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擴內需戰略拆解|強調互通性及效益,交通基建如何匹配內需市場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在大交通物流板塊,提到了持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以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在持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方面,《綱要》提及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包括優化國家層面的骨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提高跨區域物流服務能力,支撐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優化以綜合物流園區、專業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為支撐的商貿物流設施網絡。加快建設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提高城鄉冷鏈設施網絡覆蓋水平,推動食品產銷供的冷鏈全覆蓋。
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方面,《綱要》提及發展現代物流體系,其中包括積極發展公鐵水聯運、江海聯運和鐵路快運。探索建立城市群物流統籌協調機制,培育有機協同的物流集群。優化國際海運航線,強化國際航空貨運網絡,鞏固提升中歐班列等國際鐵路運輸組織,推動跨境公路運輸發展,支持優化海外倉全球布局,加快構建高效暢通的多元化國際物流干線通道,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
物流專家楊達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經濟需要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一方面,充分挖掘內需市場對沖外需變量,另一方面,通過高質量發展升級內需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物流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的地位十分重要。《綱要》基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現代物流體系發展,強化了需求導向和市場導向,既重視物流基礎設施能力的補短板提質,特別提到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也重視系統型提升物流與供應鏈服務能力水平,特別提到發展現代物流體系。
“《綱要》為中國物流行業未來至少10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各個物流產業的相關行業和企業,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來設置公司的發展目標和規劃。”物流專家趙小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綱要》的核心是樞紐概念,保證成本效率都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也基于近幾年的疫情談到了“區域物流”的樞紐群。整體在物流板塊,《綱要》將國內外全部涵蓋了,補短板即補硬件補物流基礎設施,還提及出海計劃,包括國際海運航線、國際航空網絡、中歐班列、海外倉建設,與內外循環共同發展的體系是完全一致的。
談鐵路:強調互通性及效益優先
細分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方面,《綱要》提及,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以鐵路為主干、以公路為基礎、水運民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建設,增強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交通運輸聯系。加強中西部地區、沿江沿海戰略骨干通道建設,有序推進能力緊張通道升級擴容,加強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
“通過此輪針對短板來擴大投資,將穩步提升國內的經濟速度和國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交通物流是內循環的骨架,《綱要》在大方向上強調了要增加干線、支線或者新修線路之間的聯通性和系統性。從以前重視規模擴張、新項目開工建設,到目前強調互通性以及效益。從總體上看,《綱要》十分重視補短板,希望通過投資來提高整個交通運營體系的效率,著力提升一個交通方式內部的聯動性以及多種交通方式之間、各地間的聯動性與一體化水平。
具體來看,在鐵路方面,《綱要》提出,加快國家鐵路網建設,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有序推進區域連接線建設,加快普速鐵路建設和既有鐵路改造升級。支持重點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際鐵路網,推進重點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并與干線鐵路融合發展。
曾剛表示,城市群、都市圈是《綱要》關注的重點,關注程度有所提升。城市群與都市圈內部一體化、同城化有賴于便捷、通暢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撐。此外,《綱要》還把城際鐵路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上,讓市內及城市間的交通相互協同,強調各種交通設施的相互銜接配套。新舉措有助于推動中國交通設施從量的擴張轉至網絡系統性功能的提升。商務出行、私人出行將變得更加方便,在不同交通工具中間的換乘也會變得更加便捷。
曾剛還表示,此前強調國內交通網絡“八縱八橫”、大區域綜合平衡,重視全國各大城市之間的交通線路建設,而此次《綱要》則重視解決交通網絡“堵點”、“痛點”問題,重視解決鐵路密度大的發達地區供不應需、“堵”點多的問題,重視對既有鐵路的改造升級。
“此外,加快普速鐵路建設方面,兼顧到了更多人群的需求。不少民眾對于出行的需求,除了速度外,更看重的是票價。中西部不少地方對普速鐵路的需求甚至高于高鐵。”曾剛表示。
談航空:通航發展為未來的“藍海行業”
航空領域方面,《綱要》提及加強航空網絡建設,加快建設國際和區域樞紐機場,積極推進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推動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擴大內需規劃的提出,在規劃層面上能夠進一步的推進國內機場和航空公司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民航業的發展。”民航專家林智杰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作出上述表述。
“民航的作用是能夠快速,高效,便捷地完成商品的運輸,對于打通供給端到消費端的聯通,促進經濟的循環,能夠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林智杰表示,擴大內需要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民航的客運和貨運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比如說通過支線機場的建設,支線航空網絡的完善,可以通過民航在一天內把一個三四線城市的生鮮產品或者半成品運到任何一個國內的主要消費城市。
“通航發展是我國從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發展中需要著重加強的短板。”中國航空學會會員、河南省航空業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喬善勛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在國際、區域型樞紐機場和支線、通用機場方面還存在不平衡、不均衡的問題。支線機場,尤其是通用機場是重要的國家資產,這些機場雖然吞吐量不大,但是數量多,分布廣,能起到航空產業“毛細血管”的作用,也是未來發展的“藍海行業”。
喬善勛表示,積極推進支線、通航機場的建設,有利于我國加速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的完成。而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主要是降本增效,減少中間不必要的環節,提升貨物的中轉效率,建立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全貨運航空公司勢在必行。在此次疫情中,國際客運航班受到沖擊,但同時也給國際性航空貨運公司帶來很大的發展契機。
喬善勛表示,通過《綱要》的實施,能有效形成一種賽馬機制,培養鍛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公司和機場。對于大眾而言,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偏遠地區的支線、通航機場的供給服務會增多,更加有利于群眾出行了。而是現代物流體系的建成,能更快買全球、賣全球。同時它帶來的“正”相關性也能讓國內貨物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物流銷往世界各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