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完《黑暗榮耀》的我:你們韓國人說話都這么大聲嗎?

連夜肝完大火的韓國復仇爽劇《黑暗榮耀》第二季后,我的心里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韓國人實在太太太太太吵了。
如果你還沒看這部劇,建議靜音播放,不然會吵得腦殼疼。在立體環繞音的包圍中看完大結局后,但凡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一張相關的梗圖(比如上圖),都能吵到我的眼睛——
《黑暗榮耀》中的反派,從“gai溜子”站姿的主播妍珍、有“西八之王”之稱的好爸爸全在俊,到熱愛健身臀橋的巨嬰李莎拉等人,無一例外都展現出了咆哮級別的drama肺活量,面對主角的復仇只剩下無能狂怒,輸出全部靠吼,反應都是尖叫。

《黑暗榮耀》
知名學術博主@畢導 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全劇一共出現了119次“西八”(一種不文明用語),平均每集要說7.4次,差不多每7分鐘出現一次。如果有耳朵不好使的觀眾,聽完可能會重拾聽力自信:
“三千年看一次韓劇,韓國人怎么這么咋咋呼呼,吵死人了。”“看了第一季,覺得不看第二季很虧,結果吵死了,五年內不想再看韓劇。”“韓劇太吵了,所以我現在只看中配版。”
捂住耳朵看完《黑暗榮耀》的觀眾們,或許都在靈魂深處冒出過這樣一個疑問:
現實生活中的韓國人,真的也這么吵嗎?

阿~西~/《黑暗榮耀》

“韓國人好吵”——這是觀眾看了十多年韓劇總結出來的K-Drama特色:
《黑暗榮耀》第二季的音量,讓很多人迅速回想起上一部聽出工傷的韓劇《頂樓》,腦海中同時閃過幾部不時會咋呼一下的《小小姐們》《請回答1988》等熱門韓劇,“上一次被吵到還是上次”——
在韓劇里,上級似乎總是會因為一點小事對下屬大小聲,學姐總是會因為看不順眼學妹而怒吼對方,反派總是會因為智商不足而懊悔得撕心裂肺,而他們表達的方式就是將音量抬高八個分貝,空氣中回蕩著“YA!”“AH!”“西八!”的裊裊余音。
但其實俗話說得好,藝術源于生活。韓劇里的反派們一副看上去歇斯底里、精神狀態堪憂的狀態,倒是歪打正著地還原了韓國財閥的現實生活——
如果你曾關注過現實生活中的韓國財閥,就不會錯過轟動一時的“堅果門”笑話:
2014年,大韓航空的會長千金趙顯娥在乘坐飛機頭等艙時,因為空姐送了一包堅果,但卻沒有將它拆開剝好一個個放在盤子里拿給她吃,從而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不僅要求炒掉乘務長,還迫使飛機開回登機口,導致航班晚點20分鐘。
此事引發群眾嘩然,趙顯娥最終因為妨害公務等罪名被判處1年有期徒刑——順帶一提,四年后,她的妹妹趙顯旼因為對下屬的匯報不滿意,在辦公室大喊大叫、并拿水潑下屬臉。
總之,大嗓門和脾氣差,似乎已成為刻在韓國財閥DNA里的“傳統藝能”。

藝術源于生活。/《黑暗榮耀》
那么,韓國人的吵吵嚷嚷,僅限于財閥層面嗎?從韓國人對自己的報道來看,事實好像也并非如此:
韓國媒體《亞洲經濟》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在韓外國人,對韓國人的最深印象是為了一點小事就大聲吼叫,在發現自己有錯后,還會惱羞成怒地拔高音調。一位在韓國工作5年的泰國人表示,“韓國人好像覺得吵架時誰的聲音大,誰就贏了,還會試圖用年齡和社會地位壓過對方”。
韓國人的“吵鬧”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鄰里噪音特別嚴重,并且時常在半夜發生——2020年,韓國環境工團一共收到4.2萬多起鄰里間噪聲擾民相關投訴,比2019年增加61%,再加上大部分建筑的隔音效果差,每年都會有因為受不了鄰居噪音而引發的殺人案件。
關于韓國人“血液里流淌著冰美式”的都市傳說,似乎在此刻得到了某種印證。在這一點上,小紅書上也有不少中國留學生現身說法:
“我在韓國最受不了的就是樓層噪音,房子隔音好差,吵到半夜兩點還在咚咚咚。”“目前在韓國某酒店,遇見幾個韓國學生半夜還不睡覺,一直在嘰嘰喳喳,今夜無眠。”

《黑暗榮耀》
在國外,你也能聽到類似的吐槽:
日媒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用噪音檢測儀對各國游客的噪音級別進行鑒定,結果發現日本人、中國人的噪音級別在80分貝左右,而韓國人在公共場所說話的聲音平均高達135分貝——為此,日本的景點還曾專門貼出過“爬臺階時安靜一點”的韓語標語。
在美國問答平臺Quora上,任教13年的聲樂碩士Jason表示,自己觀察到韓國人似乎沒有什么室內空間(安靜)的概念,喜歡隔著桌子和朋友大聲說話,還喜歡脫了鞋把腳放在凳子上,興致來了就大聲拍手——
人們不得不懷疑:難道韓國人是喉嚨里裝了喇叭,天生嗓門大?

在為韓國人的“大嗓門”找原因時,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它會不會和韓語的發音特點相關?
其實學習過韓語的人都知道,韓語的發音本身比較平,沒有特別抑揚頓挫的地方,如果用正常人的方式說話是可以很溫柔的,倒也不至于嘰嘰喳喳,具體可參考《黑暗榮耀》中的宋慧喬。
不過,韓語中的確存在收音、連音、音變等語調規則,哪怕是同一句話,根據語音的長短、語調的升降,都可以表達出疑惑、斥責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韓國人習慣通過聲量的變化來表達不同情緒,比如前半句明明很平靜,尾音突然怒升8個分貝,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要吵架了。
畢業于釜慶大學韓國語文學專業的韓語教師Neky Choe也曾提到,韓國人的“吵鬧”更多出自文化差異——相比起較為含蓄內斂的日本人,韓國人傾向于用外化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情感,且不同地區的方言各有特色,比如慶尚道的人說話像吵架一樣粗獷,全羅道的人語速則像機關槍一樣快。
在美國論壇Reddit上,一位忠實的韓國綜藝迷總結道,“吵鬧聒噪”在韓國娛樂圈是很常見的行為:看到好吃的東西驚呼、笑的時候滿地打滾、假裝生氣的時候大聲喊叫,節目效果瞬間拉滿。

《黑暗榮耀》
另一方面,韓國人的“易燃易爆炸”,很大程度上也與他們的社會環境有關。
在2016年出版的《憤怒的數字:韓國隱藏的不平等報告書》中,作者曾用一系列數據說明,在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后,是兩性薪資差異最高、自殺率在OECD(經合組織)國家中最高、兒童及家庭福利水平墊底等兩極撕裂的內部矛盾。
不論是尤為突出的校園霸凌問題,還是以“輩分”壓人的上下級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韓國國民的底層情緒——韓國法務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韓外國人中,有5.2%在職場中被辱罵過,“公司代表動不動就會把職員叫過去大聲罵一頓,后來才知道,是因為自己生活很壓抑才拿人撒氣”。
與上下級文化如影隨形的,是韓國人的酒桌文化:在韓國精神科醫師安珠延新書的譯后記《你在韓劇上看到的,都是真的》中,譯者曾提到韓國的主管特別喜歡號召組員聚餐,動輒喝酒,高談闊論喝到通宵,嗓門自然也就上去了。
在外國人眼中,餐飲場所確實是韓國人吵鬧的高發地:“便利店每天半夜會出現喝多的韓國人,一個個吵得好像‘尖叫雞’。” “他們喝酒喝上頭了,尾音就會直往上飄。”“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外面吃飯的時候,朋友被韓國人說話聲音嚇到,剛進嘴巴的烤腸掉地上了。”

《黑暗榮耀》
韓國人的“吵”,并不僅限于線下的面對面,在互聯網上也容易掀起罵戰——
讓韓國文體人士聞風喪膽的“anti”文化,以及在社交平臺上腥風血雨的網暴文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012年,韓國法院曾裁定“網絡實名制”違憲,網暴現象在隨后幾年加劇演變:
2021年,韓聯社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韓國學生遭受的校園暴力有所減少,但網絡暴力反而增加了3倍,包括臟話辱罵、造謠滋事等,觸目驚心。
再回到韓國大熱的復仇韓劇,雖然的確關注了校園霸凌的問題,但也無疑展現出了制作方屢試不爽的流量套路——尤其是2018年與Netflix合作后,韓劇迎來了“臟話解禁”和“西八自由”,復仇爽劇的吵鬧指數更是呈直線上升趨勢:
韓劇中“大吼大叫”式的情緒宣泄,本就足以挑撥觀眾敏感的神經,滿足下飯需求,哪怕是在古早的偶像劇里,也常有傻白甜女主和暴躁狂男主的設定。更別說是一部爽劇——畢竟現實生活中的反派永遠光鮮亮麗,誰不想在劇中看看他們互扯頭發、無能狂怒的暴躁樣子?

《請回答1988》
但如果看久了韓劇中的“吵鬧撒潑”,觀眾也是會產生審美疲勞的,金秀賢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系》在播出時,就收到超過50條韓國觀眾的投訴,認為臟話過于頻繁了。
按理來說,復仇爽劇應該爽就完事兒了,也沒必要在意太多細節。在觀看《黑暗榮耀》的時候,觀眾也會降低音量勸慰自己:畢竟有宋慧喬誒,還是忍忍算了。
哪怕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觀眾也還是容易被突如其來的一聲怒吼嚇到,對韓國人的半永久大嗓門產生PTSD:
“這種聲量,真是不顧別人死活的吵啊。”
撰稿 brotherkai
編輯 王中中
校對 向陽
排版 張穎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