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江奔流︱上海崇明:鑲嵌在長江經濟帶的“海上明珠”
就是這樣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擁有著僅次于臺灣、海南的中國第三大島——位處長江出海口的崇明全島面積1267平方公里,占上海總面積逾二成。
較少人知道的是,即使十幾年間建設用地逐漸趨于天花板,上海從未動搖綠色發展的決心,始終致力于將崇明打造為生態島。在這里,人口規模和建筑密度受到嚴格管控,新建筑高度不得超過18米。
如今,每年來崇明東灘越冬的鳥類數量逾百萬只,包括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數量就近百只,成了名副其實的候鳥的“國際加油站”。
鑲嵌在長江口的明珠
48公里的長堤,圍壟近70平方公里的水面,相當于10個杭州西湖。
崇明三島之一的長興島西北側,青草沙水庫宛若一顆山河明珠,鑲嵌在長江口。2011年6月全面建成通水后,它便成為上海這座特大城市供水的主力軍。

以青草沙水庫為代表,上海結束了以黃浦江為單一水源的歷史。如今,上海超過七成的飲用水都來自于長江,超過1300萬人口受益于此。
長江之水碧澄,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青草沙水庫的建設,也是上海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一個注腳。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上海就開始研究青草沙水域,而項目上馬前后,經歷了長達15年的論證,除了工程所需資金龐大,另一個原因就是需排除各種風險。
江心水庫會否對長江口既有河勢造成影響?會否對長江口生態環境造成破壞?7家科研單位組成專家組,建立數學模型、物理模型等評估預測。最終結論消除了疑慮。
不僅如此,有學者牽頭在長江口展開詳細的生態調查和評估,提出了一系列生態補償和保護建議,其中就包括“如何對中華鱘回游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1986年就進入中國三峽上海院工作的吳彩娥,參與了上海四大水源地的建設,也見證了上海水源地的設計理念,從最早的求質保量,到現在追求綠色生態。
她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青草沙水庫系邊灘淺型水庫,水體有富營養化的風險,建設時,就采用生物調節等手段,引入大量植物、微生物,并投放花鰱、白鰱等攝食藻類的魚苗。
防控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天站在堤壩上,可以看到一邊是長江的開闊水面,帶有泥色,而堤內則有蘆葦飄蕩,水由濁緩緩而清。
一張藍圖干到底
如果說青草沙水庫上馬前的反復論證,背后是上海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先行者的擔當,那另一邊的崇明島東灘,則更體現“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決心和執行力。
位于崇明最東端的這一大片濕地,是候鳥的重要越冬地,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為數不多的野生鳥類集居、棲息地。

但在2002年,崇明東灘這個鳥的“國際加油站”曾面臨一場巨大的生態危機。并非因為人類的盜捕獵殺,而是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的入侵。
互花米草的快速繁衍,取代了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后者恰恰是很多鳥類的食物來源。幾年間,東灘的鳥類數量急劇減少。

這引起了上海政府的高度重視。很快,2006年,上海市科委等20多個委、辦、局以及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有關高校,開始研究互花米草生態治理。
此后的十多年,東灘的保護,一直都是上海歷屆政府案頭的重要工作。
2018年2月2日,新春第一個工作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一早就前往崇明。李強在島上待了整整一天,第一站就是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仔細考察之后,李強說:“衡量生態環境好不好,就是要看鳥的翅膀往哪里飛、魚的尾巴往哪兒游。”
上海修復東灘的經驗也表明,除了站位和決心,生態保護需要科學創新,需要完善的管理機制。
事實上,最初控制互花米草,生態專家們試驗了化學試劑、火燒、反復割除等各種辦法,但效果都不佳,經過反復試驗,才終于找到了一個辦法。
科研人員先將需要治理的區域圍合后,待到當年互花米草揚花期時,刈割地面部分只剩5到10厘米深的莖長,接著蓄水到七八十厘米。水淹大概半年左右,互花米草會因缺氧而死亡。
2013年9月,“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 正式開工,總投資11.6億元,預計今年底全部完成。從互花米草控制、鳥類棲息地優化以及土著植物恢復等核心目標上看,東灘修復項目目前都實現了顯著效果。
越來越多的鳥兒們飛來了——每年來東灘越冬的鳥類數量逾百萬只,包括東方白鸛、白頭鶴、小天鵝、黑臉琵鷺等稀有物種。2016年,東灘修復項目榮獲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上海修復東灘的成功經驗,已為長江經濟帶乃至世界范圍的外來物種入侵治理貢獻了“上海方案”。目前,部分修復技術已為江蘇等多個省份和國外同行學習借鑒。
可供復制、推廣的經驗不僅限于技術。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項目建設單位會同施工、監理和勘察設計等單位聯合攻關,摸索了一套相對有效,符合超大型生態修復工程的管理體系。
保護與開發
打造崇明為世界級生態島,上海已把規劃做到了2035年。
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復《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這是上海全市總規獲批后,第一個完成批復的區級“2035總規”。
到 2035 年,崇明區將基本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引領示范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并且構建與世界級生態島目標相匹配的空間格局、交通模式、基礎設施與保障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崇明不搞大開發,但并非不開發。
“崇明為整個上海和長江都做出了貢獻,展現了上海對國家的責任。”華東師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上海要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也必須要把崇明打造為真正的黃金地帶。
事實上,一方面崇明滋養著鄉村文明的美麗風景,為上海充當重要的生態屏障,另一方面,以生態保護為硬約束,也在倒逼崇明構建以生態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發展之路。
規劃明確,崇明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構建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旅游服務為先導、創新經濟為主體、綠色智造為支撐的生態型產業體系。

現在,每到周末或小長假,源源不斷的客流來到崇明度假,以農家樂、鄉村游為代表的綠色經濟蓬勃發展。大米、清水蟹、白山羊、翠冠梨、優質柑桔……越來越多的崇明特色農產品,因高品質打響了品牌,走向了高端市場。
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前五個月,東灘濕地公園接待了20.4萬人次的游客。今年崇明新增的農家樂接待游客8.8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144.6萬元。一季度,崇明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9.4%。
“崇明在不改變自然、不給自然增加負擔的基礎上就能夠實現自身的發展,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曾剛說,這也體現了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義。
就在今年1月起,崇明還開始給符合條件的人員發放每人每月40元的“生態養老補貼”,并給本區戶籍老人、未成年人等群體辦理“生態惠民保險”。
這也體現了上海的智慧——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到“生態紅利”,從生態改善中得到真正的實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