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博說丨當神獸遇到“神獸”——志愿課堂走進都市花園社區?

博物館&社區
近年來,“博物館+社區”模式成了博物館界的熱點。“博物館+社區”就是建立博物館與社區居民直接聯系,讓博物館走出去,使深藏于博物館的文物和文化知識可以在家門口細細品味,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進一步延伸和覆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吳文化博物館推出了“吳博說”志愿課堂進基層(社區)項目,帶著吳博文物知識和吳地文化歷史走出博物館,走進眾多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以開放視角發揮更大的博物館力量。
“金眸玉爪目懸星,
群獸聞知盡駭驚。
紛紛百獸俱馴伏,
雄驅虎豹氣英英。”
“小朋友們都來猜一猜,這是哪一種神獸呀?”
“我知道,我知道!”一雙雙小手臂齊刷刷地舉起來,“獅子!是不是獅子?”
“對啦,恭喜你答對了。獅子并非中國原生的動物, 西漢之前,古代中國人并未見過真正的獅子,獅子更像是一種存在于典籍與傳說中的神奇動物。”
這是近日發生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街道都市花園社區活動室的一幕,9月1日下午,即將結束暑假的“小神獸”們匯聚到社會活動室“文德居”,跟來自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吳博說講師團”的志愿者老師來了一次歡樂互動,通過生動有趣的《覺醒吧,神獸》課程給暑假畫上圓滿的句號。


講師團的錢剛老師以“博物館奇妙夜”為場景預設,“天黑了,閉館了,博物館的場館安靜下來,展柜里乖巧了一天的‘神獸’們紛紛醒來,要活動一番了……”
生動形象的描繪一下子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在小聽眾們眼前展開“神獸召喚卷”,接著教小聽眾們辨識出對應的神獸,由此介紹出與神獸有關的文物知識。從龍、風、獅、虎、雞、兔這6樣常見的動物,引申到文物的造型、紋飾應用,這種環環相扣的方式很好地調動了小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融入課程中。小聽眾們在這種更加開放和自由的學習環境里,做到了學有所獲。


在成功地給孩子們“種草”,培養起大家的濃厚興趣之后,錢剛老師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來參觀博物館,需要注意那些方面呀?”
“要注意著裝!”
“不能高聲喧嘩!”
“不能拍照。不能觸摸文物!”
孩子們七嘴八舌。踴躍發言,熱情參與的討論氛圍把這次學習的氣氛推向高潮,不知不覺中,“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博物館參觀者”的規則闡述變成孩子們自覺認知的行為常識。

短短一個小時,在歡聲笑語中孩子們經歷了一次奇妙的博物館之旅,活動形式簡單但寓意深遠。一位陪同孩子來一起體驗的家長在活動結束后表示,今天的課程太有趣了。孩子喜歡,家長也很受啟發。有機會一定要帶孩子到吳文化博物館實地再來一次親密接觸。
組織本次活動的社區負責人也表示這是一次社區和博物館共同營造出了解和傳播吳文化的機會,這種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活動多多益善。

“吳博說”志愿課堂是吳文化博物館全力打造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以“保護、傳承和弘揚吳文化”為核心。作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一種形式,志愿課堂采用館內授課和館外宣講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館藏豐富歷史文化資源,開設了一系列帶有鮮明吳地文化特色的課程。


現有課程
“吳博說”講師團成員由多名資深的優秀吳博志愿者選拔組成,力求讓身處吳地的居民們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更認同、更熱愛吳地燦爛文化,發掘越來越多的吳地文化守護者、推廣者、傳承者。
我們歡迎更多單位參與到吳文化傳播推廣進基層(社區)——“吳博說”志愿課堂中來,如有意向的基層單位(包括各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可咨詢指定電話:0512-65285593。
原標題:《吳博說丨當“神獸”遇到“神獸”——志愿課堂走進都市花園社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