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這個全自動化碼頭“中國制造”出鏡率高,晝夜吞吐超萬箱
【編者按】
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如何誕生的,汽車業對外開放從哪里起航,上海浦東開發區有哪些“全國第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創性的改革開放措施閃耀著首創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6月22日起推出專題報道,展現40年來的改革開放標志性首創案例。

洋山港從開工建設至今,已經歷了16年的發展。
2017年12月,洋山四期開港試運營。俯瞰整個洋山四期碼頭,高聳的中控塔,碼頭和堆場上一排排紅白相間的現代化大型港機設備十分醒目,它們各司其職地運作著,然而在偌大的碼頭上卻鮮有人走動。
這座碼頭不僅全自動化,“中國制造”的出鏡率也非常高。洋山港四期碼頭的“大腦”(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三大裝卸機種,即橋吊、軌道吊、AGV均為中國制造。駕駛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內通過遠程操作臺控制橋吊和軌道吊,女性也可以成為大型器械的駕馭者。
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51億噸,同比增長6.9%;集裝箱吞吐量402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3%,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7月18日晚,洋山港四期碼頭燈火通明。
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洋山四期碼頭運營主體) 晝夜集裝箱吞吐量首破萬箱、達到12258標準箱,橋吊晝夜單機平均產量突破900標準箱,實現“晝夜吞吐量”和“單機產量”的雙突破。
這次突破,不僅僅是產量創新高,更有效檢驗了碼頭高位生產時的組織能力、設備和系統的穩定性及技術保障的可靠性。
尚東分公司總經理柳長滿介紹,在確保生產作業有序開展的同時,先期采購的184臺設備全部上岸,新上岸設備通過調試后陸續投產,目前碼頭已形成13臺橋吊、70臺軌道吊、80臺AGV的生產規模。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自動化碼頭將形成16條作業路、44個自動化箱區的生產規模,晝夜吞吐量超1萬標準箱將成為碼頭生產作業新常態。
作為全國首個全自動化的港口,洋山港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不斷探索。
“自動化碼頭的生產、經營都與傳統碼頭大相徑庭。邊調試邊生產的狀態、工控網絡信息安全保護、自動化碼頭配套人才培養、客戶對新流程認知的培養等,都是投產初期面臨的挑戰。”柳長滿表示。
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51億噸,同比增長6.9%;集裝箱吞吐量402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3%,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
貨量持續增長使上海港各集裝箱碼頭的生產在2017年處于飽和狀態。2018年,上港集團陸續將多條航線調整到洋山四期碼頭作業。
目前, 洋山四期碼頭掛靠航線主要以中東波斯灣航線為主,尚東分公司已經與中遠海運集運、地中海航運、伊朗航運、美國總統輪船等20余家知名航運企業建立了合作。
柳長滿表示,未來三年,將逐步優化生產模式,釋放產能,實現集裝箱年吞吐量400萬標準箱,并在遠期逐步形成630萬標準箱的設計通過能力。

洋山港位于浙江嵊泗崎嶇列島以北,距上海市南匯蘆潮港東南約30公里的大、小洋山島,至今經歷了16年的發展。
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年底一期工程竣工運營時,上海港實現了“跨江入海”,而到2008年,三期工程完成時,整個洋山深水港擁有16個集裝箱深水泊位。
2017年12月,洋山四期開始投入運營,開港時,其全自動化的碼頭生產令人驚嘆。四期地處整個洋山深水港的最西側,依托顆珠山島及大、小烏龜島圍海填筑形成,總用地面積223萬平方米,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準箱,遠期為630萬標準箱。
全自動化是洋山港四期最大的特點。碼頭裝卸作業采用“遠程操控雙小車集裝箱橋吊(簡稱‘橋吊’)+自動導引車(簡稱‘AGV’)+自動操控軌道式龍門起重機(簡稱‘軌道吊’)”的生產方案,駕駛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內通過遠程操作臺控制橋吊和軌道吊,改善了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極大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女性也可以成為大型器械的駕馭者。
同時,“中國制造”也成為了四期工程中的亮點。
洋山四期采用上港集團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TOS系統),該系統是這個全新碼頭的“大腦”。結合洋山四期裝卸設備的實際特點,創新研發了指令調度架構平臺,通過設備調度模塊與協同過程控制系統,高效率地組織碼頭現場生產。相比其他品牌的同類系統,TOS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實現橋吊邊裝邊卸作業。采用購自上海振華重工制造的自動化裝卸設備,整個裝卸過程所涉及的三大機種均為中國制造。
另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港口并不僅僅是口號。洋山四期使用的三大裝卸機種——橋吊、軌道吊、AGV均采用電力驅動,碼頭裝卸、水平運輸及堆場裝卸環節完全消除了尾氣排放問題,環境噪音也得到極大改善。與此同時,裝卸行程的優化以及能量反饋技術的大量采用,也將進一步降低碼頭的能耗指標。

洋山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上海海關的工作卻經歷了“從有到無”的變革。
俯瞰碼頭,只見吊車和自動化引導車忙碌,卻不見碼頭工作人員。這是碼頭作業從有人到無人的變化。
洋山四期開港后,為了讓自動化碼頭更快更強,上海海關在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探索建立智慧監管系統,將海關監管要求順勢嵌入碼頭生產作業流程,最大程度壓縮貨物在港停留時間,助力自動化碼頭高效運轉。
“海關紙質單證實現從有到無,原來如果要核查某個案件,往往要翻出幾百份的單證和卷宗。現在都進入了大數據系統,根據核查方向設置參數,就能很快調取需要的數據。”洋山港海關監審科副主任科員潘祺說。
對于海關的“無紙化”改革,2011年入關,作為內勤人員的保稅科副主任科員丁靜也深有體會,“我2011年入關,作為內勤人員每天都要在手寫報關單上敲放行章,近幾年經過通關無紙化改革,不僅方便了企業,也提高了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出錯率,確保通關安全。”
目前,洋山海關查驗人員全部使用“單兵查驗系統”作業,手持便攜式查驗設備,肩膀上佩戴影像設備,查驗過程和結果可以直接傳輸到海關總署,電子化也保證了查驗工作更加高效和透明。
“我是在島上工作的,2015年底洋山港四期開建,我一天天看著就地取材的填海石料少了,海水變淺了,碼頭就立起來了。三年時間,一個世界領先的自動化碼頭就建成了。作為中國人,能見證這樣的超級工程從無到有,到現在每天能看到很多外國人來參觀自動化碼頭,內心是非常自豪的。”物控四科主任科員黃若楓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