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工作法|建立新鄰里關系:社區信息平臺解決方案
前面說到社區信息平臺。以下是筆者在以往實踐中梳理出來的具體原則方法。當然,隨著時代進步,新的傳播工具也會出現。這套原則也可應用于未來的媒介工具中。
線下解決方案
線下的傳播方式、渠道等,效率低于線上。在初次介入社區,或社區本身沒有特別暢通的渠道時,我們可使用線下的方式。
而在線下空間,居住者逗留獲取信息時間較短,因此,要在居住者短暫停留時,明確呈現最為重點的信息。一方面是呈現位置,要把內容張貼在必經之地,如電梯、宣傳欄、防盜門等。另一方面是視覺效果,需明確傳達最重點的信息。內容要簡潔明了、吸引眼球,需張貼在顯眼處,讓居住者迅速獲取信息。

上海,一處小區公告欄。這類信息欄在各種小區普遍存在。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可以把要呈現的內容張貼在社區樞紐位置,嘗試找到對其中隱含的價值觀認同的居住者群體。在此,以北京D社區為例。
初期,我們通過社區調研,訪談不同年齡的居住者,了解到比較全面的概況,但要直接觸達居住者,尚缺少暢通的信息渠道。雖然物業在線上建了各個樓棟群,但我們要做的這件事——引導居住者主動行動,建立社區新鄰里關系,算是新事物,比較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不易在群內簡單表述。另一方面,樓棟群內發信息也需謹慎,這一渠道不可擅用。
因此,我們設計了線下張貼的海報,找到主動愿意來的居住者。
首次張貼的海報,我們稱之為“尋人海報”,目的是找到愿意共建美好社區的居住者。海報描述共建社區的美好藍圖,吸引居住者加入;寫明誰能參與、能做什么、加入方式;落款標明組織者身份。
在居住者穩定的社區中,尋人海報張貼1-2次即可。有的社區流動性較大,就要參考社區的流動率,設定尋人海報的張貼頻次。每次張貼的海報要不盡相同,保有視覺新鮮感。
D社區位于北京回龍觀,商住兩用,約4000戶左右。這個社區的居住群體多元,既有業主,又有租戶,還有商戶。群體流動性較大,半年大流動一次。居住者可支配時間較少,僅上班通勤就超兩小時。

進入大城市打拼,剛準備落腳的人。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表面上,大家對社區沒有歸屬感,也不感興趣。但實際上,首先,只要是人,就有無數需求,只是存在隱性和顯性的區別。其次,這個社區80%是租戶,居住者在這個城市流動,更需要歸屬感和認同感。
我們通過物業,邀請到不同年齡的十位居住者,初步進行了一對一訪談,其中包括業主、租戶、長期居住的、剛搬來的、做商業運營的、養育孩子的家庭、單身女性,等等。訪談對象盡可能多元,有助于快速了解居住者群體。每個對象訪談約一小時,基本圍繞居住者詞典進行。通過訪談,就可形成居住者畫像。

居住者詞典示例
通過對社區的溯源、硬件的調研、居住者樣本的訪談,我們發現,居住者對社區參與基本持否定態度,90%的參訪者表示沒時間,不會參與社區活動,也沒精力關注社區發生了什么事。
這樣一來,項目難度就提升了。如果居住者表示沒有意愿,就很難開展社區工作。于是,我們要激發居住者的內生動力,引導居住者行動起來。
在我們以往的經驗中,在社區中激活的對象,以中青年群體為主;居住者享受到良好的社區氛圍,就沒有不參與的。由此,我們決定大海撈針,找到有需求、有意愿行動的居住者。于是,我們以一個外來的、住在這個社區的租戶的口吻,設計了一段“詩情畫意”的話:

我們把這段話放在海報上,看起來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但實際上,我們的指向性是很強的,而且用很柔軟的方式呈現。有意愿改變社區的居住者,如果看到了,就會被打動。確實,因為這一段話,我們吸引到不少社區種子。
線下傳播的內容,需因地制宜。目的要明確,直接觸達有意愿的居住者。關于采用什么方式、如何呈現,作為從業者,需要盡可能向社區相關人員闡述清楚。實際上,嘗試教社區從業者應用這種辦法時,我們也體會到其中存在卡點。即,社區相關方認為,這是一段不知所謂、不會產生作用的廢話。
理解工具或方法背后的邏輯,這是心法;用哪種形式去做,是“技術”。社區從業者只練心法還遠遠不夠。具體而言,實際運作中,需要針對每個社區的不同情況,從業者和相關人員發揮創造性的工作,創造出適合本社區的內容,打造出適合本社區的傳播手段和話語。
在這之前,我們嘗試過舉辦社區市集、一對一線下公共空間“地推式”直接接觸居住者等。這些方式有一定隨機性,對居住者形成點狀觸達。而這樣張貼海報,讓信息在社區樞紐位置呈現,既公開公平,每位感興趣的居住者或相關方都有參與機會;又可篩選出更積極的居住者——因為,會主動關注的居住者,大概率是有需求要表達。
線下公告欄管理
線下公告欄可起到公告作用,但實現交互略難,管理成本也較高。在各個城市不同社區執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傳播方面,居住者或商業力量會很快習得方法,如法炮制。當然,有更多方面關注社區是好事。但需建立秩序,確保信息可溯源。在此,對社區線下公告欄的管理進行梳理。
社區線下公告欄是社區傳播系統中最開放、最顯眼的傳播方式,也是各方(含居住者和社區利益相關方以及商業力量)最喜歡搶占的資源。要根據產權,首先確定公告欄的管理權。一般情況下,社區線下公告欄的產權屬于業主,由業委會委托物業進行公告欄管理。因此,物業具有公告欄的管理權。
我們建議,公告欄管理者要建立使用規則,規定好誰有權利進行公告欄張貼、向誰申請、申請流程、更新頻率等。
1.社區線下公告欄申請流程:

要明確申請人是誰。首先,支持群體行動,故社團可使用公告欄,并可為正面積極、對社區貢獻多的社團提供更多便利。其次,支持居住者成立社團,居住者可發布社團招募、聯合創始人招募的公告信息,其他信息禁止居住者以個人身份發布。
需確認公告欄的權屬劃分。一般情況下,社區公告欄是業主委托物業管理。使用公告欄時,要向物業申請。不同社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確定了申請人和管理者,接下來要確定發布規則。包括:內容需要審核通過,發布過程需要明確紙張大小、張貼周期、由誰執行張貼和摘除。如果有條件,公告欄中可發布視頻信息,同樣要明確執行的每個環節,確保準確及時,有公信力。
2.XX社區公告欄使用規則參考

線上解決方案
線上傳播的效率高于線下。如有條件,可以多使用線上傳播渠道。
社區內的信息,其實是權力和資源。暢通的信息渠道,是社區項目執行的起點。需要讓信息可以直接到達居住者。而信息不對等,正是中國社區的常態。因此,從業者任務艱巨。
打造暢通的信息渠道,具體的做法是,創造出“公告欄”的線上、線下形式。每個社區都要有起公共告知作用、具備公信力的公告欄。相比線下公告欄需要人手張貼且公告易被撕毀,線上公告欄效率較高。可選擇社區已有線上信息平臺,作為“線上公告欄”。
實際上,建立社區新鄰里關系,往往不在大家既有的生活經驗中。大家常常想不到、不相信社區可以由居住者自發行動改良。另外,社區利益相關方出于謹慎考慮,即便有現成的暢通信息渠道,也未必能夠開放給我們使用。
因此,一般而言,需要協同社區利益相關方,基于社區信息平臺現狀,共同整合或新建一個能沉淀信息的平臺。如前所述,信息平臺的形式不重要,因為會隨著具體工具迭代更新,但基本邏輯和做法是一樣的。
線上線下需要交替推進。這里以北京D社區的實踐為例。如前所述,我們把海報張貼在社區線下的樞紐位置,認同海報傳遞的價值觀的居住者就會主動掃碼添加。繼而,這些居住者被引導到線上社區小助手的朋友圈,為往后社區小助手在線與居住者進行大量交互奠定了可能。否則,從覆蓋面、執行效率上,團隊的有限人手,無法實現覆蓋全社區的居住者。
如果運用利益相關方的已有線上信息平臺,通常需要從業者先做出一些示范,也需要配合線下互動。以無錫T社區的案例為例。
T社區先確定了線上信息沉淀平臺,即居委會的微信公眾號。關注這個公眾號的居住者不多。所以公眾號風格要轉變,轉變成居住者會感興趣、會關注的社區信息平臺。,
我們建議,公眾號要定位為社區發布信息的公告欄,而不是僅發布政務信息的工具。要把政務信息轉換成居住者接受并能理解的語言,才會令居住者感興趣。公眾號的語言風格、敘事方式都要轉成“說人話”,即居住者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話。一來,這些信息是居住者需要的,很多信息和居住者沒有太大關系,不必呈現給居住者,否則居住者會反感——官僚作風!二來,信息需要簡明,一看就明白,是什么事兒、要做什么、怎么做即可。
公眾號定位明確后,我們和居委會協商后,決定用一些辦法,接觸到居住者。最后想到,舉辦一場社區市集。居委會認為,此行動未必有效。因為,以過往物業與居委會辦活動的經驗看,來的基本是老年人群體,中青年群體并不參與。這意味著,大家來拿點禮品就走。秩序也較難維持。
當時,雖然是首次做社區項目,但憑借過往六年的社會工作經驗,我們認為,不會出現居委會所擔憂的狀況。我們機構決定,做一遍給居委會看看,過程中居委會全力配合即可。
由此,我們策劃了一場社區市集(社區市集將在本系列后文詳述)。原則是,策劃一個活動,讓居住者走出家門主動參與。要以不忽悠的方式,充分打動居住者——況且,在社區沒法忽悠,真的還是假的,一做全社區都知道。

走出家門,一起活動的鄰里。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要打動居住者,先要打動自己。我們策劃了一場包含但不限于創意市集區、扎染體驗區、趣味拍賣區、母親節簽字區、泡泡秀游樂區、打開后備箱(二手舊物區)等互動性強的方案。方案完成后,團隊自己都躍躍欲試,很想參加——能把自己打動,是方案足夠好、足夠用心的一個標志。
另外,支出成本不高。物料預算約一千塊就可搞定。社區活動的成本,取決于居住者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居住者主動積極參與,就會帶來資源,進而形成滾雪球,積累大量社區資本。這些是遵循內生邏輯的結果,不由外部強壓進社區的任務而來。
基于市集的策劃和推進,我們機構撰寫了第一篇文章,發布在居委會公眾號。因為,在這一階段,居委會對這具體是什么事、如何落地,概念都還比較模糊。遑論做內容輸出。先由我們機構做一遍、寫一遍,后面,利益相關方就會清楚如何籌劃內容、如何打理信息平臺。
當時,這類社區活動的策劃方式,對居住者來講,是聞所未聞的。所以,我們在做法上充分考慮諸多細節,試圖激發居住者主動參與。對居委會、街道、民政系統、物業、開發商、周邊商業等方面來講,活動效果也是見所未見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結果,居住者不僅主動參與了社區市集,還非常需要這種活動。通過這次社區市集,流量匯總到微信公眾號平臺,關注量呈10倍增長。具體信息平臺的運營上,后期自然做到賦權于民。即,內容是由居住者撰寫的社團招新、活動招募、社團動態、社區感悟等。所呈現的內容都是居住者自己創作的,居住者對此信息平臺高度認同。實際上,呈現的內容真實,就會有實效產生,吸引大量居住者以及對這類社區生活向往的人群關注。
在深圳城中村Y社區的項目中,為初步探索線上工具實現的可能性,我們設計了一款小程序。這款小程序中設定了社團建立規則,三個社區居住者可發起社團。經過前期引導,激發居住者自主性后,居住者能在小程序上自發成立社團。也就是說,這一工具是可以輔助社區工作,并激發居住者表達真實需求繼而自組織行動起來的。社區內的居住者會在小程序上自發發起活動、發布社團動態、活動招募報名、回顧等。
到了北京D社區項目中,我們同樣借助這個小程序,嘗試開拓新板塊,讓居住者在市集平臺上可建立自己的店鋪,自行進行二手物品、技能的交換或商品交易等。后面,其持續運行以及后續運營模式,還需更多實踐去進一步論證。
社區信息平臺的建立,本質是確保信息公平公正到達每位居住者,確保居住者及時準確接收到信息后,可選擇地關注、組織、參與到社區公共行動中。這是它最為明確的價值。

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經過居民住區。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社區傳播方案參考
不論線上線下,信息平臺的搭建,是為傳播社區信息。線上或線下的傳播渠道,是“術”的層面;傳播什么信息,是“心法”層面。信息基于事實,實事求是即可,而通過事實傳播的社區認知、社區愿景、社區價值觀,才是從業者的專業所在。
(一)社區傳播的基本說明
1.明確社區傳播內容
社區需要一個信息沉淀的平臺。能讓初次接觸、剛入住或沒參與過社區生活的居住者,迅速了解社區情況,解鎖參與社區方式。
(1)社區各類信息的展示平臺和宣傳窗口。
(2)社區各類組織(社團)的宣傳窗口和社團入口。
(3)呈現社區美好生活,引導社區良性氛圍。
2.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進行內容設置
(1)針對關注的居住者,設置好歡迎語。
(2)菜單欄按鈕要圍繞“加入社團”“創建社團“挖掘社區種子”等目標設置,名稱簡單直接。
(3)內容需輕快有趣,讓人產生“我很想參加”“后悔沒參加”的感覺。
3.社區傳播文案要明確五個內容:
(1)我是誰;
(2)我能為大家做什么;
(3)大家在社區能做什么;
(4)社區未來會變成什么樣;
(5)如何加入我們。
4.圖文(配合文字進行說明的視頻或圖片)要求:
(1)圖片清晰,視頻要傳達什么,需簡明;
(2)視覺元素與文字對應,做到圖文并茂;
(3)能傳遞活動現場的熱鬧氛圍;
(4)能傳遞居住者友好互助的志愿者精神;
(5)能表現活動內容豐富有趣;
(6)選用現場真實圖片/視頻。
(二)案例
因涉及版權、隱私等,在此均不放置照片視頻等,僅提供文案參考。
1.以物業身份發布文案:


2.以居委會身份發布文案
此社區為3個開發商建造的樓盤,為江蘇某商品房社區,行政劃分為同一個居委會。以下簡稱L社區。下文中的“部落格”為社區社團。

3.以居住者身份發布的文案

在此,可以留意到,在具體文案中,面對居住者,我們均以“鄰居”作稱,而不說“居住者”。因為,我們無需和潛在的目標群體解釋,什么是居住者,什么是社區工作,從事社區工作的是什么樣的人,而是要讓大家在從業者的支持下結識鄰居、鄰里,友好互助,無需了解社區發展龐大的邏輯和繁重的工作量。
我們說,最高級的技術是什么?自然,就是最高級的技術。潤物細無聲,社區因此而綿延生機勃勃的美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