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寶藏校長①|龔德輝:為未來設計當下的傳奇“校長奶奶”
【編者按】
一校之長,是船之舵手、樂團之指揮。好校長,是思想者、引領者、創新者、理想主義者、終生學習者,是創造未來的人。
教育的發展關系著國家、社會、家庭的未來。而AI對人類社會最根本的改變,將發生在教育領域。瞬息萬變中,教育應該堅守什么?我們能為孩子的幸福生長做些什么?在變革的激流中,校長們正憑借前瞻的視野與判斷,重構教育范式,為未來設計當下。
步入差異化教育的十字路口,我們誠摯邀請到深耕教育土壤的“寶藏校長”,匯聚教育智慧、剖析觀念誤區,緩解育兒焦慮。讓我們靜心聆聽他們的經驗、領悟與反思,一起重溯教育本原,撥開迷霧、從容應對。

龔德輝
上海華旭雙語學校創校校長
曾任建平中學副校長、進才中學常務副校長、民辦平和學校教育總監
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獲得者
在嘉定,有一所16年一貫制的雙語學校,2015年誕生之初,就定下了“影響世界”的目標。
華旭雙語學校(原: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有四個風格不同又顏值在線的校區:幼兒園獨特的六邊形東方庭院,被列入“全球十大最美”;中小學部簡潔現代,硬件一流;高中部則建有歐式回廊,中西融合。它也是中國通過國際文憑組織論證歷時最短的學校之一。
這所學校的掌舵人,是一位從教40余年、歷經了不同教育體制的女性傳奇校長——
龔德輝,中學語文高級教師;1950年代生于上海書香門第;1969年,知青下鄉前往合肥,與教育結緣,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1993年投身浦東開發,被引回故鄉,于上海首批國際課程實驗校建平中學任教,從班主任做起,一年一個跨越升至副校長。之后,更是成為進才、平和兩間上海一流學校的締造者之一。
青年時期磨難中汲取的堅毅,成為了人生寶貴的養分。早在1985年的一篇記述教改的報道中,就以“敢于探索、勇于改革的辛勤園丁”來形容她。從體制內學校到國際化教育,回溯其職業生涯,開創進取、堅韌踏實、果敢大氣、溫婉細致成為了她性格中的弧光。

2015年,本該到了著書立說的年紀,龔德輝卻再次翻開新的篇章。
原因之一是,她發現,不少考上“清北復交”“哈耶普斯麻”的學之驕子人到中年,雖功成名就,但不一定收獲幸福。她抱憾于“以選拔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叩問“教育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可以為未來孩子的幸福人生做些什么?”
年逾六旬,龔德輝選擇繼續在耕耘中追尋教育理想:探索東西方教育真正融合的途徑,深入挖掘未來教育內涵,在學校機制創新中向前一步,釋放更多教育活力。經歷了中國基礎教育不同階段的改革摸索、不同體制的辦學模式,她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教育究竟目標何在。“教育的目的不是選拔,而是改變。所有的教育行為邏輯起點不同了,你才會看到每個孩子發自內心的快樂。”
8年以來,在一片肥沃的教育創新試驗田,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長者正將她近半個世紀來對教育的理解、經驗、反思澆灌于此。龔德輝期望回歸教育本源——為未來設計當下,幫助每一個孩子生長,讓其擁有長久自如發展的力量。她說,“能夠在不同的體制下踐行中國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改革其實并不一定都會成功,但總是能沉淀有利于下一階段發展的營養。而創新,是最為艱辛的路,需要面對質疑,還需要我們對教育忠誠、對孩子生命負責、對國家和民族未來負責。”
談校園:設計中國孩子走向未來的教育體系
中國傳統教育中,公辦學校基本是一套教材、一種培養模式、一種評價方式,最后大多由試卷決定出路,很少關注到選拔中被淘汰的孩子。而隨著新型經濟的發展,眾校一律、唯分數的一元化育人模式正面臨嚴重挑戰。
在龔德輝看來,現下社會普遍對教育的不滿,并非在于公共教育體系應知應會內容掌握的不充分,而在于對孩子們的差異尊重度不足、資源配置不足導致的揚長教育的不充分。多年來的教育經驗證實,不可能用一張試卷來滿足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年級孩子的不同。這樣做,犧牲的是孩子在同學科不同水平上可能的成長的空間以及可能補足的短板。她堅信揚長教育,“熱愛且擅長,定是一個孩子的成功之道”。
“這將是一個重視差異化教育的時代。辦學校也不是把所有的孩子變成一樣的人,而是讓每一個人各得其所、各揚其長、各有所就。”她表示,“教育的成功與否應該僅對每個單獨的個體評價,這種融入差異化的課程方案,個性化資源的教育精細設計,是學校層面可以做到的,真正意義上教育公平的體現。”
由此,一方面,華旭雙語在創校之始就引入IB課程的理念,設立差異化的課程,實施“一生一課表,一生一評價”。比如,同一學力的學生可以跨年級選修更難或更易的數學課,同時教師會基于該生所持有的作業和考試做出的評價。
另一個課題是,如何解決不同特長學生間的教育需求?
華雙的做法,是開發了180多門選修課,達到“揚峰補谷,培養特長”的目標。體育、藝術、科創……讓孩子把精力和時間去投向感興趣的領域,嘗到成功喜悅,體會到與伙伴的共同成長,形成內驅力。這種積極的心理動力,甚至讓孩子愿意在別的學科也修正填補自身的不足。
此外,龔德輝校長要求教師把首要任務從研究教學轉向研究學生的學習。如此一來,教師就會發現如何去調整教學、引導教育。她相信,這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例如,學校地處安亭國際汽車城,附近有3萬多名汽車業設計大咖和專業的工程人員。于是,華雙設計了汽車設計工坊,將這一天然的優質社會資源引入學校。每年,有十幾名孩子會被頂尖的汽車設計大師們選中,參與未來汽車的設計。設計師們把孩子的創意做成泥模,讓孩子們向人闡述理念。
這樣的課程,跨越了藝術、工程、物理、語言等眾多學科,既強調將知識應用于實際,又鍛煉了學生當眾表達體會的能力,同時加深了理解和熱愛。“更高的人才水平是學會用知識和技能解決隨處可見的新問題,同時形成獨到的思維方法。”龔德輝說,“我們發現了許多有才華、學業成績很好的孩子,因為在運用知識去融入社會、團隊協作、解決問題時出現了問題,難以具備充分的持續發展力。于是,學校也在項目制的學習中非常注重把自主搭建、自主研究和公眾匯報的過程都交給孩子,以非知識類的教育促進心智的成長。
一位成績不錯的高中生,隨校去了江西鉛山的鄉村學校支教。一個星期后,她鄭重申請:“校長,我打算留一級”。緣由是她發現不少山村留守兒童雖擁有新款的手機,但并不快樂,內心常感匱乏。她決心畢業后選擇教育心理學,希望成為幼兒園園長,惠利于更多人。還有一位,原本有能力考上牛津、劍橋的“學霸”女生,因關注到賽馬退役后的少人問津,擇校時心儀麥吉爾大學生物醫學專業,志愿當一名獸醫,想要創辦一家病馬俱樂部來關懷臨終的病馬的生命質量。最終,她以接近滿分的成績如愿。
“這樣的選擇中,呈現出孩子對社會、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當他們專注熱愛的領域,成為愛的播種者,我相信這也是獲得快樂和成就人生的最佳途徑”,龔德輝說。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對學校教育管理者能否跳出“功利的唯名校論的評價體系”“能否真正尊重孩子內心深處所需”的考驗。
我們基于什么樣的目標去培養孩子?這是家長、學校、社會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利己而達人”,通過學習幫助他人,成就自我。作為學校教育來說,如果僅以短時功利的評價作為標準,孩子們或許會在接受最好評價結果之時失去未來。
在學校的大廳,有一個葫蘆型的魚池,“生若池魚,我若池水”。龔德輝說,要達到理想的育人境界,一定要對孩子們可能獲得的幸福和愉悅做系統的設計,從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方法論的獲得、價值情感的轉變,直到對未來目標的更高的達成。“我想這才值得一校之長為之思考、設計和努力。”
育兒成本高升、競爭壓力不減,當下,全社會普遍都有一種“教育焦慮感”,尤其在一二線城市的許多家長,在被迫“內卷”中日漸焦躁和疲憊。
作為校長,龔德輝也非常能體會家長的心理壓力。究其外因,她說,當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充分、家長的選擇不能完全主動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令家長無法預估自己的孩子能否適應社會變革,這種焦慮就必然存在。
在一片焦躁中,能否保持理性,守望孩子生命的初衷,是當下對家長的巨大考驗。“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都出在原生的家庭中。”從家庭教育的視角,龔德輝在教育一線發現了若干較為普遍的問題。
問題一:以功利愿望性為主導的養育觀
有些家庭中,家長不能夠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卻提出過高的目標。龔校長指出,這不僅難以產生積極正面的力量,反而會消耗孩子對家長的尊重和敬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為自己成長所學才是最大的動力。孩子沒有責任來滿足家長的高期望值或是完成躍層的愿望。
另一種情況是,越“優秀”的家長給越要注意“大樹下面長弱草”。事業成功的父母把強勢的氛圍帶回家,孩子的生存環境就壓力越多,甚至萌生“我怎么努力一輩子都無法滿足你們”的消極心理。龔德輝提醒,對孩子的規范要在可勸導的基礎上,否則往往導致孩子從家庭中抽離,反抗父母。
問題二:盲目攀比
家長的焦慮來源往往在于“自己孩子不如別人”的比較心理。龔德輝說,要想把握孩子競爭力和幸福力的平衡,還得回到家庭教育的本源。
她建議爸爸媽媽們回望自己的初心:擁有這個小生命時的歡喜和期待——一個健康快樂的寶寶。可當學歷教育開啟,家長的期望不斷累加,逐漸超出孩子們的承受力。家長要學會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別人。
問題三:忽視與時俱進
陪伴孩子們幾十年,龔德輝觀察,在互聯網環境下長大的新一代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新特點: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能力更強;生理上成熟度更高但心理狀態相較父輩更脆弱,性格上顯示出更多差異。諸如,對社會、他人期望值高,但自身表現力不足;表現欲望強,但能力不匹配;十分渴望獨立,但又缺乏自制力。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價值判斷還未形成時,一旦與家長的溝通出現障礙,當下的孩子們很容易轉向依賴信息技術帶來的社群感和支持度,對紛繁涌來的資訊,未必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經常可能被誤導,出現負面的轉變。
步入AI時代,在孩子全新的成長環境中怎么做父母?龔德輝建議家長們從家庭內因入手,尋求良策:
首先,父母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擁抱變化,不能拿當年的經驗來面對需要適應未來的孩子。
當前,教育的主要途徑已經從“說教、訓斥”轉變為“影響”。孩子一定不會只聽其言,更多的是觀察“父母對自我的要求和言行”。華旭雙語把“學為日進,人為自省”作為校訓。這不止是對學生的訓導,也當是校長、教師及家長的信條。如此,才能擁有和孩子有更深入、更廣泛溝通的可能性。
其次,在孩子的生命成長中,父母要保持一種淡定和從容。
龔德輝說,內卷焦慮,更多是家長內心對孩子教育的非自信、非理性所致。其實孩子對父母親的愛與生俱來,父母要堅信營造幸福的生長環境,愛孩子所愛,堅信越理性從容,孩子會越愛你。在這一點上,她對深陷焦慮的家長有個小小的建議:可以階段性地屏蔽信息,防止誤導信息擾亂內心寧靜。
父母要理解,由學習而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才是孩子們走向未來最需要支持的力量和習慣。曾有學生告訴龔德輝,考完鋼琴十級后第一件事就是砸了琴凳。“說明這種從眾類的技藝培訓讓孩子非常被動,甚至是無效的,即便獲得證書,也非他之所好。而當課內課外的學習內容疊加,孩子不堪重負,也會嚴重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她表示,終身學習的時代已在面前,能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自驅力的孩子一定有未來。
第四,家長在匆忙工作和生活壓力中學會堅強,不讓孩子承受成人的負面情緒。
從教多年,她發現有學生對親子問題的傾訴中表現出比成人更理性的狀態。“對一個幼小的生命來說,不明白為什么今天爸爸媽媽不快樂。父母吵架,對孩子心靈的傷害非常大。”龔德輝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要想發展,需要為人父母者進入一個學堂來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背景下怎樣支持兒童走向未來。“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還是要解決成人的問題。無論如何要反思我們的不足,然后從不足夠走向足夠。”
歷經40余年的教學和管理,橫跨公辦、民辦兩個系統,龔德輝對中國教育的現狀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洞察和獨到理解。
近年來,國際化學校的數量呈井噴現象。在龔德輝看來,一方面有其資本、市場的原因,一方面也有社會對國內基礎教育不滿足的因素。她認為,目前的市場依舊沒能滿足廣大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因為,市場和民眾更重視的不是數量,而是學校的內涵和質量,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優質程度,是“通過課程,學生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優質教育依然呈現馬太效應。那么,出路在哪兒?
龔德輝主張,中國的國際化教育要走這么一條路——以我為主,兼容并蓄,包容百川。
“國際化教育課程體系中對跨學科能力的要求、對素質培養的要求會反過來倒逼公辦教育。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教育改革,開始引入體育、美育等多元評價體系,這非常好。同時也要看到,西方其實也在學習中國基本技能的扎實。中國教育的特質,一定是全世界教育中最珍貴的財富,辦學者應擁有對本身系統的自尊、自信和自覺,但也要有清晰的判斷:兩者如何兼容并創新?”
她表示,規模發展的前提應是嚴格的質量體系,包括師資儲備以及文化輻射。因為,世界上任何一所名校最能影響浸潤一代又一代的是其文化基因和教育影響力,是忘掉全部知識后留下的言行舉止、價值觀、情感、態度、對學生的熱愛以及對教育的忠誠。
教育生態應當呈現百花齊放。她懇切地說,“我已經明顯感覺到公辦、民辦學校的不同機制已不再是融合教育發展的障礙,不同的課程體系,未來會是一種殊途同歸。更大程度上,兩者只是路徑不同,也擁有不同的創新空間。比如,民辦教育機制小而微,來自于行政部門的主導偏少,有更多的創新空間;公辦學校則少有市場的考驗和負擔,可騰出精力守住教育根基,更有力量推進實踐和改革。兩者探索的責任是一致的,就是服務于學生未來發展需求,辦人民真正滿意的教育。”
對此,龔德輝說,中國的教育現狀非一日之寒,改革也不會一蹴而就。“我們關注政府出臺的教育改革,是否更趨向于理性,是否有利于改善學習的生態,引導學生更主動、更有效地學習,是否能推動公平性和資源的均衡。只要是積極地、持之以恒地的去改變,就能讓我們看到教育改革春天的結果。只是,目前的中高考改革,有一個傾向需要避免,就是可能導致的學生負擔的累加。”
她表示,中高考改革的問題牽扯的是教育綠色生態的營造,需要政府、學校和家長“三位一體”合力推進。其中,教育行政部門要利用好考試評價來撬動教育模式的轉變;學校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幸福人生作為責任擔當,推進課程和教學的進步;家長不能盲目從眾,要珍惜每個孩子生命成長中每一個積極的變化,用心陪伴,靜待花開。如此這般,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下的教育生態,呈現正向的“劇場效應”。
談未來:畢業生的終身成功才能驗證學校教育
華旭雙語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創校時就堅持規模適度,原因是不僅想辦一所學校,而是想辦一個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龔德輝說,一定是通過教育的實施、創新、完善,讓每一個畢業生來證明學校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只有畢業生的終身成功才能驗證學校教育的設計和努力是否積極有效、是否正確成功。這個時間在任何一所學校都跨不過去。”
在龔德輝看來,中國學校要在世界上在國際上獲得更多話語權,要依靠的除了文化自信和自覺,還應當具有全球化的學術和專業能力。參與全球諸多的教育交流活動中,她看到,世界接受的是兼容并蓄的格局、是不囿于己見的學習者。
當下,在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性沖擊正成為教育范式重構、流程再造的邏輯起點時,暢想20年后,孩子們是否真正成為了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功學習者和優秀世界公民?是否藝體均衡,持續發展?是否擁有了幸福的生活?是否能為國家、為世界承擔一份責任、做出不同的貢獻?
面對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變革時代,她指出,四種核心素養和關鍵品格尤為重要:建構基于專業和未來職業的社群關系,從獨立的人走向團隊的領導力;共情力;走出因循守舊的思維模式,獲得比復制黏貼更高層次的終身學習力;保持批判性思維。
“教育的涵義真的非常偉大,是對于生命的關注、提升和助力。”龔德輝說,“從教至今,我一直非常慶幸自己成為一名教師。其實,做校長與否并不重要,只要守住了你的孩子,守住了心中的追尋,我相信一定會帶來更多孩子為了夢想而獲得持續發展能力的可能。”
歲月沉淀下,龔德輝的氣質更為親和與博愛。在校園里,她常身著套裝、燙著卷發,風姿綽約、溫言慧語。師生之間發自內心的關愛也會互相滋養。“00后”的孩子們喜歡喊她“校長奶奶”。“我在學校里,有1900多個孫子孫女,多幸福啊!”龔德輝臉上笑意盈盈 。從學生的成長中得到無盡的幸福感,也正是她全身心工作的精神力量。
如今,龔德輝還堅持每年帶教四位年輕教師,共度一段教育創新和實踐的道路。可喜的是,更具有人文特質和創造力的新生代教師正與這所她的教育收官之作一起成熟起來。
華旭雙語的門前,種植了一棵80余年樹齡的櫸樹。這一生,作為中國基礎教育現代化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龔德輝把自己看作是孩子們的托舉者,在《櫸之賦》中,她寫下心之所向:“冀其才日豐,其德日馨,其象萬千”。

歡迎關注“茁壯樹”,留下感興趣的教育問題,參與和寶藏校長們的互動討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