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造肉,吃上了又沒完全吃上,有成長性嗎 ?

作者/星空下的夾心糖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泡芙
小時候,我們都吃過很多 “素肉”、“素雞”等零食,這些食品大多由大豆或小麥制成,價格低廉,口味濃烈,雖然可能并不健康,卻是兒時記憶中難得的美味。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素肉”并不是肉。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將“人造肉”做的越來越逼真,口感越來越像真肉,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一、兼具成本和健康優(yōu)勢
從理論上講,人造肉具有先天的成本優(yōu)勢。高中生物知識告訴我們,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的能量效率僅有10-20%。因此,用糧食喂養(yǎng)動物會損失80%-90%的能量,人吃肉會再損失80%-90%,這是兩層消耗;然而,如果直接將植物做成人造肉,就可以減少一層能量損耗。養(yǎng)殖動物需要產生額外的場地、人工、飲水、疾病防治、屠宰、環(huán)境污染等費用,而工業(yè)化人造肉生產的的成本則會低很多。越是養(yǎng)殖周期長、生長慢或需要散養(yǎng)的動物,人造肉的成本優(yōu)勢就越大。
另外,人造肉還更加健康。
首先,理論上,人造肉和原料簡單,生產過程中不使用“科技和狠活”,產品一致性好。與此同時,人造食品還能根據需要保留我們人體所需要的有利元素,剔除一些有害的和無效的食品元素。真肉可能會有病原體和寄生蟲的問題,但人造肉完全沒有這些困擾。另外,人造肉還可以控制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進一步的迎合了當前人們對于健康、品質、個性化的需求和消費理念。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造肉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既包含人造豬肉、人造牛羊肉、人造雞肉等常見肉類,還包括人造金槍魚等“小眾”產品。不僅如此,人造肉還可以對口味和質感進行一進步細化,例如 “人造里脊肉”、“人造五花肉”、“人造內臟”等。另外,在更大的范疇上,人造肉還包含人造雞蛋、人造牛奶。曾幾何時,人造肉還只在小零食中充當替代品,或者在烹飪中以假亂真、濫竽充數,但今天,人造肉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超市貨架和餐桌上。

來源:網絡
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2019年,伴隨著美國公司Beyond Meat(BYND)上市,中國食品行業(yè)掀起了一股人造肉的浪潮,吸引了很多人去嘗試。但過了嘗鮮潮,這些人造肉產品明顯后勁不足。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好吃,其次就是價格貴。
按照生產工藝,人造肉可以分為植物肉和細胞培養(yǎng)肉。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去模仿動物肉制品的質地和口感。細胞培養(yǎng)肉是利用細胞培養(yǎng)工程和組織工程等技術,在體外培養(yǎng)動物細胞并生產肉制品。
兩種方法當前都具有很大的問題。
植物肉的問題在于口感。植物和動物在分子、細胞和組織層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幾乎是無法逾越和改變的。而微觀結構決定宏觀性質,因此植物肉很難做到動物肉制品的口感,依賴調料和特殊的烹飪方法的掩蓋。但即使如此,絕大多數人都能品嘗出它們的差異。
細胞培養(yǎng)肉雖然本質上就是動物細胞,口感可能會好一些,但由于技術不成熟,價格十分昂貴。動物細胞不像植物細胞一樣可以產生愈傷組織,細胞分裂次數有限,且對培養(yǎng)環(huán)境要求極高,細胞培養(yǎng)肉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另外,對于人工制造的產品而言,越是純凈的、一致的東西可能反而越容易,造出一塊純瘦的人造肉可能比較容易,但想要在其中模擬出肥肉、血管、筋膜等復雜組織則難如登天。要想更像一些,就需要更多的生產步驟和更多的添加劑,但這樣就會違背人造肉更為健康的“初衷”。人造肉在中國的推廣尤為艱難,中國菜系眾多,烹飪方式復雜,人造肉很容易被打回原形,一翻就碎、一炒就爛。
三、人造肉淪為“過氣網紅”
2019年,比爾蓋茨押注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成功上市,將人造肉概念推向高潮,上市首日收盤暴漲163%,上市僅一個多月市值便突破100億美元。然而,今年以來,Beyond Meat的慘淡業(yè)績令市場嘩然。Beyond Meat 2022財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0.43%,凈虧損同比擴大321.14%。股價也是跌跌不休,2021年至今Beyond Meat股價已累計跌去九成,下圖展示了其業(yè)績情況。

資料來源:36氪
不好吃,賣的貴,導致人造肉在消費端不怎么受歡迎。大多數消費者在初次嘗鮮之后,就把人造肉拉進了黑名單。人造肉的技術還不成熟,很多企業(yè)在生產端也不及預期。
國內人造肉相關的上市公司較少,且發(fā)展得也不順利。雙塔食品(002481)主要生產粉絲和豌豆蛋白,其中豌豆蛋白也是人造肉的原材料。雙塔食品也隨著人造肉概念爆火過一波,但自2021年以來,由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緊張,疊加消費需求減弱,以及消費習慣轉變等因素,使得植物肉市場開始降溫,雙塔食品的財務狀況也大幅惡化。

資料來源:36氪
山東赫達(002810)主營纖維素醚和植物膠囊,其參股公司米特加食品的“年產700噸植物肉中試車間項目”已經于2021年8月建成。2022年12月11日,有投資者提問“貴公司植物肉項目預計什么時間開始建設”,公司回復“植物肉項目由公司參股公司主導,目前正在逐步推進中”。東方集團(600811)于2022年5月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高水分植物肉項目正處于市場培育優(yōu)化階段。”對于國內相關企業(yè)而言,人造肉的發(fā)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四、不確定的未來
在物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測不準原理”,大致意思是說,不可能同時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人造肉的未來同樣“測不準”,目前我們還難以預測其發(fā)展速度、爆發(fā)時間和市場空間。
在口感和成本上,人造肉做的還遠遠不夠,依然需要大量的技術變革,而這些變革可能成本高昂且遙遙無期。曾幾何時,人造肉雄心勃勃地想要占領千億級別的市場,但新舊更替從來都不是容易的,需要激烈的博弈和系統(tǒng)的建設。人造肉需要和傳統(tǒng)養(yǎng)殖業(yè)爭奪市場,需要消費者教育,需要上下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善,還需要立法的支持,也需要自身的規(guī)范。
路很長,但走的太少。
筆者對于人造肉的未來可能更悲觀一些。很多人拿人造奶油替代奶油、煤油替代鯨魚油來進行對比。但事實上,人造肉的難度比人造奶油的難度高得多。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奶油也開始了對人造奶油的“反向替代”。鯨魚油曾被用于照明,后來被煤油所替代。但是,照明是一個特別簡單的需求,但飲食不是。就像人們并不會關心電線是銅的還是鋁的,畢竟能用就行;然而大家卻會對食品添加劑、防腐劑斤斤計較。人造肉頂多只能模仿真肉,所以人造肉只能充當劣質商品(inferior good),在出現災荒、戰(zhàn)爭,或者在肉制品位于周期高點的充當替代品。

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
“真實”是肉制品的信仰。
肉制品不僅僅是一種食品和營養(yǎng)物質,還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和情感屬性。首先是一種體驗,其次才是一種結果。人造肉是一種被剝奪了核心、只剩下表面的物質,難以想象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老友相逢的時候大家圍在一起吃人造肉的場景。人造肉即使能對肉制品產生替代,份額相比也不會太大。不過,話也不能說死,我們相信,什么時候人們能夠完全接受“元宇宙”,那么就有可能完全接受人造肉。
不過,人造肉還遠沒有到那個階段。先做好自己,再談改變世界。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