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虹橋觀點|周小川在《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布暨國際研討會的主旨演講
虹橋觀點
“虹橋觀點”欄目,旨在匯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政商學研各界代表重要觀點,為凝聚開放共識、促進全球開放貢獻虹橋智慧。
2022年11月5日,第五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布暨國際研討會舉辦,《世界開放報告2022》作為虹橋論壇的旗艦報告成功發布。該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主辦。共包括主旨演講、報告發布和專家研討等環節。
以下為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世界開放報告2022》發布暨國際研討會的主旨演講: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虹橋論壇。在此,我對《世界開放報告2022》的發布,表示衷心的祝賀!習近平主席呼吁世界各國一道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世界是拉手還是松手?全球化是向前還是后退?開放是擴大還是縮小?各國都面臨著抉擇。下面,我結合《世界開放報告》的主題,與大家交流幾點看法。
第一,經濟全球化不進則退,需要警惕滑向“兩個平行市場”的風險。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家實行“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墻”,對全球開放形成負能量,經濟全球化正遭遇“逆風逆流”。國際社會普遍擔憂,這樣下去,世界經濟勢必會從“局部脫鉤”滑向相互隔絕的“兩個平行市場”。回顧歷史,在“兩個平行市場”時期,全球貿易格局存在三大板塊,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主訂立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蘇聯與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經互會;第三世界國家興起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聯合國貿發會議應運而生。這一階段,可以看作是“有限”的全球化階段,兩個市場相互割裂,貨幣金融自成體系,國際貿易因斷鏈導致低效運轉,全球市場因管制導致福利損失。歷史的鏡鑒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經濟全球化并非萬能靈藥,也存在不足和問題,但一些冷戰思維、逆全球化的論調,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解決問題。我們既不能從一時一己之利看待經濟全球化,也不能從一城一隅之私推崇逆全球化。世界開放要邁出新步伐,需要更多的國際共識,需要大國率先垂范,需要更多的協同行動,需要形成世界共同擴大開放的“大合唱”。
第二,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致力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回首改革開放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的發展成就是在不斷擴大開放中取得的。從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到入世后全方位對外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再到黨的二十大“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抓住全球化機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僅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從金融領域來看,對外開放的過程就是匯率趨向均衡、可兌換程度提高的過程。當前,我們已走入了金融服務業更高層次的市場準入,并在國際國內金融市場更廣參與的新階段。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第二引資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在30%左右,成為第一引擎。滄桑巨變雄辯地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發展的輝煌歷程,既是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團結奮進的過程,也是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過程。
第三、世界共同開放亟需各國協同行動,凝聚開放合作的國際共識。“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全球性問題必然全球解決,亟需各國擴大開放合作,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推動互利共贏。《世界開放報告》這一開創性成果,結合理論與實踐,突出中國經驗又重視國際比較,為推動全球化正向演進、推動世界共同開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抓手。《報告》有理論價值,構架了科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編制出“世界開放指數”,探究開放邏輯,評估開放成效,展望開放大勢,是世界開放領域研究填補空白的原創產品。根據《報告》的研究,2020年世界開放指數繼續呈下降趨勢,較2019年和2008年分別降低了0.02%和4.1%,證明世界開放面臨嚴峻挑戰。《報告》也有現實意義,以凝聚全球開放共識,推動世界共同開放,提升各國人民福祉為初衷,求解“世界開放怎么了,開放動力哪里來,未來開放怎么辦”等時代課題,提出了“合意開放度”理念,探求開放的“黃金結合點”,為各國增強開放動力、減少開放阻力,提出了具體建議。
女士們、先生們!
《世界開放報告》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事業,也是任重道遠責無旁貸的任務。我相信,通過研究團隊的不斷努力,《報告》和指數的權威性會持續提升,影響力會持續擴大,成為世界開放領域的“風向標”。祝愿《世界開放報告》及指數的發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虹橋國際經濟論壇
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全球開放”的核心主題和“國際公共產品”的功能定位,聚焦全球開放合作領域熱點議題,為國際政商學研界搭建高端對話交流平臺,為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言獻策,為全球各國發展貢獻“虹橋智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