麗葉一生中的三段故事:她和她的男人、她的父母、她的女兒。

佩德羅·阿莫多瓦導演
阿莫多瓦擅長拍攝女性題材電影,被稱為“最懂女性的男性導演”,其中描寫母親的片子非常引人注目。《關于我母親的一切》獲得過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平行母親》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胡麗葉塔》是又一部關于母親的電影。阿莫多瓦一改他過去奔放、濃烈、極致的風格,用流暢、克制、內斂的鏡頭,講述了三代母親的沖突、誤會、和解。

年輕的胡麗葉塔在夜行火車上偶遇兩個男人。一個因為她的拒絕交談,跳下火車自盡。另一個則在這個突發事件的背景下,贏得了她的心。當她發現自己懷上孩子后,胡麗葉塔毅然奔向這個漁夫肖安的家。巧合的是,她到達的前一天,肖安臥床多年的妻子剛去世。于是,他們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有了女兒安蒂婭。

后來,胡麗葉塔母女去探望父母。看到病臥在床的母親的痛苦、抑郁,目睹父親與請來照顧母親的傭人的曖昧,胡麗葉塔難以釋懷。回家后,胡麗葉塔又得知,肖安繼續保持著和舊情人的關系,于是吵了一架。悶悶不樂的肖安冒著暴風雨出海捕魚,不幸命喪大海。

多年以后,女兒安蒂亞得知父親的死因,怪罪于母親,便以隱修的名義突然離開了胡麗葉塔,斷絕了和所有親友的聯系。直到她9歲的孩子淹死在河里后,她才感受到當年她的離開給母親帶來的痛苦。

這是一個如今很流行的母女之間的恩怨故事。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先后組織過兩次關于母女關系的小說閱讀分享活動,一次是若竹千佐子的《我將獨自前行》 ,另一次是塔拉·韋斯特弗的《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前者是母親角度的講述,后者是女兒角度的講述。有一位分享者還講起了她與母親之間的真實故事。這映射了當今社會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鴻溝已然越來越深的現實。父與子、母與女的恩恩怨怨,令多少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胡麗葉塔》是解讀母女關系的一個很好的靶子。胡麗葉塔的母親病臥在床,父親和傭人不清不楚,正如肖安的妻子臥病在床,不影響肖安愛上胡麗葉塔,同時又有個情人。胡麗葉塔放棄自己的事業,和肖安組成家庭。她既抱怨肖安到處留情,又因他的死感到愧疚,只有女兒安蒂婭給了她安慰。不料知曉內情之后,安蒂婭不告而別,從胡麗葉塔的生活中消失。最后,在體會到自己的失子之痛時,安蒂婭才終于理解了母親。

《胡麗葉塔》基本按照門羅的小說情節拍攝,唯一的改變是在結尾。小說結尾是,朱麗葉一直住在原來的屋子里,等待著女兒的歸來。電影則改成了女兒來信訴說失子之痛,對自己的出走表示懺悔。這個結尾顯示出小說和電影兩種藝術形式不同的審美訴求。小說完全是個人的書寫,不在乎大眾的觀感,同時也可能更符合生活現實。電影,尤其是阿莫多瓦這樣的商業電影大師,必定需要一個略帶光明意味的結局。這個結局更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成了母親,才會真正理解她。
愿天下所有的母親和女兒都從對面想一想,化解所有的恩怨。因為母親曾經就是女兒,女兒將來也會成為母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