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黑暗榮耀》高開高走,看人復仇為什么這么爽?
原創 猹猹貍 果殼
本文涉及《黑暗榮耀》大量劇透!
本文涉及《黑暗榮耀》大量劇透!
本文涉及《黑暗榮耀》大量劇透!
韓劇《黑暗榮耀》在上周迎來了第二季的大結局,女主文東恩成功復仇,在她的精心布局下,當年霸凌她的人死的死、傷的傷、蹲大牢的蹲大牢,可謂是大快人心。

當年文東恩被霸凌者用卷發棒燙傷全身,學校卻庇護霸凌者,逼她退學,母親也卷走和解金離開,留她孤身一人 | 《黑暗榮耀》劇照
很多人對于這部劇的評價是高開高走,甚至反派們都很“配合”,一惡到底,讓主角復仇起來完全沒有什么心理負擔,不必走上原諒、寬恕的窠臼,讓觀眾能單純地享受復仇的快感。
而現實生活中的復仇,遠沒有這么單純。
復仇不是簡單的懲罰
心理學上,“復仇”指為了回應自己被某人/某群體傷害的感覺,而傷害此人/此群體的行為。
復仇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其為對不尊重的待遇的反應,二是它是適當和公平的,至少從復仇者的角度來看是這樣。

圖源:giphy
所以,復仇既不是無端的攻擊,也不是單純的怨恨。它甚至有別于懲罰:懲罰的動機是希望違規者能夠改善自己的行為,而復仇的動機是渴望看到違規者遭受痛苦。
法律體系的基石是懲罰,也就是對犯罪者與潛在犯罪者的警示與訓誡,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與穩定,是一種“冷酷的理性”,并不提倡“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同態復仇。
但對普通人來說,復仇之火一旦燃起,就很難被單純的懲罰熄滅。
比如劇中男主角的殺父仇人3724,有著反社會人格的他毫無共情,不斷寫信給男主復述當年殺死男主父親的細節來刺激他。

對他的復仇或許是第三季的主要內容 | 《黑暗榮耀》劇照
雖然表面上他受到了被投入監獄的懲罰,但這怎么能讓人滿意呢?編劇設置這樣一個角色,或許就是想表明,哪怕有法律懲罰壞人,某些情況下人們依然有強烈的復仇動機。
你竟敢過得那么逍遙自在,這讓我無法忍受
被害者最大的痛苦來自于加害者的漠視,“我在痛苦中行走,你卻在快樂中行走”。

多年以后,霸凌者光鮮亮麗,對當年的行為毫無悔意,甚至說:“我給你動力讓你咬緊牙去改變人生,這有錯嗎?” | 《黑暗榮耀》劇照
從本質上來說,復仇之所以能減輕受害者的痛苦,在于受害者恢復了與加害者的“平等”。
以校園霸凌為例,受害者不僅經受了諸如被毆打,被卷發棒燙傷等生理痛苦,更經歷了強烈的心理痛苦:通過施加傷害的行為,加害者向他人傳達出受害者不值得尊重的信號。
通過復仇,受害者則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并非對此無能為力,從而恢復他們的自我價值。盡管復仇不能消除傷害,但它可以恢復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權力地位的平衡,這正是復仇者渴望復仇的原因。

對東恩來說,只有恢復平衡,才能重新開始 | 《黑暗榮耀》劇照
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授Mario Gollwitzer還總結了兩種復仇范式,一種是“對等痛苦”,另一種是“理解痛苦”。
采取“對等痛苦”方式復仇的受害者追求的是讓加害者遭受同等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痛苦,以恢復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情感平衡。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自己的孩子被殺之后,也想要殺掉仇人的孩子,以讓對方也感受到喪子之痛。
人們還會追求“理解痛苦”的復仇,即受害者需要傳達一個信息,讓加害者知道“你現在是在為你之前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對這些人來說,復仇是希望對方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果罪犯不知道他或她為什么被懲罰,報復就不能令人滿意。

東恩對監獄中妍珍說的話就是上述兩種理念的融合:我要讓你知道因為自己過去的罪惡,承擔了與我對等的痛苦 | 《黑暗榮耀》劇照
在Gollwitzer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故意讓參與者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并允許參與者報復不公者,以及留下一張字條來傳達自己的感受。
大部分參與者都提到了對不公者行為的不滿和憤慨。隨后,他們中一半的人收到了對方的歉意回復:“這對我來說太糟糕了,但也許這就是我對你如此刻薄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绷硪话肴藙t沒有收到任何回復。
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詢問了參與者復仇之后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收到回復字條的參與者的滿意程度顯著高于沒有收到回復的參與者。
也就是說,當復仇者確認加害者已經明白了報復行為和之前加害行為之間的聯系時,復仇才是“甜蜜”的,不被承認的報復并不會來帶來愉快的感覺。
復仇,甜蜜的復仇?
想象大仇得報是最甜蜜的,這有生理基礎:2004年一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文章就提供了復仇很“甜蜜”的生理證據。
研究人員先是邀請人來玩一種類似于投資的博弈游戲:參與者會被分到一些錢,可以自行決定分多少錢給合作者,然后這些錢會翻倍,而合作者可以自行選擇返多少錢給參與者。
當參與者發現他的合作者背叛了他獨吞了所有的錢時,研究人員給了參與者一個機會來報復伙伴,他們可以自行思考如何報復。
在思考的過程中,研究人員記錄下了他們大腦的活動,發現在思考報復行為時,參與者大腦中的紋狀體區域被激活了。
以往的神經學研究表明,紋狀體是人類大腦中的獎勵系統,當人們面對金錢獎勵、名譽稱贊、美食和音樂等正面反饋時,紋狀體會被激活。因此,當人們思考復仇時,大腦的活動和處理獎勵是一樣的,它確實會帶給人正向的、愉悅的感受。

我們對復仇劇情的渴望,其實也是對復仇的想象
但這只是在腦海中想象,等到真開始計劃復仇甚至成功復仇之后,人們的心態卻會有所改變。
研究表明,復仇傾向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心理結果,包括低生活滿意度、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甚至精神疾病。減少復仇動機能帶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積極的情緒和更少的心身癥狀。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Brad Bushman通過行為實驗,讓參與者們有機會懲罰那些實驗過程中沒有任何付出但蹭到了實驗酬勞的人,參與者們可以扣除那些人的部分酬勞,并在10分鐘之后報告他們的感受。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采取了報復措施的參與者感受反而更加糟糕,他們更生氣,攻擊性更強,對實驗更不滿意。Bushman因此得出結論,復仇是否能真的帶來“甜蜜”是不確定的,但復仇的確會延長報復者不愉快的時間。
那些沒有機會復仇而被迫繼續前進,并專注于不同事情的人,他們反而能更早地從事情當中抽出身來。
就像東恩在劇中的表現一樣:在準備復仇的過程中,她的心情很壓抑、缺少真心笑容,甚至復仇成功后想要選擇自殺。如果沒有與男主、男主母親、大嫂和房東大媽等人的彼此扶持,只有復仇的她的一生無疑會是灰暗、壓抑而絕望的。

這不只是復仇成功的故事,更是互相救贖的故事 | 《黑暗榮耀》劇照
復仇是過去的結束,而人與人的溫暖才能成為未來的開始。
復仇,有意義嗎?
對法律來說,人對復仇的需要是制定各種懲罰的道德基礎,但法律又不會允許個人主義的復仇存在,因為冤冤相報會嚴重損害社會的秩序與正義。
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復仇其實是個被抑制的話題,但還好有文藝作品,能夠讓我們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中,想象一種快意的復仇人生。
實際上,復仇的核心,是重建正義的秩序,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美國心理學家對9·11事件的心理調查就發現,一個人在襲擊發生前越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襲擊發生后這個人經歷的痛苦就越多,報復的欲望也越大。
既然人們有著這樣的需求,那么復仇就會是故事的永恒母題,我們也將能看到一位又一位的文東恩,一位又一位的大嫂,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在惡人面前爽快地說出:“你不用原諒我,希望你在冰冷的海水里,慢慢地腐爛?!?/p>
《黑暗榮耀》劇照
參考文獻
[1]Knutson, B. (2004). Sweet revenge?. Science, 305(5688), 1246-1247.
[2]Gollwitzer, M., & Denzler, M. (2009). What makes revenge sweet: Seeing the offender suffer or delivering a mess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4), 840-844.
[3]Schumann, K., & Ross, M. (2010). The benefits, costs, and paradox of reveng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4(12), 1193-1205.
[4]Gollwitzer, M., Meder, M., & Schmitt, M. (2011). What gives victims satisfaction when they seek reveng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3), 364-374.
[5]Gollwitzer, M., Skitka, L. J., Wisneski, D., Sj?str?m, A., Liberman, P., Nazir, S. J., & Bushman, B. J. (2014). Vicarious revenge and the death of Osama bin Lad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5), 604-616.
[6]Bushman, B. J. (2002). Does venting anger feed or extinguish the flame? Catharsis,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ger, and aggressive respond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6), 724-731.
[7]Exline, J. J., Baumeister, R. F., Bushman, B. J., Campbell, W. K., & Finkel, E. J. (2004). Too proud to let go: narcissistic entitlement as a barrier to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6), 894.
作者:猹猹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