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銀魂》:在中國銀行業之父張嘉璈身上散發著一種精神的光芒
以作家、人文學者的身份涉足金融史,趙柏田先生可稱當今第一人。2019年春夏之交,一個偶然的機緣,我讀了他的《槍炮與貨幣》,大感相契,即著人四處尋訪,得知他生活、工作在寧波,是一個卓有成就的作家,更以洋洋一百余萬言“在公共遺忘處書寫一個國家的記憶”的“中國往事三部曲”引發讀書界熱議。
是年7月,柏田來京,在中國銀行總行大樓的初次晤談中,我驚訝于他對近世中國金融業和金融精英的熟稔。柏田還興致勃發地談到了他在現代性轉型主題下的金融史研究和寫作計劃,他的架構宏大的“中國現代資本主義的黃金年代”,也談到了這部當時已著手進行的張嘉璈傳記。

《銀魂:張嘉璈和他的時代》,趙柏田 著,KEY·可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版
20世紀初中國現代銀行業的誕生,既宣告了傳統金融機構——錢莊和票號的終結,也展示了中國經濟抵制外國控制的努力。
民國初年,以中、交兩行為主干,“南三行”“北四行”等商業銀行為補充的金融格局的初步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其影響還深入廣袤的農村腹地。
中國自有現代新式銀行業起,金融機構便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工具。
現代銀行業在20世紀初葉的崛起與變革,促成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駛上了現代性轉型的軌道,像中國銀行這樣的當代國有銀行的前身,也在那時候初現雛形。
中國銀行的前身大清銀行在清末最后十年的創立,以及它在某種意義上作為中央銀行所取得的成功,所傳達的正是走出帝制的中國對現代性的吁求。
如此長足進步的取得,自然離不開陳光甫、葉景葵、宋漢章、李銘、張嘉璈這批中國第一代現代銀行家篳路藍縷的開拓之功。
用金融史家程麟蓀教授的話來說,這批銀行家和職業經理人,可稱是“近代中國的商業領袖”。不止于此,他們還是引領整個時代轉型的“文化英雄”,本書傳主、中國銀行業之父張嘉璈,即是其中的最為杰出者之一。
我私心傾慕于張嘉璈這個前輩,不只因為他品行的“高、潔、堅”和爐火純青的專業水準與職業精神,也不只是因為他在中行改組為“特許國際匯兌銀行”后,啟動了影響深遠的全方位改革,“定屋基”“立屋柱”“打圖樣”,為我們今天的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位前輩身上,無時無刻不散發著的一種精神的光芒。
這種精神,是一種家國擔當,也是這一代銀行家的魂魄所寄:建立不依賴于外部的、獨立的金融市場,培植進行金融交易、執行金融契約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礎,最終推動商業現代化乃至整個近代中國的現代轉型。
有了這種精神的觀照,即便是在戰時他離開金融業擔任政府公職期間,也依然舍身忘我,與國家同進退。一部中國商業史,近世之前,向來沒有大公司。幾千萬元的資本,千百人的股東,這種“巨無霸”式的組織只有晚清的招商局具此規模,但因它披著官督商辦的外衣,仍非現代化大企業。 沒有大公司的企業組織,就興不起大的實業計劃,也無法助力國家建設。
張嘉璈服務中行二十三年,其一大功績在于,從中國銀行開始,中國有了這種健康運營的大公司的企業組織,而他于中國金融業更重要的貢獻是,他在創立大公司的同時樹立了道德和紀律,改造了金融界先前的腐化空氣,避免或減少了金融風險,更為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培植了一批新人。
“商業的道德,正預示著中國未來的高度”,這是他身為近代金融組織創始人的卓越識見,近代中國的銀行和銀行家們在社會責任、經濟倫理以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現代性”實踐,于當下中國也不無鏡鑒。
昔年,我的碩士論文導師厲以寧教授曾有言,經濟學乃是一種啟蒙。在某種意義上,與同時代新文化運動中的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一樣,張嘉璈他們這批中國第一代現代銀行家,所做的也是帶有社會啟蒙性質的工作。
《銀魂:張嘉璈和他的時代》作為張嘉璈的國內首部傳記,采用金融史與生活史結合的研究路徑,從浩如煙海的財政史料和銀行家們的日記、書信、函電中參互考尋,細密地考察了張嘉璈的生平蹤跡與時代的關系,描繪了這個深受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熏陶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的一生,生動再現了中國第一代現代銀行家的創新和活力,楬橥了這一代銀行家的歷史使命和社會擔當。
“人無精神不立”,這部張嘉璈傳記,正因為立起了精神的旗幟,有了文章的“義理”,方能綱舉目張,引人入勝。這實有賴于作者對中國銀行及近代多家銀行歷史檔案的詳盡而細致的研究,有賴于他多年的非虛構寫作經驗和獨特的方法論,也離不開他多年來在現代性轉型視野下對中國社會史、思想史、政治史和經濟史一以貫之的關注。
這一“義理”的主旨之外,在敘事策略上,作者又以三條主線,構成全書敘述的三個面向:
一是歷史線:以張嘉璈的個人經歷和所處時代風云,展現晚清、民國至改革開放前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書寫深受傳統觀念熏陶又接受現代新式教育的一代中國人如何在時代大變局中立身謀國,實現人生職志。
二是金融線:一代銀行家與世沉浮,中國近代金融業在復雜的政商旋渦中曲折成長,戰時萌生的通貨膨脹又最終摧毀了現代金融體系。對中國百年金融成敗和教訓的展示,作者用力至深,也是全書精華之所在。
三是人物線: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軍人、學者、政治家,一一奔來眼底,作者寓復雜的人物關系于金融史的探究,鑒其心跡,書其心曲,為想要了解近代中國政經往事的普通讀者,開啟了一個獨特的窗口。
昔年,陳光甫把文學、戲劇名家宋春舫先生從青島大學邀至上海,請他撰寫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行史。一是慕其文名,二是看中宋春舫不是本行職員,落筆可不偏不倚,公之于世,會更有說服力。
宋春舫先生用了兩年半時間,完成七章十五萬言《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二十年史初稿》,成為文學與金融合作的一樁佳話。這次,趙柏田先生寫張嘉璈,比起前賢,是一次更具深度的介入,也是一次更有意義的研究和書寫。
在《銀魂》的寫作中,趙柏田以一名非虛構作家和金融史家的身份沉潛其中,通過扎實的敘事和對史料的不舍追尋,展示了他對傳主最大的“理解之同情”、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以及他對讀者的誠懇與誠實。
這兩年他在此稿上所花的心血和精力,可謂時時刻刻念茲在茲。修辭立其誠,整部著作風格謹嚴,文筆開闔有致,讀者當能真切感受到一個人文學者的宏闊視野和精細筆觸,不愧為名家之作,故我樂于為之作序推薦。
距離張嘉璈等第一代現代銀行家活躍于中國經濟的舞臺,已經過去了近一個世紀,當年張嘉璈和他的同人們在倫敦開設中國銀行第一個海外機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近一個世紀后,伴隨偉大祖國的改革開放、繁榮昌盛,中國銀行已躋身于世界大銀行前列,海外機構遍布全球,品牌聲譽日植人心。
他們也不會想到,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金融與實體經濟前所未有的共生共榮,金融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的迅速結合,已使當代金融業呈現出嶄新業態。
堅持以國內商業銀行為主體,以全球化和綜合化為兩翼,持續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消費金融、財富金融、供應鏈金融、縣域金融等“八大金融”,正是中國銀行對新時代做出的敏捷回應,百年中行將借此進入轉型發展、再創偉業的新階段。
當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后疫情時代”逆全球化現象上演,地區保護主義興起,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使中國百年現代性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百年中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融通世界、造福社會為使命擔當,胸懷建設全球一流現代銀行集團的宏大愿景,牢固樹立并踐行卓越服務、穩健創造、開放包容、協同共贏價值觀,把文化融入發展,樹立起中行人特有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也更需要我們像以張嘉璈為代表的第一代現代銀行家那樣,厚植家國情懷,以舍我其誰的氣概和擔當,推動乃至引領中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將是我們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軟實力的綜合體現,也將為我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是為序。
劉連舸
2021年9月
(作者劉連舸為中國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本文為趙柏田著《銀魂:張嘉璈和他的時代》一書序言,澎湃商學院獲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