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養成”的松弛感,還叫松弛感嗎?

互聯網,好像被Citywalk包圍了。
打開社交網站,你不難發現,Citywalk已經成為當下“松弛感人生”的集大成者。試想一下,一個人,在gap day,頂著三伏天的烈日,穿著暴汗服和防曬衣行走在城市街頭,確實多少有點不顧自己死活的松弛感。

在gap day,來一場Citywalk。(圖/《向往的生活》)
在Citywalk走紅之后,這種新興運動也迎來了一波意料之內的群嘲,并被視作中產們的“自討苦吃”。其實,不管是前些年的露營、飛盤,還是如今的Citywalk,歸根結底,這些活動背后還是體現出人們對松弛生活的追求。只不過,經過互聯網傳播發酵之后的松弛感,總讓人看著有些不適。

說起來,“松弛感”這個詞最初火起來,其實與生活方式并無太大的關聯,它最初源于一位博主分享的生活見聞,指的是在突如其來的意外之下,人們也能淡然處之的心理狀態,正與前幾年普遍存在的緊繃感相對應,因此在當時就引發了一波熱烈的討論。

要多“松弛”,才足夠時尚?(圖/圖蟲創意)
而到了今年,松弛感更是成為了一種時尚單品。小到穿搭配飾,大到家居裝修,人們都在努力營造松弛的氛圍,力求讓自己看起來擁有一個“躺贏”的人生劇本,而任何看起來需要費心費力的選擇,都會被歸結為“用力過猛”。
但現在,松弛感卻逐漸被異化成一種“萬物皆可包”的生活方式。在各大網站搜索“如何養成松弛感”,不難看到這樣的詞:“減少內耗”“提高鈍感力”,這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學概念聚集在一起,構成了當代人的“松弛焦慮癥”。人們在拼了命地自省著:我是不是還不夠松弛?

你的松弛,是“假松弛”么?(圖/新周刊丨《2022年度生活方式報告》)
但這正與松弛感的本意背道而馳。我們想要尋找一味關于生活的解藥,但我們卻錯誤地跑去別人身上找答案。穿棉麻T恤、洞洞鞋,都成為人們構建松弛感的一種手段,經由互聯網的傳播,呈現出高度同質化和模板化,甚至顯得有些工業味。
而懷抱著松弛的目的去別人身上尋求“指南”,或是渴望復制他人的成功經驗,卻讓我們離松弛感越來越遠。

焦慮,催生了新的焦慮。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我們總免不了被快節奏的生活所裹挾;但同時,心里沒底的我們又習慣性地去擔心自己的精神狀態,擔心自己是否會在自己沒有察覺的角落發瘋。
人們對松弛的追求,總體還是好的。至少,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也開始對生活現狀作出反思。當有人表示厭倦了“搶來搶去”的生活時,網友也會給出他們自己的答案——“不搶了,不就行了。”
如果我們無法抵制外界的浮躁和騷動,那么,在這些不太重要的人生節點上,我們還是需要留下一個氣口,給自己留個容錯率,也讓自己能喘一口氣。

搶演唱會票、搶飛機票、搶專業課......人們已經厭倦了這種需要搶的生活。(圖/圖蟲創意)
何況,即便是重大的人生選擇,也并非“落子無悔”的棋局。人生沒有裁判席,下錯子,重來一步,也不是不可以。
工作三年后,25歲的晚心決定辭職,去做一名全職的插畫師。當年考學時,她其實一心想報考平面設計專業,卻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服裝設計系,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名服裝設計師。
但是,成為插畫師的夢想,卻總是時不時地在她心底躍動著。她心里明白,自由職業帶來的,往往是大量的前期投入和不穩定的收入。為了節約生活費,她搬到了廈門島外居住,盤算過自己的積蓄后,她在心里給自己立下了一個期限:如果一年之內沒辦法改變自己的狀態,那么回歸職場也許是一個好的選擇。

“一天過了算一天,只要今天過得有意義就好。”(圖/受訪者提供)

直到現在,晚心也不能確定自己真的做了“好”的選擇。唯一能確定的是,她確實比之前過得更加自由了,至少,她可以面對自己真實的想法了。
在朋友的閑談聚會時,晚心總是人們羨慕的對象。“自由職業”帶來的光環,讓她看起來已經先一步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晚心總是如實告知朋友們自己的現狀,盡管她認為,自己現在過得開心多了,但她絕不會勸別人離職。
不是所有的焦慮都可以被離職消解。在從事自由職業的過程中,晚心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收入上的不穩定、生活作息的調整以及創作的瓶頸期,每當這種時候,她都會牽上自家的小狗,騎上車出去“Cityride”一下,在暴汗的運動中,找到新的靈感。

晚心說,她的靈感,來源于她的生活本身。(圖/受訪者提供)
回歸自然,讓晚心找到了緩解焦慮的方式,也讓@daparo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從兒時起,他就是一個醉心于自然的人,他常常關注自己身邊的動植物,就連他的名字“daparo”,也是取自蒲公英(dandelion)、蓮花 (padma)、薔薇(rosa)三種植物的名字,對童年時代的他來說,這就是自由和美好的象征。

成年后的daparo,記錄下了山川、森林、平原、河流,也記錄下那些遇見的生命和故事。(圖/受訪者提供)
和晚心一樣,前些年,daparo也在過著一般打工人的生活,2019年起,他開始做起了自由職業,還是做插畫師。后來,他開始將植物與自然這兩種他所熱愛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他將那些令他觸動的動植物記錄下來,從科學、人文、歷史、民俗等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出屬于它們的故事,他希望“把大自然里美好的物種,帶到大家的面前”。
從“創作者”到“創業者”,這也是許多年輕人為自己的肉體選擇的解綁方式,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如果說,晚心和daparo的“松弛”體現在精神上自由和滿足,那么“深二代”@陳維榕 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心態上的解綁。

陳維榕工作照。(圖/受訪者提供)
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陳維榕覺得自己還是繼承了父輩身上的那股拼勁。2018年起,他做起了自己的個人賬號,白天給公司打工畫圖,晚上就畫自己的漫畫,積累多了之后,他開始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布。
他創造了以港片配角為原型的漫畫人物“阿珍與阿強”,也如同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一樣,在波瀾壯闊的愛情中沒有留下多少記錄,但卻在城市的角落里努力地活著。而他那粗糲的畫風配合接地氣的深圳故事,也讓“阿珍與阿強”在深圳本地逐漸有了名氣。

(圖/陳維榕的@阿珍與阿強)
許多藝術家身上都有一股“擰巴”的氣質,但以深圳市井生活為素材的陳維榕卻很少擰巴。他自稱自己是“段子手”,對于有人質疑他的畫風,他也不以為意,反正“天賦點都點在搞笑上了”,只要是能體現生活的,他通通來者不拒,只要大家喜歡就行。

陳維榕的朋友圈。(圖/受訪者提供)
屬于這些青年的故事,也不過是這片土地上的都市生活的浮光掠影,也提醒著我們,“松弛”可以有很多模樣。
自由職業未必是萬能的焦慮過濾器,“不爭不搶”未必是“躺平”的代名詞。
對我們來說,“自由”或許是貫穿我們一生的命題。即便在當下,我們無法給松弛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我們依然可以在現實中去體驗不爭不搶的生活。
參考資料
【1】《松弛感》|加藤諦三
【2】學完怎么獲得“松弛感”,我決定放棄松弛|三聯生活周刊
撰稿 阿 綠
原標題:《“養成”的松弛感,還叫松弛感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