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很久以前,“社畜們”還在這樣打工

《唐伯虎點秋香》
原創 李安敦
經過了一上午的忙碌,終于到了午休時刻,你再次感嘆,當個社畜為什么這么辛苦,這個班難道就非上不可嗎?甚至有時你會忍不住質疑,我現在做的工作真的有意義嗎?幾百年之后還能留下任何我存在過的痕跡嗎?
說不定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兩千多年前“社畜們”的工作成果,直到今天還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見到。比如,你現在仍然能在博物館中看到那些古老的人工制品,甚至是大名鼎鼎精美絕倫的國寶級古董,比如長信宮燈,比如明代成化雞缸杯。
我們驚嘆于這些迷人器物能跨越時間的精巧時,很少有人能想起,其實這些東西在幾千年前也是當時“社畜們”的KPI和打工日常。當時的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普普通通,辛勞,疲憊,重復,沒想過這些渺小的痕跡最終會留存多久。
這些兩千多年前的打工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秦漢工匠。兩千年的“社畜們”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他們也有試用期考核?他們也需要完整每個季度的固定KPI?他們也有年假和調休?李安敦在著作《秦漢工匠》中這樣說道,“沒有一件古物造出來時就是為了擺入博物館櫥窗的?!?/p>
問了這些問題之后,透過《秦漢工匠》這本書,我們或許能對秦漢時期男男女女“打工人”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說不定你今天做的繁瑣日常,正在某個遠方被驚嘆和珍視。
打工環境
女工、男工在作坊里工作。實際上,作坊是一個流動和靈活的概念,因為不管在固定的場所還是在臨時工地,只要兼具必需的材料和勞動力,就會形成作坊。秦漢時期,工匠的作坊一般稱為作室。例如,漢都長安未央宮生產區的入口稱為作室門,這其實是未央宮的側門,遠在正宮門之外,也遠在皇帝的視野范圍之外。秦代至西漢初期,官營作坊的正式名稱是“工室”(artisan chamber)。
通常,它簡稱為“工”,根據其生產規模和內部組織結構的不同,可以理解為“作坊”或“工廠”。本書屢次提及的著名皇家作坊是蜀郡西工(位于現今四川省成都市)。另一個更古老但較少提及的作坊是作府。時至今日,這個詞仍可指青銅禮器和玉器的生產及儲存場所。作坊的類型多種多樣。有些作坊露天而建,而其他作坊則設在室內(作坊名帶有“室”字做后綴)。
顯然,沒有任何一處秦漢時期的作坊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供人研究,能反映秦漢時期作坊的圖像也相當稀缺。不過,少數漢代明器,以及畫像石和磚,還是比較確切地呈現了作坊的形制。洛陽附近的東漢墓葬出土了一件完好的建筑明器,應該是一座小型釀酒作坊。

釀酒作坊。東漢,約公元 100 年—220 年。陶。長 48.4 厘米,高 32 厘米。河南省博物院。圖片引自河南博物院編:《河南出土漢代建筑明器》,大象出版社,2002 年,圖 61
它是懸山式頂(即單跨結構,屋頂呈坡形),三面有墻,一面敞開。屋子內外擺滿了案、雙層案、方桌、罐、臼和杵、雙耳扁壺和其他經營生意所需的用具。陶作坊模型呈現的開放式結構讓伙計能在晴天走到室外,并方便退回屋檐下躲避不測風云。據此也能推斷,做好的食物可能就直接從敞開的店面賣出去。四川畫像磚上的酒鋪浮雕也印證了這種店面布局。盡管釀酒坊嚴格來講不是生產器物的作坊,但它們在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下圖展示了洛陽附近的西漢墓葬出土的一組建筑明器,共計3件??脊磐诰蛘哒J為這是一組染坊。所有建筑的設計風格都頗為簡約,這些建筑看起來相當簡陋,也沒有特殊功能,但其他兩座建筑的特征則可以佐證其為染坊的說法。下圖中帶有轉輪的水槽應該是作研磨顏料之用,而另外兩張圖中的爐灶則可能用于烹煮植物染料和浸泡紡織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座建筑也都有一面是敞開的。



紡織品染坊。西漢,約公元前 50 年—公元 8 年。陶。(圖一)高 50 厘米,寬46厘米。(圖二)高 43 厘米,寬52 厘 米。(圖三)高46厘米,寬 34.5 厘米。河南博物院。圖片引自河南博物院編:《河南出土漢代建筑明器》,大象出版社,2002 年,圖58—圖60
試用期與培訓
男孩和女孩可以通過好幾種途徑成為工匠。他們或許生在工匠之家而承繼家業,或者經由家人和熟人推薦而拜師學藝。正如第六章所探討的那樣,他們也可能是成為奴隸、刑徒或服徭役之后,被分配去做工匠的活兒。
我們對工匠如何得到訓練一事知之甚少。大多數作坊由一個或兩個常駐的工匠師傅來經營,他們會帶一些學徒和傭工 。根據銘文和文獻的記載 ,工匠師傅尊稱為“師”,這是師徒制度中十分常見的稱呼 。有時 ,“師”這個名銜會加在某個專門的工藝領域后面。因此,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家或制圖家會被稱為“畫師”。師傅的學徒稱為“弟”或“弟子”,這是對拜師學藝的人的慣用稱謂。一座公元 147 年的漢代石闕上刻有題記,當中提到兩名參與建造的石工,一位叫孟季,另一位叫季弟卯 ,因此后者可能是石雕師孟季的徒弟,名為卯。
但這種解釋也未必確切,因為“弟”字也可解作“弟弟”。在某些情況下,特定作坊中師傅和徒弟的作品能被區分開,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上也能分辨出他們各自負責的部分。通常,師傅完成作品的初步構設,并負責重要的細節,而徒弟通常被安排去做重復而毫無創意的工作,例如雕刻裝飾邊框或刷繪大色塊。下圖是公元 3 世紀上半葉的漆盤,產自東漢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
圓盤中央有兩個手執木條的男孩在打架 ,這個場景刻畫得非常精細 ,很可能是由漆器人物畫師傅完成的。相比而言,環繞圓盤的海帶和魚則頗為粗糙,呈羅馬風格 ,在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西方銀器上也可見。右圖的場景與之類似,但完全出自經驗豐富的師傅之手,高下立見。很顯然 ,左圖中的圓盤由畫師負責中間部分 ,由學徒負責周邊的次要部分 ,是他們合作的成果。


三國童子對棍圖漆盤(左圖)。約公元 200 年—249 年。木胎漆器。直徑 14 厘米。圖片由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提供。出土于安徽省馬鞍山市朱然(公元 249 年去世)墓
季札掛劍圖漆盤(右圖)。約公元 200 年—249 年。木胎夾纻漆器,配鎏金青銅底座。直徑 24.8 厘米。圖片由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提供。出土于安徽省馬鞍山市朱然(公元 249 年去世)墓
根據作坊的傳統,徒弟需要將師傅的手藝代代相傳。這些秘密的技術通常稱為“法”。如果師傅沒有兒子或其他弟子來繼承他的傳統,那么他的這門手藝就會被稱為“絕”。史料沒有說明一個私營作坊中的學徒需要用多少個月或多少年來學習工藝,才能獨當一面。不過,關于官方工匠的培訓期則有詳細記載。可資參考的史料仍是睡虎地遺址出土的秦律和張家山遺址出土的漢律。從相關律令來看,秦漢時期,官方從有前途的工匠候選人中進行層層選拔,只有最出色的三成候選人能接受培訓。
這些男女工匠需要先做兩年學徒,才能獲得完整的工匠資格。律令中沒有按不同藝術門類的難度進行區分。培訓的第一年是試用期,在這段時間里,“新工”需要從經營官方作坊的師傅那里學習基本工藝。在戰國晚期和秦代,進行教學和作坊監督的人被稱為“工師”,到漢代則被稱為“造工”。在試用期內,當學徒的工匠需要達到獨立熟練工匠的五成功力。只有在通過了第一年的考核之后,他們的家人才能獲得專門給予官方工匠家庭的稅務豁免待遇。
到了第二年末,學徒應該能完成與熟練工匠一樣多的工作量。如果他/她在兩年內提前掌握了手藝,那么這個情況就會被上報給官營作坊里的上級,而且這名新工將獲得金錢獎賞。但如果兩年之后 ,他/她仍然“巧不成”(未掌握全部手藝),這就會被記錄在其檔案中。根據漢律,他/她將無緣成為官方工匠。
秦漢的培訓制度似乎過于理想,而且缺乏彈性。相比之下 ,《唐六典》(成書于公元 739 年)所記載的唐代培訓制度和《新唐書》(成書于公元 1060 年)的《百官志》都考慮到各項工藝難度有別。掌管唐代大多數官營作坊的機構少府丞,根據各項工藝的難度和學習任務的繁重程度,將培訓分為九級。金、銀、青銅等金工活(包括鑄造、雕刻、鏤空和鑲嵌)需要的訓練最多。這些領域的學徒有整整四年時間來學習工藝。復雜的木工活(如制作馬車和樂器等)培訓期為三年。
唐代人稱為“平慢”(普通)的手工藝則和秦漢律令中規定的一樣,培訓期為兩年。竹、漆和木等許多手工活的培訓則為期一年。再往下,唐律中提到的“雜藝”則需要四五十天到九個月不等的培訓時間。如此短促的培訓可能只針對簡單而重復的工作,它反映出作坊的專業化程度較高。
流水線與KPI
批量生產和質量控制是兩項互補的傳統,它們也是秦漢時期生產力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在官營作坊中。20世紀,學者通過考古和出土文獻研究,揭示出秦漢時期的批量生產技術。據研究,最晚從公元前3世紀起,古代中國的作坊就廣泛采用了節約人力物力的方法,而我們常常以為此法是歐洲工業革命或者甚至更晚的時候工業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才發明的。秦漢時期,全國已經建立了精細的勞動專業化分工、零部件標準化、模塊化結構、庫存核算和專業管理的機構,追求以較少的人力物力成本來生產盡量多的器物。
如果一位手工師傅從頭到尾地制造一件器物,他/她會將物品和制作過程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他/她會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并糾正所有設計上的缺陷或制作中的紕漏。然而,如果一件器物是在裝配線上完成的,那么每位工匠就只會注意到整個過程的其中一個環節。他/她無法從這個分散而零碎的過程中發現在連貫性、對稱性或整體美感效果方面的大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批量生產技術往往需要一些質量控制環節來查找缺陷。
在中國,質量控制的大范圍應用始于戰國中期。當時對個人和集體責任的追究都與日俱增,在各諸侯國內的官僚制度不斷被強化的背景下,無論階級,所有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只有有功之人才能獲得獎賞。
這種行政管理技巧即后來所稱的法家思想,人們常認為它是商鞅在秦國推行的,不過當時的銘文證據顯示,其他諸侯國也普遍采用這種思想。但是,秦國在完善官僚責任制方面的確成就突出,它將這個制度完善到幾乎無法想象的程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揭示了一個不斷審查所有作坊和生產流程的行政系統,律令要求度量衡必須統一,并由輪換的觀察員定期檢查,原料和成品的質量及標準尺寸也在檢查之列。




《秦漢工匠》實拍圖
在整條生產鏈中的每名官方工匠都對自己的工作負有個人責任,必須按照律令和官方程序的規定,在成品上標明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單位。秦漢律令還規定,私營作坊里的工匠如果想生產可在市場售賣的漆器,必須先通知地方當局。
之后,他們必須在每個成品上刻上自己的全名和生產日期。在官營作坊中,偷工減料的自由工匠會被罰款,而刑徒和奴隸則處鞭刑。精工良作也會獲得獎賞,但商鞅等人設計的秦制似乎懲大于獎。官營作坊出產器物上的銘文也有助于材料核算。每個產品都有標準的尺寸和名稱,其定制數量也遵照國家嚴格規定的配額。該系統嚴格核算原材料,這可以有效監控浪費和挪用現象。
雙休?單休?
工匠的工作時間取決于他們的雇用條件和一年當中不同的季節。由于宮廷作坊中的工匠必須始終受到作坊官員的監督,人們推測他們的工作時間與主管相同。在漢代,作坊官員像其他文吏那樣,可能每工作 5 天就有 1 天時間休息。這天被稱為“休沐”,用以休息、洗發,及沐浴,是漢代的法定假日。由于官員在工作日通常住在官邸,也在那里就寢,所以這一天是唯一能回家探親的日子。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宮廷作坊中的自由工匠和服徭役工匠也可能每 5 天就有 1 天可以休息,并且可以回家探望住在附近的家人。
作坊官員每年也享有一些節假日,包括冬至、夏至、伏日、新年和臘,官方工匠也應該如是。及至唐代,法定節假日已增加到每年53天,而“周末”休假則減少到每10天有1天。工匠每天的工作時長取決于日照時間。秦律和唐律都寫明,冬季的工作時間應該比夏季短,因而工作量也相應較少。




《秦漢工匠》實拍圖
當然,工匠可以焚膏繼晷地工作,但燈油成本、著火的危險,以及疲勞所導致的效益遞減,都使得宮廷作坊普遍不這樣做。據推測,私營作坊可以隨意制定工作時間。但是 ,有些活動會受到一天當中的時段限制。比如說,假如工匠在官方集市里經營一個攤位來賣產品,他們就不得不等到晌午,在集市塔樓響過鼓聲之后,一天的交易才能開始。交易會一直持續到日落時分。工匠在這段時間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忙于制作和準備,但至少在 9 世紀前,中國抑制商業,因此貿易時間受到嚴格的限制。
工傷與職業病
由于體力勞動會對工匠的身體造成繁重的負擔,秦漢時期某些手工業很顯然要承擔額外風險,這些風險對工匠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傷害尤甚。人們可以想象壁畫畫工要面對的風險,他們需要準備有毒的白色鉛顏料;也能想象玉雕石工的風險,他們所吸入的細微玉石粉塵會導致矽肺。我們不光可以想象漢代工匠面臨的危險,也能從文獻和考古證據中探究這些工作環境中的健康威脅因素。
在秦漢時期的所有手工行業中,冶金業工人面臨的危害可以說是最大的。在金屬品制造的每個階段,工匠都可能面臨爆炸、受傷和有毒物質的危害。金屬開采的最初階段包括采礦和礦石加工。隨后的冶煉階段中最關鍵的成分是大量木炭,它不僅為熔化金屬而供應熱量,還供應了金屬從礦石中釋出的化學反應所需的碳。這些碳是砍伐樹木后將原木放在炭爐中炙烤而形成的。濫伐樹木、獲得木炭的做法會導致廣泛的水土流失,甚至導致氣候發生不可逆的變化。漢代曾經發生過一起悲劇,它導致過百名工人死亡。
使用高爐冶煉鐵礦石是整個冶金過程中最危險的步驟之一。最為災難性的高爐事故是熔爐壁開裂,熔化的金屬液從裂縫中迸流出來。據《漢書》記載,在公元前27年2月或3月,時為漢成帝統治期間,發生了一起高爐迸裂事故。事發于沛縣(位于今江蘇?。╄F官,當時有13名工匠正在高爐邊工作。
他們大部分正在鼓動風箱輸送空氣。當他們打開熔爐側面的閥門,準備排掉爐渣并放出鐵水時,沒有任何東西流出來。突然間,熔爐開始發出怪聲。有人說聽起來如滾滾雷聲,“隆隆”作響。也有人說聽著更像鼓聲。工人驚慌失措,倉皇逃離。旋即發生了巨大爆炸,整個熔爐裂成碎片。當工人返回勘察破壞程度的時候,發現地面被炸出一個巨大的爆炸坑。熔爐被炸成 11塊,所有熔煉鐵如流星般飛濺而出,散落一地。
在漢代,除了冶煉和鑄造過程中存在爆炸危險外,負責加工金屬品的工匠也面臨著更多細微的潛在風險。當時,為富人制作青銅器通常要在鑄造之后進行鎏金或鎏銀。這道工序需要將貴金屬與液態汞混合,形成黏性的金汞混合液。然后,將混合液涂刷在青銅器物的表面,再置于烤爐內進行低溫烘烤(250℃~ 350℃),讓多余的汞揮發,從而使金或銀貼合在器物表面,形成金屬層。
這種工藝很可能起源于中國,因為中國最古老的鎏金器物可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紀或前 4 世紀,比西方可知的最古老的汞鎏金制品至少早了2個世紀。汞蒸餾法是先秦時期的煉金術士發明的,最先他們用這種方法來制作其實有毒的“不死之藥”。后來漢代人將這種金汞混合液涂刷在器物表面,稱為“黃涂”。這個過程唐代以后被稱為“鎏金”。

著名的“長信宮燈”就采用了“黃涂”的工藝 圖源《秦漢工匠》
這項工作顯然危機四伏:汞合金溶液被加熱后,會釋出有毒的汞蒸汽。如果防護不足或通風措施做得不夠好,那么工匠最終會因汞中毒(神經系統損壞、腎功能損傷、肺病,等等)而痛不欲生。但是,如果工匠只是暴露在微量的毒素環境下,汞中毒的癥狀可能數十年后才會出現。根據銘文記錄,一位名叫古的黃涂匠在官方漆器作坊里至少工作了 8 年。
相比于金屬工藝對工匠的潛在致命危險而言,漆器制造中的風險只能算得上是令人煩惱。清漆液取自漆樹,是有毒的太平洋漆樹的近親。在完全凝固之前,漆液及其蒸汽對人體有毒,接觸后可引致嚴重的皮炎(表皮發炎)。秦漢時期,這種毒性對髹工而言是一種高風險的職業危害,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
據馬王堆 3 號墓出土的漢代早期醫學文獻記載,漆器引發的皮炎被稱為“髹”。治療方法有好幾種,包括請人驅魔。據說,其中一種更符合藥理依據的療法就是做好防護。皮炎在現今東亞的髹工中仍相當普遍。有關日本髹工學徒的最新研究表明,幾乎所有學員在教學開始個月內就患上皮炎。
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病例的過敏癥狀在初次暴露后 9 至 10 個月內就會消失,但前提是工匠要持續暴露在漆液中,并且暴露時間逐漸加長。用行話來說,他們變得“皮實”了。用醫學術語來講就是脫敏。日本的流行傳統認為,髹工應咀嚼生漆,以加速脫敏過程。該現象解釋了為何上述漢代這種針對生漆液皮炎的療法可以達到終身免疫的效果。髹工也需避免吸入生漆氣體,因為漆液皮炎不僅僅由接觸引起。吸入漆蒸汽可導致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反復打磨漆器表面以備涂刷下一層漆的過程會導致有毒的微粒彌漫在整個作坊的空氣中。
漢代的髹工可能還要在又熱又濕的環境中幾乎赤身裸體地工作。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湯執中(Père d’Incarville)觀察到,18 世紀的中國髹工必須脫掉幾乎所有衣服,以防灰塵和纖維落在未干的漆器上,對涂層造成破壞。近乎赤裸地工作能讓工匠更加輕松,因為漆器作坊常常需要人為地保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漆液涂層聚合的化學反應需要25℃~ 30℃的恒定溫度以及 75% ~ 85% 的相對濕度。華南地區天然具備這些條件,但北方則需要通過將水倒在燒熱的巖石上來人為創造條件,就像歐洲的桑拿房一樣。
■■■
透過文物,講述階層流動、經營算計、男女分工、罪與罰、汗與淚的秦漢工匠史。
本書不僅是一部可稱“如何把沉默的人造物轉化為言語性史料”的美術史方法論示范,同時也是“近25年來,對漢代社會經濟史最重要的英文專著”。
原標題:《很久以前,“社畜們”還在這樣打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