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徐匯舉行徐光啟逝世390周年祭掃,紀念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1607年,時年45歲的徐光啟與西方學者利瑪竇共同翻譯的《幾何原本》,被認為是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象征之一,對中國的科學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也使徐光啟成為當之無愧的“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今年適逢徐光啟逝世39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4月3日,清明節前夕,在南丹路17號光啟公園的徐光啟墓,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徐匯區教育局、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徐匯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徐家匯街道辦事處等聯合舉辦了“紀念愛國科學家徐光啟逝世390周年清明祭掃活動”。

光啟小學學生獻花
歷史學家朱維錚說過:“誰要了解十七世紀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匯過程,誰就會把目光投向歷史上的徐家匯。”之所以這么說,和徐光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徐光啟一生學貫中西,在數算、天文、農學、軍事等諸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大哉光啟,人如其名,生曾啟我中華,死復光彼西土……” 祭掃活動上,土山灣博物館、徐匯區文化館的文化工作者一起誦讀了朱維錚撰寫的《祭徐光啟文》。全體人員肅立聆聽《徐光啟緬懷曲》。
徐光啟墓祭掃活動結束之后,祭掃人員又前往中國杰出的手工棉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的墓地進行祭掃緬懷。
“徐光啟富國強國的愛國情懷、匯通超勝的世界眼光、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黃道婆勇于革新、慧澤天下的先棉精神,鄒容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主辦方介紹,對這些歷史文化名人進行清明祭掃活動,是為了銘記先賢精神,保護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位于光啟公園的徐光啟墓
徐家匯、光啟公園、光啟城……行走在上海徐匯區,隨處可以邂逅徐光啟留給這座城市的印跡。除了清明祭掃,近年來,圍繞徐光啟,徐匯區文旅局還開展了一系列傳承活動。“紀念《幾何原本》翻譯4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傳承創新 會通超勝’——紀念明末愛國科學家徐光啟誕辰454周年系列講壇”等學術研究活動陸續舉辦,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徐光啟與〈幾何原本〉》《徐光啟:放眼看世界的先驅》《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學生課外閱讀教材——徐光啟》等史料著作和科普教材陸續出版,傳承徐光啟的精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光啟墓地得到全面修繕,徐光啟紀念館重新布展開放;徐光啟情景思政課“匯流?海派精神四百年”開課,《科學先驅——徐光啟》等影像資料片拍攝完成,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徐光啟和徐家匯的故事,認識到徐光啟的偉大成就,感受貫穿于上海發展進程中的海派精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