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蘇之路 | 專訪劉尚希:解決民營企業遇到的問題,根本在于要厘清對它們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民營企業浪花聚成浪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它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被概括為“56789”。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各地陸續公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對國企民企的平等對待。
談論民營企業的重要性,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什么?怎樣才是真正平等對待國企、民企?
“當前怎么強調民營企業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它們是事關民生共富和國家競爭力,事關全局、事關整個中國發展的基礎。”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道。
劉尚希指出,解決民營企業遇到的問題,其根本在于要厘清對它們的認識,“民營企業的問題看起來好像是政策問題、營商環境問題,根子在認識上。”
此外,劉尚希強調,對民營企業的監管,在法治上要加強。要對部門政策的合法性進行一致性評估,符合法律要求的要保留,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僅僅從部門的角度做出的一些所謂強監管,就應取消,只有法治才能給人們穩定的預期。
澎湃新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提“兩個毫不動搖”,有何特別意義?
劉尚希:從當下來講,主要是經濟存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不穩”三重壓力,三重壓力其實更多表現在民營企業身上。三重壓力中的預期不穩是全方位的,突出表現在民營企業上。
民營企業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民營企業的預期對整個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未來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尤其是從全球創新競爭力來看,我國能在世界上入圍的創新型企業都是民企。民企影響的不僅是經濟增長,還從根本上影響就業民生,影響共同富裕的實現,是全方位的,而且這無法由國企的發展來替代,否則,就無須改革開放和搞市場經濟。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如何讓民企預期有根本性的改善,這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續和發展活力這個大局,事關2023年以及以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也關系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產業鏈安全。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當前怎么強調民營企業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它們是事關全局、事關整個中國發展的基礎。
中央一直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講,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對民企真正做到平等對待,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來保障。
澎湃新聞:其實高層一直在強調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但今年特地放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中,如何理解?
劉尚希:以前商品物資短缺時,對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社會還是有共識的,但是后來隨著產品的漸漸豐裕,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
比如“民營經濟退場論”,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認知,似乎是過去窮的時候需要民企,現在不需要了,這明顯是與中央的“兩個毫不動搖”唱反調,與憲法相悖。社會上有的觀點依然承襲老一套,把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歸結為資本的善惡問題,上綱上線來加以批判,而不是從法治化的角度來認識和解決,這種社會輿論,對民營企業的預期、對還要不要繼續發展的信心影響非常大。
社會上為什么近幾年來總是有這種針對民企上綱上線的一些輿論觀點和看法,與中央精神、憲法唱反調?這是值得社會各界深思的大問題,事關中國未來。
澎湃新聞:您認為背后有哪些原因?
劉尚希:我覺得首先是理論問題,就是我們應怎么看待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作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從中央文件上看,應當說這個問題已經明確解決了。但是,很多人在理論上實際還不是很清楚,有的觀點還是按照傳統的理論邏輯在解釋和認識民營企業。
怎么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持續多長時間?這是第一個理論問題。因為我們現在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實際上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理論基礎之上。其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長短,不是由我們的觀念來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現實的生產力狀況。
另一個理論問題,是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包括民營經濟,包括公有制和市場經濟怎么有機結合,國企、民企怎么平等競爭,怎么融合發展,比如混改,就是民企、國企、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的混合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舞臺上,不分所有制性質,都是平等競爭。中央強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怎么實現?在理論上,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走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讓群眾來配置資源,依靠群眾來創造財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在現實實踐中,依靠改革開放。國企要改革,在改革的基礎上,其作為市場主體,和民企、民資應當平等競爭。但在一些理論認識上,還存在不徹底、思想解放得不夠的問題,這需要優先解決。
第三個理論問題,是所有制、所有權和產權的關系問題。
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所有制的內涵不再是以實物形態的所有權為核心,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私和公的問題,而是轉向了以物權、債權、股權等多元形式、多元主體混合存在,并高度社會化的個人所有制。如果從已經社會化的個人所有制的角度去理解民營經濟的發展,我想我們可以突破傳統的理論框架。
若是徹底解決了上述三個理論問題,就可以轉變一些誤解,形成更大的社會共識,對民資、民企偏激的看法就會大大減少。
強調平等對待民企國企,前提是要平等認識,沒有平等認識,就會厚此薄彼,“三門”現象(旋轉門、玻璃門和彈簧門)也始終難以根除。比如給民企和國企貸款出了問題,在追責問責上是有區分的,這種不平等對待并未寫在文件上,但在金融資源的獲取機會上就會不平等。
澎湃新聞:談一個具體問題,近期,有地方官員提出要給企業休養生息的空間,如何真正能讓企業休養生息?
劉尚希:“休養生息”的含義更多的應是在預期層面上,即如何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從稅賦的角度看,這幾年減稅降費已經達到一個歷史高點了,從這個角度去談休養生息,可能沒有多少空間了。
我們在對民營企業進行調研時發現,他們關心的不是更多的減稅降費,而是在預期上、政策上怎么更穩定,發展上更放心,現在帶著種種憂慮,預期尚不穩定,研發、投資都舉棋不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會“得病”。所以,有地方提出“休養生息”,是指打掉各種禁錮,減少各種不確定性,讓民營企業真正安心。在“安心”兩個字上做文章,要從營商環境、社會輿論等方面去著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大環境好了,民營企業的干勁自然而然就會迸發出來,這比任何政策刺激都更有效。
要強調的是,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在法治化方面要加強,一些部門的“土”政策要少出臺,要對部門政策的合法性進行一致性評估,符合法律要求的要保留,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僅僅從部門的角度做出的一些所謂強監管,就應取消。只有法治化,才能給社會穩定的預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