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論|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到底應該怎么看、怎么辦?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島縣,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海面上已呈現出兩種顏色。視覺中國 圖
8月24日,日本政府無視國內外的強烈反對,單方面強行啟動福島核污水排海。這種極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行徑,置全球人民健康和海洋環境于不顧,將核污染風險轉嫁給全世界和子孫后代,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危險先例。
核污染水排海帶來的影響是嚴重的,也是長期的。

8月27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士毛月,人們參加反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集會。新華社 圖
日本覆水難收,將長期置于國際“被告席”
日本政府沒有證明排海決定的正當合法性,沒有證明核污染水凈化裝置的長期可靠性,沒有證明核污染水數據的真實準確性,沒有證明排海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安全無害,沒有證明監測方案的完善性和有效性,也沒有和周邊地區利益攸關方充分協商,就擅自強行啟動核污水排海,違背自身道義責任和國際法義務。
尤其可惡的是,日本政府和媒體一直試圖混淆“核污水”與“核廢水”的區別,借偷換概念蒙混過關。事實上,福島核污水與核電站正常運行排水有著本質不同,根本不能相提并論,這是科學常識。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排水遵循國際通行標準,有成熟可靠的處理系統,經處理、監測達標后有組織排放,全球核電站幾十年運行實踐證明是安全可控的。而自人類和平利用核能以來,就沒有人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的先例,更缺乏經過科學和實踐檢驗、確證“安全無害”的排海技術。8月31日,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對福島核污染水使用了“核污染水”而非日方常用的“處理水”的說法,并就其“口誤”向民眾道歉。其實,沒有所謂的口誤,口誤是潛意識的真實流露:這位大臣不過是說出了大實話、心里話。
12年前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已經造成嚴重災難,向海洋釋放大量放射性物質;現在東京將核污染水一排了之,給當地民眾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二次傷害。日本已然將自己置于侵犯各國人民健康權、發展權和環境權的被告席,必將長期背負歷史罪名,飽受國際社會譴責。

8月31日,市民手舉標語在韓國首爾光化門廣場附近參加集會,抗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新華社 圖
辨識日本混淆視聽,認清其政治操弄丑陋嘴臉
越是激憤時刻,越要保持清醒理性。首先要把日方倒打一耙那一套頂回去。圍繞核污染水排海,國際社會不斷表達強烈反對。中國政府一直堅決反對,并在日方強行啟動排海后強烈譴責,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停止錯誤行為。中國主管部門依據中國法律法規以及世貿組織相關規定對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采取了緊急措施,這完全正當合理必要。
對于這些,日本當局自始至終不反思、不糾錯,反而一再顛倒黑白、惺惺作態。不論是營造“國際社會支持”,誣稱部分國家將核污染水問題“政治化”“非科學”,還是搬出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美國做護身符、擋箭牌,亦或是渲染所謂在華“安全受到威脅”,對中國全面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表示“非常吃驚”,日方這一番錯上加錯的操作才是典型的政治操弄,十分惡劣。
令人愕然的是,日本當局竟搖身一變、自我認定為“風評被害”的“受害者”。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日本外務省制定應對所謂“虛假信息”的傳播政策,劃撥預算約700億日元。這一數字幾乎是核污染水排海預算的20倍。日本不惜砸重金“狡辯”“封口”。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指出蒸汽排放方案可行,國際上多位權威專家也提出了其他方案,日本當局放著更安全的方法不選,偏偏選擇了成本最低的排海。這難道不是政治操弄?
無論如何漂白,日方都洗不去為禍世界和子孫的污點。對此,我們不能落入日方搞政治化的圈套和話術陷阱,而是要用好科學、用好真相、用好共識,揭穿日方搞政治操弄的丑陋面目和險惡用心。

當地時間2023年9月1日,日本東北部福島,當地正式解禁拖網捕魚,漁船離開港口捕魚。IC 圖
切勿恐慌跟風,維護好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作為普羅大眾,我們對核污水排海這一史無前例的事件自然會有一些“應激反應”。但上升到大國國民層面,就切不可自亂陣腳、被人利用。
前不久,國內一些民眾受到部分海外市場出現食鹽搶購消息影響,忙于囤鹽,也有人囤海鮮、囤糧食,還有人質疑日餐和海產品是否可以繼續食用。這些恐慌大可不必。北京、廣東等多地商務主管部門和中鹽集團已第一時間發聲告知,就食鹽來源結構作出說明,并表明食鹽產能和儲備充足,應按需理性購買。主管部門已采取措施,對海洋輻射環境、海洋水產品和污染風險加強監測、檢測,確保中國民眾健康安全。日本宣布核污染水排海當日,海關總署宣布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我們要相信,堅持人民至上的政府能夠有效應對,保護好國人“舌尖上的安全”。
另一方面,不能讓我國海產品及相關食品餐飲企業遭受誤傷。近期網上出現抵制日餐和海鮮的聲音,甚至有網民沖進直播間辱罵店主。這種別有用心或不理智的行為應當遏制。以日料店為例,國內七萬多家日料店中,大部分是平價店,真正從日本空運食材的高端日料店數量較少。據媒體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海洋捕撈產值2488.91億元,從事海洋捕撈的漁民超過100萬人??亢3院5臐O民,由于日本的自私之舉遭受無妄之災,也是受害者。
餐飲行業回暖不易,不加區分抵制國人開的日料店,或者散布“再也不吃海鮮”的言論,很可能是在讓中國漁民及企業為日本政府犯下的錯誤埋單。中國經濟恢復正經歷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若非理性行為影響到相關產業行業復蘇,特別是影響到沿海經濟大省發展,那就大錯特錯了,絕不可取。
避免極端過激,保持理性思維
還有一點動向值得警惕,那就是有一些人試圖把水攪渾,企圖把民間言論引向極端化、過激化甚至對立化。大家不能信謠傳謠,情緒宣泄疊加造謠傳謠,性質就變了。到底什么人在搗亂滋事、趁亂作祟,他們是否另有圖謀?值得細思深思。
理性是對付這些的良藥。應該看到,中國社會總體還是理性的,這是民間國際觀越來越成熟的表現。反對日本破壞人類生存環境本是義舉,我們要做的是放大正義之聲、捍衛正義之舉、壯大正義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