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妍珍吶,謝謝你讓我遠離內耗”

“你的人生像地獄是因為我嗎?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已經像地獄了。”
“我不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婚姻,才隱藏這個秘密嗎?現在撕開這一切想要破壞婚姻的不是你嗎?”
“你應該感謝我才對,多虧我,你還當了老師。我給你動力,讓你咬緊牙關改變人生,這有錯嗎?”
如果你也看了《黑暗榮耀2》,那么你應該對這些名臺詞十分熟悉,并忍不住想說:“妍珍吶,作惡多端的你,怎么還可以活得這么理直氣壯?”

妍珍:“我還能嘴硬。”/《黑暗榮耀2》
吊詭的是,觀眾們一邊對劇中最大反派樸妍珍恨得牙癢癢,搓手期待看她的悲慘下場,一邊又對她“我沒有做錯什么,完全沒有”的理直氣壯感到迷惑:
惡人都能這么毫無愧疚地活著,我們為什么還要用精神內耗折磨自己?
于是,這屆網友開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鉆研起這股反PUA大法——“妍學”,從此橫空出世。

下面歡迎“妍學”創始人樸妍珍隆重登場!/《黑暗榮耀2》

關于“妍學”,小紅書用戶@95年的何老師 總結了三個要點:“少問自己為什么,多問別人憑什么!與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責別人!埋怨自己不如指責別人,必要時發瘋!”
顯然,這種“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可行,但隨著《黑暗榮耀2》的熱播,網友們跟風造梗的熱潮愈演愈烈。

Wuli妍珍凌晨2點起床,空腹跳繩,3點出發上班,每天往返通勤兩小時,不瘋都難。/《黑暗榮耀2》
在《黑暗榮耀》中,當妍珍的老公質問她當年是否曾校園霸凌他人時,她能面不改色地將慘無人道的校園暴力美化成“只是同學間關系不好”,甚至試圖將鍋甩給受害者,稱校園霸凌只是“別人的主張”。
明明是自己的暴行毀了女主角文東恩的一生,讓文東恩余生的目標只剩下復仇,妍珍還是覺得文東恩應該感謝她:“我給你動力,讓你咬緊牙關去改變人生,這有錯嗎?”
即便是出軌被老公發現,妍珍也能毫不猶豫地甩鍋:“你知道我為了維系婚姻瞞著你多努力嗎”“現在是你在質疑毀了這個家”……
聽完這些話,相信你也跟我一樣,拳頭硬了。

妍珍吶,你怎么就長了這么張嘴?/《黑暗榮耀2》
擅長舉一反三的網友,立刻將“妍學”拓展至更多實用場景,比如職場:

小紅書@是小跳啊
在情感關系中,用“妍學”拒絕被PUA,告別“戀愛腦”。

小紅書@花神
處理人際關系時,要用“妍學”武裝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從容。

小紅書@遇見即所見
當然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妍學”運用得爐火純青,翻車往往只在一瞬間。

應對領導的“教育”,妍學顯然并不適用。
所以說,用“妍學”跟風造梗開開玩笑無傷大雅,認真你就輸了。
用“妍學”來解決內耗問題,就像是飲鴆止渴。做錯了事情,在別人面前表現得理直氣壯,還拼命證明自己沒有錯,甚至反過來指責別人,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嘴強王者”妍珍的結局,大家都看到了吧?。/《黑暗榮耀2》

去年,一則《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爆火全網后,仿佛一夜之間,成年人所有的心理情緒問題,都能歸結為“精神內耗”。
一時間,如何應對“精神內耗”也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
顧名思義,“內耗”是一種因心理糾葛而形成的無謂消耗,伴隨的感受包括但不限于:焦慮、疲憊、崩潰、憂慮……

誰都會有深夜emo時刻。
即便表面看起來Ta和正常人無異,但實際上Ta可能正活在無休止的自我懷疑中。所以,如果說內卷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那么內耗更像是和自己的斗爭。
陷入精神內耗的人,往往不用等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消耗殆盡了。

高敏感人群,更容易成為內耗者。
“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少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誨,毫無疑問是謙遜、禮貌的美德。
善于自省本沒有錯,只是還需要有解決方法。“找到自己的問題,然后呢?”找到問題,然后積極面對、解決問題,才能避免成為內耗的情緒困獸。
正如妍珍媽所說:“不要回頭往后看,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在后面,它永遠都在前方。”

即便在監獄與女兒相遇,妍珍媽也“絕不回頭”。/《黑暗榮耀2》
“妍學”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提醒我們:要學會自我勉勵,沒必要總是自我懷疑。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提到的:“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有心理學家認為,內耗的根源是:能感知到現實,但卻拒絕、不甘接受現實。內耗者總是習慣于在內心進行無數推演,卻鮮少采取真正的行動。
所以,對待“妍學”,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心理上,用“妍學”減少情緒的內耗;行為上,用實際行動彌補錯誤、解決問題。

妍珍吶,很高興認識你!/《黑暗榮耀2》
解決內耗問題,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二舅、妍珍,而是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
【1】妍珍吶,你也沒想到會火成今年第一搞笑女吧丨Vista看天下
【2】二舅刷屏背后,究竟什么才是精神內耗丨壹讀
撰稿 老張
編輯 王中中
校對 楊潮
排版 張穎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