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5后載荷專家桂海潮明將出征太空,母校發聲:為北航人驕傲
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青年教師桂海潮即將作為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的一員出征太空。
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經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由指令長景海鵬、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載荷專家桂海潮3名航天員組成。這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秀”。明天(5月30日),由3種類別航天員構成的全新乘組將出征太空,執行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其中,載荷專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何謂載荷?航天器上裝載的、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被稱為有效載荷。載荷專家從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公開資料顯示,桂海潮,男,漢族,籍貫云南施甸,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航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9月至2014年7月,桂海潮本碩博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間,他在海外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桂海潮入選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進計劃,進入北航宇航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
教學科研情況方面,桂海潮承擔《深空探測導論》、《非線性控制理論》等本研課程教學任務。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畢業3名。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航天器動力學、制導導航與控制技術;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論文30余篇,多篇論文發表在航天動力學與控制領域頂刊;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主持科研項目十余項。
經過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的重重篩選,2020年9月,桂海潮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批18位預備航天員中的4名載荷專家之一,也是唯一來自高校的載荷專家。2022年6月,桂海潮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明天(5月30日),桂海潮將出征太空,為北航人驕傲!為中國航天自豪!”2023年5月29日,在桂海潮作為神十六航天員公開亮相當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祝賀。
文章回顧稱,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一個普通家庭。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當時,桂海潮是一名剛剛升入高二的學生,從校園廣播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振奮,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他也是當年北航在云南省錄取的理科最高分。
學生時代,桂海潮是一個“特別勤奮刻苦的人”。本科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以優異的表現保送讀研并提前攻讀博士,2014年在北航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在他的同學和同門、宇航學院教師王悅眼中,桂海潮很愛學習,喜歡不斷挑戰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韌勁,“找準目標就一股勁兒扎進去”,遇到不懂的問題,“無論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這種性格也體現在桂海潮的科研工作中。他的師兄、宇航學院教師賈英宏說,讀博期間,桂海潮“特別穩”,先花時間下足功夫研究基礎理論,“每次去實驗室,他基本都在看書”。在課題組,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但他一絲不茍、厚積薄發,抓住關鍵難題不放松,博士在讀期間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隨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選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回到宇航學院工作。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準航天動力學與控制領域繼續深耕,不斷取得國際頂尖的學術成果,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不少成果對工程應用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航空航天是北航的鮮明特色。從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學生到老師,近20年的專業學習和科研積累為桂海潮執行此次飛天任務提供了直接支撐。“雖然他是作為載荷專家上天,但除了科學知識基礎之外,對航天飛行器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了解的。”他的同事、宇航學院教師張曉天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