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空隙:一周城市生活
近日“外灘貓街”的出現,讓方浜中路這個一度沉寂的上海老城廂片區,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從茶館、酒肆、金店、銀樓鱗次櫛比的鬧市商業街,到文旅結合的上海老街,這條填浜筑路而來的馬路在三年疫情之后重現人流摩肩接踵的景象。在城市開發建設和規劃中,公共藝術的參與和應用已不鮮見,但在大規模的城市更新中,公共藝術如何更好地連接人和地方,連接過去和未來,“外灘貓街”確實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顧
外灘貓街:在舊改的間隙中主動創造公共性
當你置身位于上海方浜中路的“貓街”現場,除了意料之中的打卡人群,你還會時不時的看到這些打卡者將鏡頭從巨型的貓咪貼畫上移開,對準上海老城正處在蛻變臨界點上的屋舍和街巷……

外灘貓街。人民視覺 資料圖
當你在地圖上凝視上海這座城市的時候,或許會瞥見一個有些特別的區域,那里一個由中華路和人民路圍出來的不規則圓形,擁有著與周圍城市格局迥異的空間形態。這里就是上海城市的起點:老城廂。在長達700多年的城市發展歷程中,老城廂在上海開埠前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中心地帶。作為上海這座江南城市最后的水鄉“遺跡”,老城廂承載了一代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與空間記憶,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更新,老城廂舊有的居住環境逐漸和周邊的社區建設脫節。
2018年后,黃浦區全面加快“舊改”工作,最終讓長居于此的老上海們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動遷之后,老城廂的許多區域變得人跡罕至,不禁令人唏噓。不過在2023年5月間,上海復星作為藝術顧問,將豫園商城與BFC外灘金融中心聯系起來的第三屆外灘藝術季在此地展開。位于老城廂的方浜中路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進入公共的視野,被網友稱為“外灘貓街”的公共藝術項目讓這里再次熱鬧了起來。
參與策劃此次項目的藝術家、插畫家Tango在考察這片區域時,發現許多流浪貓仍然出沒在方浜中路的許多改造現場中,在他看來,這些貓咪是這里最后的原住民。這讓Tango萌生了基于這些貓咪進行攝影創作的想法,然而由于這些貓咪警惕心非同一般,Tango和活動組織方不得不選擇另一種方式來呈現這一概念。于是便產生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位于方浜中路東段貼滿各種巨型貓咪圖像的大型公共藝術現場。

外灘貓街。人民視覺 資料圖
去過貓街的人,或許會得出全然相反的觀感。貓街的火爆是當代追求奇景的一種表現,還是讓更多人了解上海城市更新過程中老城廂現狀的可能性?從在地性的角度來看,貓街項目不能稱為深入。試想將貓街平移到上海的其它城市空間,其效果是否如現在這般火熱也值得思索。但是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性。而公共性的最重要的、可以量化的指標就是參與的人流量。
在現在動輒數年的舊改工作的空隙,僅僅是將這里作為一個臨時的展場,貓街在公共傳播和認知層面的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至于貓街為什么能引起年輕人的歡迎,也折射出另外一個事實:在中國2022年新增人口再創新低的情況下,寵物家庭的數量卻來到了1.1億戶;其中,養貓人群占到全部人數的52%,由此形成的寵物貓的年均消費來到了新高,這或許是貓街迅速出圈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今年的外灘藝術季遠不止貓街。在位于方浜中路的仿古戲臺“玄扈臺”,經由美國藝術家Magda Sayeg的“色彩包裹萬物”的概念,重新煥發了生機。Sayeg在戲臺上編制的彩帶,即提示了老城廂曾經作為民間信仰的歷史,也串聯起了整個貓街的空間。

外灘藝術季,由美國針織藝術家MAGDA SAYEG帶來的作品《戲臺新衣》。人民視覺 資料圖
Tango在貓街呈現的其過往關于貓咪的奇想漫畫以及為本次活動特別創作的壁畫自不用說,方浜中路59號的老慶云銀樓也重新煥發了光彩,這間創立于1644年的商號是上海第一家銀樓的所在。由復星基金會收藏的藝術家邱岸雄作品《新山海經》在此處呈現,在這件新媒體作品中,描繪了一幅為異托邦情緒籠罩的當代城市生活的異化景觀,似乎映射了老城廂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尷尬處境,同時,也恰與展廳外的打卡現實形成一種微妙的關系。
作為國內最早大規模開展公共藝術項目的城市,上海已經在這一領域形成了規模性的面貌。從藝術機構的角度看,使用更加親民的,而非過往高高在上的公共藝術喚起公眾對于所在城市的關注,是一種利大于弊的行動。貓街項目,不如說是老城廂獲得新生前夜的一次“點穴”,通過簡單有效的方式激活老城廂,激活中國城市在保護與改造老城的進程中采取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正是未來城市更新中值得探索的環節。
(文/劉林 藝術評論人、策展人)
本周主題推薦
書|《上海老城廂百年:1843-1947》

作為唯一毗鄰龐大租界的中國城區,老城廂的百年發展歷程與國運國力緊密相連。本書將城市演變過程置于整體歷史時空背景下,考慮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的因素,展現老城廂由東方城市宇宙觀塑造的街道空間、建成物形態與地籍信息,及其在學習西方城市管理制度,擁抱資本主義空間模式的過程中,呈現出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的獨特發展軌跡。
書|《公共空間更新與再生》

公共空間更新與再生的根本在于個體匯集下的自發組織力量對社會未來的參與和承擔,社會可以給個體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動完成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期盼。本書分別從公園、政府機關、濱水空間、學校、航站樓、圖書館、住宅小區幾個方面,介紹了公共空間改造過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構想等內容,同時還收錄了藝術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義次的兩篇訪談。
書|《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

公共藝術與社區生活接軌。本書收入黃海鳴、曾旭正等五篇文論,探討藝術如何在社區發生,介入公共生活,該有何愿景與規劃,又有哪些實踐方式。另有12個實例,通過臺北寶藏巖藝術聚落、臺南海安路藝術造街、高雄市洲仔等地的社區藝術整體營造等案例,呈現臺灣地區藝術進入公共領域的過程。
紀錄片|《班克西,被通緝的藝術家》

班克西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在這個名字背后隱藏著大量的故事,藝術、技法、政治和身份,本片從班克西是誰入手,來探討城市街頭藝術的歸屬問題。
線下活動推薦
上海·研討會&展覽|定海人家


詳情請關注 致正建築工作室微信公眾號
上海·嘉年華|五角場街道社區生活節

詳情請關注 四葉草堂微信公眾號
上海·活動|一起探索遺產社區公共生活的N種可能

詳情請關注 大魚營造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活成行為藝術家——2023行為藝術文獻展

詳情請關注 沒頂美術館 MAM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再見孟菲斯

詳情請關注 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ItalyinSH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第12屆“帶著顏料來看展”兒童公益畫展

詳情請關注 新華社區營造中心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筆記——“很高興把它印出來”

詳情請關注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孫科別墅新展

詳情請關注 上海長寧文旅微信公眾號
上海·活動|第七屆圖像小說節:中法嘉賓邀你共赴心靈和視覺奇旅

詳情請關注 光的空間LIGHTSPACE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周嘉寧:城市變革與個人史書寫

詳情請關注 講座圖書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在.海.上」:石玩玩&蔡國杰雙人項目

詳情請關注 要空間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會|洋涇浜北邊:歷史與風景

詳情請關注 綠瓦體育書店微信公眾號
上海·工作坊|死也不吃一片綠海帶

詳情請關注 YOUNG劇場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王愫:極樂之地

詳情請關注 頌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幽隱之地

詳情請關注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原創在天??上

詳情請關注 SPURS Gallery微信公眾號
北京·工作坊|在通勤的虛無中挑戰虛無

詳情請關注 一種可能Possibility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詩歌超市

詳情請關注 廣州在地文化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特殊符號

詳情請關注 BAproject微信公眾號
南京·展覽|乘物游心——南京原生藝術展

詳情請關注 南京原生藝術微信公眾號
南京·展覽|流光

詳情請關注 四方當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重慶·展覽|空間與地方:中國社區美育行動計劃

詳情請關注 公共藝術與社會美育研究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線上活動|談“城”相見,來聊聊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

詳情請關注 世界城市日微信公眾號
線上直播|古國時代: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

詳情請關注 良渚古城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中國現代設計觀念的變遷:中國與全球

詳情請關注 走訪建筑微信公眾號
線上征集|首屆北京大學健康傳播“醫學、人本與媒介”國際影像邀請展征片

詳情請關注 北京大學健康傳播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