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五一觀展指南|浦江邊的波提切利,紫禁城里的犍陀羅
隨著五一假期的到來,一些籌備頗久的藝術特展也陸續開啟。在上海,西方藝術經典紛至沓來,從“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到“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再到“西方人物繪畫400年”和“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這些展覽囊括了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的西方藝術發展史。其中,波提切利、梵高、米羅等人則是展覽中的焦點人物。
在北京,有故宮博物院的“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犍陀羅藝術展”等,分別呈現了唐《步輦圖》、元趙孟頫《帝師膽巴碑卷》等書畫精品及犍陀羅藝術精品。此外,蘇博的古籍善本特展、青島的安東尼·葛姆雷個展、浙江義烏的吳藕汀作品展、黑龍江的畢維克版畫展等也都值得一觀。
在海外,荷蘭的“維米爾大展”,英國的“羅塞蒂一家”“貝爾特·莫里索”展,法國的畢加索展,愛爾蘭的“豐塔納”展等都是藝術愛好者不容錯過的大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五一假期值得觀看的展覽。
上海
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
地點:東一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8日-8月27日

展覽是中國大陸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波提切利主題展,將展出十件波提切利以及其他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的共48件稀世真跡,包括波提切利的著名杰作《三博士朝圣》和《女神帕拉斯·雅典娜與半人馬》。這兩件經典杰作分別取材于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三博士朝圣》畫面宏大布局的右側前景中,波提切利巧妙地融入了自身的自畫像,這種獨具創意的繪畫風格至今仍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3年1月17日—5月7日(日場延時、每周三、六、日開放夜場)

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 “對話世界”文物藝術系列大展第二個展覽,共展出52件油畫作品,涵蓋了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戈塞特、卡拉瓦喬、倫勃朗、克勞德、康斯特布爾、塞尚、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藝術巨匠。該展是一個濃縮了英國國家美術館藏精華的展覽,可以一窺橫跨400余年的歐洲美術史縮影。
西方人物繪畫4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精品展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18日—7月23日

從巴洛克宮廷畫家凡·戴克、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浪漫主義大師戈雅與德拉克洛瓦,再到克利姆特、夏加爾、馬格利特,契里柯等,展覽橫跨16世紀至20世紀,以57件作品講述了一場西方人物繪畫的發展簡史。此次展覽聚焦于不同時代的藝術大家筆下的肖像畫,呈現了西方繪畫400年來從宏大的神話宗教題材到華貴宮廷繪畫,再到描繪普羅大眾的過程。此次展覽作品皆來自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東京富士美術館(Tokyo Fuji Art Museum)由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先生提議建立,收藏范圍包括油畫、版畫、雕塑、攝影、漆器、陶瓷器等,其中文藝復興時期至近代的西方繪畫精品,為其核心收藏領域。
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期:4月29日—9月24日

展覽將溯源此前未曾被充分討論過的超現實主義與東方文化的關系,藉由胡安·米羅、安德烈·馬松、趙無極等諸多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畫家的作品,著重展現這一藝術流派的抽象特性,另辟維度審視超現實主義,引領觀眾步入一趟追尋20世紀人類思想文明軌跡的精神之旅。展覽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
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通史展換展更新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3年4月15日—10月8日

此輪更新是上博(人民廣場館)開館以來持續二十余年的書畫常設“告別展”,此后書畫通史常設展將移師上海博物館東館。此次“告別展”有多件首次亮相或久未露面的館藏書畫精品。中國歷代書法館中,重點展品有北宋蘇軾《行書答謝民師論文帖卷》、北宋米芾《參政帖頁》等,繪畫部分首次展出作品包括南宋《蓮社圖卷》、元代趙孟頫的《蘭竹石圖卷》等。
龍與士——明代中國書法與繪畫藝術特展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3年3月25日—6月18日

展覽精選83件(組)明代書法和繪畫作品,囊括了浙派、吳門畫派到松江畫派及同時代大家的書法、繪畫及信札等珍貴文物,涉及到的創作者近60位。
百川匯海——江浙滬皖海派繪畫名家精品聯展
地點:上海歷史博物館
展期:3月31日-5月28日

展覽共展出文物文獻95件(組),包括上歷博的館藏一級文物、任伯年的精品力作《觀劍圖》,吳友如《豫園宴樂圖》、朱偁《花鳥四條屏》、黃賓虹《幽谷清話圖》、吳昌碩《設色牡丹圖》、任伯年《三羊開泰圖》等。
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筑師童寯(1900-1983)特展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
展期:2023年3月17日—5月14日

展覽于久事美術館和久事藝術沙龍兩館舉行,以童寯一生中兩次重要的經歷為引導,通過“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兩大主題,分別向觀眾展示童寯壯游歐洲時期的寫生畫作和其作為職業建筑師時期進行中國園林研究的相關資料,帶領觀眾一同解讀童寯與建筑、藝術與園林的秘密。
總知春爛漫——紀念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誕辰120周年特展
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展期:3月11日-5月14日

展出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畫師張大壯、來楚生、江寒汀三位書畫大家的繪畫及書法、篆刻作品九十余件,呈現三人在花鳥畫創作領域的藝術造詣與貢獻。其中張大壯《寫生蔬果冊》為首次展出,行筆如煙花流云,純粹天性為之,筆到意到,觀之讓人自在。
雷蒙·德巴東:現代生活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4月22日—7月23日

雷蒙·德巴東是當今法國乃至世界范圍最負盛名的攝影師和電影導演之一。此次展覽是其首個中國個展,將呈現德巴東上百件攝影作品和一部主題電影。這些作品以當地居民的視角描繪了法國鄉村景觀,同時探討了當代鄉村生活相關的普遍問題。例如農場在日益工業化的農村中如何繼續生存,以及城市化對鄉村的沖擊。
一份獻給PSA的禮物:程昕東當代藝術作品捐贈展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4月16日—6月16日

展覽為第十七屆中法文化之春的項目,展出了策展人、收藏家、藝術經紀人、出版人程昕東捐贈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19位國內外藝術家的46件當代藝術作品,涵蓋繪畫、攝影、影像、裝置等多種形式。
尋巴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系列展·貳
地點:中國航海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14日—6月4日

展覽以三峽地區出土的一批典型巴文明器物為基礎,向觀眾展示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巴人往事及特色文化,探源中華文明的多元之跡。展出的132件/套文物包括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中的戰國青銅器“錞于王”和鳥形尊等。虎鈕錞于因其在國內同類器中體型最大,因而享有“錞于王”的美譽。另一件鳥形尊則以其精美的鑄造和工藝著稱。
無極——長沙馬王堆文物精品展
地點:閔行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3日—5月3日

長沙馬王堆漢墓于1972-1974年發掘,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發現。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繪陶器、銅器、帛書帛畫文物及部分復制品。該展覽是馬王堆文物首次來到上海展出。
江海之上:535藝術中心開館首展
地點:浦東金橋路535號
展期:2023年4月29日-6月5日

經過近兩年籌備,坐落于浦東金橋535號“EKA·天物”內的535藝術中心正式與觀眾見面了。開館首展“江海之上”,535藝術中心匯集了四十余位從40后藝術家到90后藝術家的作品,在千余平米的展廳里,分別呈現了繪畫、雕塑、裝置、影像不同媒介的藝術作品。
浦東金橋535號是原上海航海儀器總廠舊址,四十余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呈現,是當代與過去的一次對話,也是一次嶄新的出發。此次展覽由嘉韻投資董事長陳國善出品,詩人古岡策展,藝術家南巢擔任發起人。

歷代古鏡文化展
地點:上海三山會館
展期:3月28日—5月18日

本次上海三山會館管理處與上海市收藏協會共同主辦,以“鏡與鑒”為主題,展出近百枚不同時期、風格獨特的銅鏡,呈現歷代銅鏡的制作工藝、特色及紋飾演化,還能在“鏡之銘語”、“以鏡話廉”兩大版塊中了解“以人為鏡”、“前車之鑒”、“明鑒高懸”等成語故事及歷史典故。
她·世界——女性世博之跡
地點:世博會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8日-5月21日

展覽從世博會這一獨特的文化視角解讀女性的世界痕跡,通過展出相關物件和文獻等70余件館藏精品,重述全球歷史記憶中的那個“她”,同時也希望能給觀眾帶來關于女性文化、女性發展及未來愿景等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思考。
開啟START
地點:星美術館
展期:2022年12月30日—2023年5月21日

此為開館展第一季,展出來自中國、美國、丹麥、巴西、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在內的85名(組)藝術家、88件作品。這些藝術家中最年長的生于1921年,最年輕的生于1988年,國際當代藝術最具時代性和代表性的一批藝術家幾乎均在列,展覽作品具有強烈代表性和辨識度。
踏雪尋梅:劉海粟美術館館藏梅花主題作品展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23年3月25日-5月14日

展覽呈現27件劉海粟美術館館藏梅花主題作品,通過不同時期藝術家的創作,多維度展示和剖析梅花這一中國經典意象,探究意象性表達的傳承與變遷。重要展品包括黃筌《寒鴉圖》、趙孟頫《山橋探梅圖》、唐寅《歲寒三友圖》等。
“退火”:宋冬與尹秀珍雙個展
地點:上海玻璃博物館
展期:2023年4月29日-10月8日

宋冬和尹秀珍一起參與和見證了過去三十多年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整個歷史進程。此次展覽項目是宋冬、尹秀珍首次以玻璃為首要核心材料進行創作,對材料所包含的哲學及社會意義的進一步探索。同時,宋冬、尹秀珍、宋兒睿一家三口將再次攜手,帶來合作展覽《筷道:品光》。
熱圖:帕科·波梅特
地點: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9日-6月4日

在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帕科堅持用繪畫為媒介表達自我對世界的圖像化理解。此次展出的作品,均為藝術家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專為此次展覽所創作,從中既可以看到他的經典語言方式,又能看到過去三年中特殊環境對他藝術思考產生的影響。
紫藤春敘
地點:明徹山房(上海嘉定博樂路70號現廠)
展期:2023年4月22日—5月6日

展出謝春彥、陳村、陳子善、陳九、丁和、顧村言、毛尖、陸灝、陸林漢、陸天艷、潘順祺、李天揚、李唯、劉蟾、劉國斌、季平、管繼平、徐明松、沈浩鵬、沈嘉祿、史濟萍、楊建勇、王震坤、錢建國、問白、謝瓊、謝奕青、吳南瑤、奚耀藝、石建邦、尹昊、鄭辛遙、王國安、王燕茹、王造云、周斌、朱剛等的作品。此次展覽特邀策劃為張立行與尹昊。學者鄧秉元為之撰《紫藤春敘》文。
一個甲子的光榮與夢想——海上藝術家慶祝‘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60周年主題書畫展
地點: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7日-5月7日

展覽以賀友直、鄭家聲、江南春、陶長華、汪觀清、端木勇等一批以連環畫創作享譽畫壇的老藝術家,和在汪觀清影響下投入創作的一批連環畫畫家、人物畫家,跨越 60 年、三畫“好八連”的經典作品為主,展現了不同時期“好八連”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
啟動力:當代潮流藝術展
地點:上海叁柒貳叁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2日起

該館毗鄰黃浦江東岸,座落于銀城路66號尚悅灣廣場2層,集合了藝術展覽、公共美育、學術交流、沙龍活動、藝術衍生品等多元化的藝術體驗形式。開館展為“啟動力:當代潮流藝術展”,呈現池磊、國倩穎、施政、王樂、王小雙、徐琳琳、張超級、朱敬一共8位中青年藝術家60余件作品,包含了架上繪畫、藝術微噴、裝置影像、墻面彩繪等多種藝術媒介的創作形式。
北京
祥開萬象——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3年4月28日-7月30日

展覽展出文物108件(套),其中來自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下屬各單位及薩迦寺管委會的文物13件(套),故宮博物院文物95件(套)。除了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元代趙孟頫《帝師膽巴碑卷》等書畫展品之外,還有大批首次與觀眾見面的文物藏品,如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大藏經》、布達拉宮藏永樂帝像、薩迦寺藏八思巴初見忽必烈唐卡等,充分展示了西藏題材文物的風格多樣性及其藝術魅力。
致敬1953:館藏“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作品選粹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3年4月29日-8月30日

展覽的展品基礎與學術脈絡源于1953年新中國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該展覽由文化部主辦,共展出3000件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工藝品,涵蓋陶瓷器、染織刺繡品、雕塑品、金屬工藝品、漆器、編織物、年畫剪紙等類別,是建國后第一次對民間美術工藝比較系統全面的搜集和介紹。此次展覽將呈現逾170件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作品,輔以展覽說明書、明信片、紀念章與設計圖、圖書文獻和研究圖表。
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文華殿
展期:2023年3月15日—6月15日

展覽選取了來自巴基斯坦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這些文物多為考古發掘出土,時代自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展覽展品以早期佛菩薩造像、佛塔建筑構件等犍陀羅石雕品為主,也有部分金銀器物和首飾,充分展示了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多樣性。
輝煌中軸
地點:首都博物館
展期:3月28日起

153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稱中都,這標志著北京第一次成為王朝的首都,是北京都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展覽“輝煌中軸”在首都博物館對外呈現,回溯都城軸線發展演變史。展覽匯集17家文博單位的53件(組)文物,通過三個單元回溯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與傳承,闡述中軸線所反映的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審美、人居環境等觀念。
浮生巴黎——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全球巡回藝術大展
地點: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二層
展期:2023年4月20日—9月3日

近代西方海報設計先驅、彩色石版畫技法的革新者、貴族出身、派對狂人、熱血青年、變裝達人、“蒙馬特之魂”、風月場常客、“紅磨坊”代言人、雞尾酒發明者、撰寫菜譜的美食家……這些標簽都屬于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展覽以230件展品全面展示這位藝術家的一生,參展藝術品以石版畫、海報、創作手稿為主。
信有山林在市城——古代文人的隱與仕、物與心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展期:2023年3月24日—5月14日

展覽展出自元代以來的中國古代書畫48件套,聚集了趙孟頫、周臣、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仇英、戴進、陳淳、陳洪綬、石濤等多位名家之作。以中國古代文人觀物與識心的視角為線索,通過林泉之心、雅游適意、壺中天地、詩畫映景四個板塊,講述了園林所承載的中國士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家園。
畫中三千界:首都博物館館藏明清道釋人物畫像展
地點:首都博物館
展期:2023年1月20日—7月23日

“道釋人物畫”指的是描繪道教、佛教人物的畫像,藝術風格濃烈、畫面內容豐富,是宗教美術中的集大成者。此次展覽甄選館藏明、清兩代道釋人物畫像逾100件,探索這些作品所體現的高超繪畫技藝和美好精神寄托。
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
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期:2023年3月18日—6月11日

展覽通過橫跨藝術家30余年職業生涯各階段,涵蓋繪畫、裝置、行為與攝影等90余件代表作品,輔以大量紙本文獻,全景式展現耿建翌藉由一系列實驗性創作對打破藝術邊界的持續探索,以及對各類既有藝術形式毫不妥協的挑戰。同名展覽此前曾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黑龍江
方寸乾坤——紀念畢維克誕辰270周年英國木口木刻展
地點:黑龍江(國際)版畫博物館
展期:4月12日—5月30日

“木口木刻”(Wood Engraving)起源于18世紀初的英國,是一種在木塊橫截面上進行雕刻的版畫技術。由于這個截面的質地細密均勻,可以刻制出更加精細的線條和明暗層次變化,作品具有更強烈的表現力。英國藝術家托馬斯·畢維克(Thomas Bewick,1753-1828)是將木口木刻發展為獨立藝術形式的重要人物,此次展覽展出約350件展品,包括以丟勒作品為代表的歐洲早期木刻、畢維克木口木刻插圖等。
浙江
畫亦詞——吳藕汀作品展
地點:義烏春及草廬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7日-5月27日

今年是詩人、畫家、文史學者吳藕汀先生誕辰110周年。這一展覽也是吳藕汀(1913-2005)目前規模最大的作品展,展出吳藕汀先生歷年的精品書畫共100件左右,這些作品借展于上海、杭州、嘉興、平陽等地的家屬、學生及藏家處,且大多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吳藕汀曾說:“我的一生十八個字:讀史、填詞、看戲、學畫、玩印、吃酒、打牌、養貓、猜謎。前四項是主要生活,后五項是多頭。我是專力則精,雜學則粗。”
盛宴:18至20世紀西方銀器展
地點:杭州博物館
展期:3月18日—7月16日

展覽以“盛宴”為主題,分為“歐洲皇室與貴族銀器”“銀器與新興資產階級”“銀器與社會身份”“銀器中的藝術史”與“‘蠟燭樹’與歐洲燭臺文化”五個單元。通過18至20世紀西方銀器80套/件,以“場景再現”貫穿展覽主線,通過不同語境下“人”與“銀器”的“互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工業革命前后,西方社會階層、社會生活、性別身份與藝術思潮的嬗變。展覽在“中西互鑒”的視角下,強調物質生活中的“跨時空”與“跨地域”的對比,幫助公眾更為全面、生動地了解“銀器”這一文化載體及其背后蘊藉的中西文明異同。
五岳歸來——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覽以“五岳歸來”為學術主題,共展出24位特邀藝術家與15位青年藝術家的228幅作品。展覽將帶領觀者奔赴廣闊天地的大好河山,深入中國畫史的核心現場,體認自然造化的神變無窮與天光云影;也將為當代中國畫的藝術創作與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
花間世界: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藏庫淑蘭作品研究展
地點:浙江美術館
展期:4月4日 - 5月6日

本次展覽共呈現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所藏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家庫淑蘭(1920-2004)的57件作品,分三個單元探索其作品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庫淑蘭的作品構圖繁復,人物形象飽滿、色彩鮮麗,具有強烈的民俗風情。1996年她成為首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中國女性。
“微以致遠”當代名家名作邀請展
地點:衢州市文化藝術中心衢州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14日—5月15日

展覽涵蓋了靳尚誼、文國璋、艾軒、楊飛云、李曉宇、石煜、常磊等國內老、中、青30多位知名藝術家的70余件代表作。這些藝術家中,既有繪畫界、美術教育界的學術泰斗,也有很多當代美術領域的中堅力量,以及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
江蘇
蕓香二酉——蘇州博物館藏古籍善本特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本館(東北街204號)二樓書畫廳
展期:2023年4月4日 - 7月9日

展覽特遴選唐宋至明清歷代寫本、印本、拓本精華逾三十件。其中展示的《皮子文藪》(明嘉靖刻本),曾著錄于清宮《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
此心歸處——敦煌藝術臨摹與精神傳承特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西館)
展期:2023年3月25日—6月25日

展覽圍繞敦煌壁畫、敦煌石窟藝術(275復原窟)、敦煌學與文獻三個方面展開。張大千、常書鴻、謝稚柳、盧是、段文杰、史葦湘、歐陽琳、常沙娜等藝術家群體的敦煌藝術臨摹研究與對比展示。讓更多觀眾以繪畫展的觀展方式,深度飽覽千年歷史文化寶庫超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藝術名跡。
風月共賞——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日本文物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1日—5月21日

展覽代表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日本收藏中的精華——從精彩絕倫的木版畫到優雅的野餐 組件等幾十件藝術作品和工藝品,時間跨度從17世紀早期至今。
故園雅集——蔣廷錫、楊沂孫、趙古泥書畫印珍品展
地點:張家港博物館
展期:2023年4月12日起

展覽遴選清代蔣廷錫、楊沂孫及民國篆刻大家趙古泥的代表性作品42件(套),涵蓋書畫、印章、古籍等門類,共同雅集于故園,以期讓公眾感悟歷史人文情懷,對書畫印藝術有更多的審視和思考。
四川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設計展
地點:成都寬窄巷子
展期:3月27日-6月30日

設計師隈研吾迄今為止最大規模體驗展覽《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設計展》于2023年3月開啟全國巡展之旅,將相繼前往成都、上海等城市。展覽結合成都寬窄巷子獨特的建筑環境與隈研吾先生提出的“五感的建筑”這一建筑設計理念,讓觀眾進入到“建筑”內部,探索建筑與城市。成都站的展覽中,選用了環保、可拆卸的“紙磚”作為主基調,與老院子中的木架青瓦一起,延續巷子自然古樸的氣質,為川西故事譜寫現代設計的創新篇章。
山西
文明“敘”語——古敘利亞文明特展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期:2023年4月18日—7月9日

西亞地區是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敘利亞因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多種族群、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古代文明。由山西博物院主辦的展覽近日開幕,195件(組)敘利亞精品文物,呈現與中華文明迥異的古代文明面貌。
“晉魂”基本陳列展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期:4月1日起

山西博物院基本陳列全面開放,“晉魂”基本陳列經過提升,將以3431件組精美文物面向公眾,其中1238件組文物首次亮相。內容上吸納了近幾年的最新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研究成果,增加興縣碧村遺址、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絳縣西吳壁遺址等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子犯鬲、鄧峪石塔、荒帷等重量級文物也將出現在陳展中。
河南
“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
地點:洛陽博物館
展期:4月4日—8月20日

展覽集結了陜西和河南地區9家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共153件(組),以“無字碑”為引,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由武則天自述自己的一生,回首她成為一代女皇的點滴,帶領觀眾感受一位女性政治家的跌宕人生,以及她的滔天智慧和治國之學。
天津
聲動千年——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特展
地點:天津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21日—6月18日

展覽薈萃天津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所藏珍貴古代音樂文物及相關展品近200件,以時間為序,描繪出中國古代音樂幾千年來起承轉合的輝煌圖景。
山東
安東尼·葛姆雷個展:有生之時
地點:青島西海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8日-12月10日

展覽圍繞安東尼·葛姆雷“將身體作為轉化與交流之所”的藝術理念展開探索,作品涵蓋他近40年的創作生涯。
吉林
海上升明月——吉林省博物院藏吳昌碩師友繪畫展
地點:吉林省博物院
展期:4月6日—6月6日

展覽以吳昌碩為重心,展出吉林省博物院藏寫意畫精品力作40件,匯集其師長、友人、弟子等諸位名家,其中有:任伯年、齊白石、王一亭、趙云壑、陳師曾、陳半丁、王夢白、王個簃、潘天壽,再現了吳昌碩大氣磅礴的藝術造詣與渾厚雄強的寫意之風,也體現出他們之間的交集與往來。
安徽
共飲一江水——三星堆·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
地點:安徽博物院
展期:4月20日—8月13日

展出文物珍品140余件(套),年代自商代至戰國。展出的珍貴文物包括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金沙遺址博物館藏魚紋金帶,安徽博物院藏吳王光劍,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秦公镈等。
湖南
萬里茶道——九省(區)茶文物聯展
地點:湖南博物院
展期:2023年3月21日—5月7日

展覽由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及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九省(區)文物局聯合主辦,將展出16家文博單位的300余件文物,為觀眾再現那段車水馬龍、茶傳萬里的貿易之路。
與天無極 璀璨秦中——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
地點:湖南博物院
展期:2023年2月24日—6月11日

展覽匯集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咸陽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等多家單位的120組陜西古代文物精品。展品包括商代青銅雷紋鼎、西周鏤空青銅豆、“仲枏(nán)父”青銅簋、西漢金餅、唐代秘色瓷等。
廣東
張恩利:肖像
地點:順德和美術館
展期:2023年2月17日-5月14日

展覽分別以線的空間、物的空間與抽象人物的空間,呈現50余件張恩利近年來的繪畫作品,以及針對和美術館建筑特定場域所創作的裝置作品。
云南
中央美術學院國際版畫研究院首屆研究展
地點:昆明當代美術館
展期:2023年3月17日-6月5日

中央美術學院國際版畫研究院成立以來,廣泛聯系國際版畫界特別是國際藝術教育中的版畫力量,共同探討當代版畫的發展與全球版畫學術交流,尤其是形成國際學院版畫聯盟,在版畫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作研究和社會傳播上開展廣泛的交流。此次展覽匯集來自全球著名美術學府和著名版畫家的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艾麗西亞·坎迪亞尼,安德烈·萊拉里奧,曹丹,陳琦,蘇新平,隋丞,楊鋒,楊宏偉等人,他們通過版畫藝術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
香港
米羅的詩想日常
地點:香港藝術館
展期:3月3日 - 6月28日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1983)是西班牙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與畢加索、達利齊名。就主題與作品內涵而言,他一直致力于將藝術與生活相聯系,通過藝術演繹日常物品并傳達它們內在的詩情畫意。本次展覽共陳列94件作品與資料,涵蓋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照片、影片等,探索米羅如何憑著獨特的洞察力,發掘日常生活與平凡物品的詩意特質。重要展品包括「繪畫」系列、《月光下的女人》、《詩歌(三)》等畫作及「女人和鳥」系列雕塑等。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期:2023年2月22日—9月25日

展覽展出220件精美古代中國金器,呈現黃金制品在中國過去三千多年歷史中的藝術和技術成就,探討金器在古代政治活動、文化生活以及跨區域互動交流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展出珍品包括匈奴貴族所使用的金冠,吐蕃貴族所使用、帶中原紋飾的幡飾,以及唐代公主所佩戴、工藝上借鑒中西亞飾物的嵌寶冠飾等。
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
地點:M+視覺文化博物館
展期:2022年11月12日—2023年5月14日

該展覽是草間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展出逾200件展品,涵蓋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及檔案資料等各種媒材。是次回顧展按時序及主題出發,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創作的繪畫至其最近期的沉浸式作品,圍繞“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六個主題,全面地呈現草間藝術生涯的各個發展階段。
臺北
國寶聚焦:趙孟頫書《行書赤壁二賦冊》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3月30日 - 6月25日

臺北故宮自2020年起推出“國寶聚焦”專題展,每次選展一件(組)國寶級書畫,定期更換展品。本次展覽將展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的《行書赤壁二賦冊》,通過對趙孟頫其人、其言、其藝的整理與介紹,勾勒并傳達趙孟頫對蘇軾的敬仰之情。
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3月30日-6月25日

展覽共選取從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二十余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其中,傳為宋代法常的《寫生》卷、元代倪瓚的《楓落吳江圖》、王蒙的《秋山草堂圖》軸等傳世書畫也將對外展出。
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3月25日-7月2日

新一期“筆墨見真章”展出北魏魯郡太守張猛龍碑碑陽、唐懷仁《集圣教序》、元趙孟頫《書禊帖源流》、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明文徵明行書《鶴林玉露》等總計十四件(組)作品。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暨“明清宮廷藏書”特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3年3月11日—7月16日

此次展覽包括“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與“明清宮廷藏書”兩個部分,首次同時展陳西方與華夏歷史文化脈絡中的珍稀古籍,希望觀眾能從總體上把握15至19世紀東西文明進展與書籍文化特色,同時比較羅馬教廷與中國皇家藏書文化之異同。
人氣“國寶”展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展期:2023年2月4日—5月7日

除展出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備受喜愛的人氣文物,兼展出以“羅漢”為主題的館藏文物十余件,如宋《劉松年畫羅漢》、元《元人應真像》、清早期的《竹雕伏虎羅漢》等,呈現不同時期羅漢像的歷史變遷。
海外
英國
希爾瑪·阿芙·克林特與皮特·蒙德里安
地點:泰特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3年4月20日-9月3日

展覽將以“抽象藝術與自然世界的聯系”為主題,展出瑞典畫家希爾瑪·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與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作品,包括早期風景畫、花卉畫和晚期抽象畫,講述大自然中的生命形式如何為他們的藝術探索帶來靈感。
羅塞蒂一家
地點:泰特不列顛美術館
時間:4月6日—9月24日

展覽聚焦19世紀英國著名的羅塞蒂一家,包括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及妻子伊麗莎白·西達爾,以及加布里埃爾的妹妹克里斯蒂娜,探索他們對英國文化與藝術的影響。
貝爾特·莫里索:塑造印象派
地點:英國杜爾維治美術館
展期:3月31日—9月10日

這是英國自1950年以后首次為法國畫家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舉辦大型特展,通過借自全球各個收藏機構的40幅莫里索畫作以及約20幅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展現印象派先驅莫里索的藝術影響力及靈感來源,探討其作品與18世紀歐洲藝術文化風潮的密切聯系。
印象派之后:創造現代藝術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展期:3月25日—8月13日

展覽呈現1886年至1914年歐洲知名藝術家的逾100件繪畫和雕塑,從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藝術風格與成就出發,前往巴黎、柏林、布魯塞爾、維也納、巴塞羅那等歐洲各大城市,探索三位印象派畫家對同時代及年輕一代藝術家產生的影響。
荷蘭
維米爾大展
地點: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展期:2023年2月10日—6月4日

維米爾是17世紀杰出的荷蘭繪畫大師,迄今為止歸于他名下的畫作只有34幅,此次展覽將展出其中的28幅。其中包括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坐在維金納琴前的年輕女子》、巴黎盧浮宮的《蕾絲女工》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倒牛奶的女仆》《小街》《情書》以及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藏維米爾最著名的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德國
意大利藝術界的女性(1400-1800)
地點:柏林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8日-6月4日

展覽通過柏林版畫素描博物館和借自其他機構的藏品,聚焦1400至1800年意大利藝術界女性人物的作品、故事及影響力,展示她們在社會上所扮演的活躍而多元化的角色。
法國
女性超現實主義?
地點:蒙馬特博物館·雷諾阿花園
展期:3月31日 - 9月10日

本次展覽聚焦超現實主義運動中的女性創作,展出來自50位女性藝術家的約150件作品。從1930年代至1970年代,女藝術家在超現實主義運動中嶄露頭角。世界各地的女藝術家跨越行業、性別和地理的邊界,在繪畫、攝影、雕塑、影視和文學等領域發揮創意。本次展覽將跳脫既有時間脈絡,試圖勾勒全球女性超現實主義運動圖景,展現比利時、墨西哥、英國、美國、捷克和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重心和發展,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貢獻。
馬蒂斯:《藝術紀實》與三十年代
地點:橘園美術館
展期:3月1日 - 5月29日

1930年,經歷了創作低谷的馬蒂斯放下畫筆,暫別法國,前往大溪地尋找創意靈感。此后的十年對馬蒂斯是承上啟下的十年,在此期間,他回歸現代主義風格,探索出了新的創作形式和方法,帶來了全新的影響。在畫家漸隱的十年里,藝術雜志《藝術紀實》(Cahiers d’art)仍然關注著馬蒂斯,不斷追蹤他的創作和動態,評論既往作品,并將他與同時代藝術家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柯布西耶、米羅、杜尚等并置比較。本次展覽重要展品包括數件鮮少在法國公開展出的代表作,如來自巴爾的摩美術館的《斜躺裸女》、來自美國多家收藏機構的“羅馬尼亞襯衫”系列。
畢加索慶典:新視角下的收藏
地點: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展期:2023年3月7日-8月27日

展覽由英國時裝設計師保羅·史密斯擔任藝術總監,將畢加索的作品和收藏與包括米卡琳·托馬斯和謝里·桑巴等當代藝術家對話,讓觀眾不僅反思畢加索的全球遺產,還涉及他對女性的描繪和對非洲藝術傳統的借鑒。
愛爾蘭
豐塔納:開拓者,規則破壞者
地點:都柏林愛爾蘭國家美術館
展期:2023年5月6日-8月27日

拉維尼婭·豐塔納 (Lavinia Fontana,1552-1614) 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性藝術家,她是第一個經營自己工作室的女性,也是第一個畫公共祭壇和女性裸體畫的女性。展覽將通過豐塔納作品探索她非凡的生活,讓人們深入了解使之成為一名女性藝術家的文化氛圍。
日本
描繪愛——盧浮宮藏品展
地點:日本國立新美術館
展期:2023年3月1日—6月12日

展覽從盧浮宮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了 73 幅以“愛”為主題的畫作,作品年代跨越16世紀至19世紀中期,重點展示了歐洲畫家在繪畫藝術中探索對“愛”的表現,以及對“愛”的理解。重點展品包括弗朗索瓦·布歇《丘比特的目標》、安托萬·華托《寧芙與薩堤爾》、薩索費拉托《沉睡的嬰兒耶穌》及弗朗索瓦·熱拉爾《丘比特與普塞克》等。
美國
胡安·德·帕雷哈:非裔西班牙畫家
地點:大都會博物館
展期:4月3日起

展覽首次聚焦帕雷賈,通過委拉斯開茲、帕雷賈的作品與同時期手工藝品、檔案并陳。探討了被奴役的手工勞動者和多種族社會如何影響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藝術和物質文化。
安陽:中國古代王都
地點:華盛頓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3年2月25日-2024年4月28日

這是美國境內首次舉辦以“安陽殷墟”為主題的大型展覽,為慶祝亞洲藝術博物館建館100周年活動之一。展覽共陳列超過200件文物,涵蓋玉器、禮器、武器、酒器、樂器、車馬具等各個類別,從文字、儀禮、祭祀、墓葬和制器方面,展示古代中國商朝的考古成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