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華山美校40年,那些“上海少年”和“少年上海”的藝術夢
“長巨富”這個名詞對于上海“懂經人”而言絕不會陌生,位于靜安寺和淮海路之間的長樂路、巨鹿路、富民路可謂上海最有氣質的街區之一,那里新的生活方式和和老街區居民的日常交錯,幾乎成為了懷舊、時尚、創意、品味的代名詞。
然而,有一所中等美術職業學校——原“華山美校”坐落此地,如同“長巨富”之于上海,不張揚、有品質地孕育著一代代上海創意和藝術工作者,也幾乎成為上海藝術人才起步之地。如今,學校培養的藝術工作者為城市添美,他們和學校互為榮耀,也共同見證了教育的改革、城市的發展,這所后從“華山美校”易名為上海市逸夫職業技術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的學校不久將迎來成立40周年的紀念。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ditubang.cn)在采訪中也發現,“華山美校”的榮光雖然一直都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上海的中等美術教育也呈現出某種式微的態勢。

3月中旬,“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ditubang.cn)記者走進位于巨鹿路700號逸夫職業技術學校(原華山美校)內由一棟1930年代的老洋房改建而成的、正在籌備的藝術館。作為目前屈指可數的開設在中等職業學校校內的藝術館,華山藝術館于2018年3月30日舉行名為“源”的開館展,如今活躍于上海各藝術門類的陳亮、何賽邦、李磊、馬良、申凡、施勇、鐘律等17位藝術家的作品將在此集體呈現。而這些藝術家皆為華山美校校友或在此任教的專業教師。

在展覽布置之時,“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意外遇到了藝術家施勇,除中國較早從事裝置與影像媒介的藝術家之一和當代策展人的身份外,他還有一個身份是逸夫職校(原華山美校)美術設計的專業老師。而他對于錄像及裝置藝術最初的嘗試,也要追溯到1992年華山美校的地下展廳,他用感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近似物理實驗現場的展覽。在同華山藝術館開館展的策展人和負責老師的閑聊中,施勇對展廳燈光的調試提出了建議,可見華山藝術館雖為中職校內的藝術館,為其出謀劃策的卻是上海相關領域的佼佼者。
同樣對“華山藝術館”投注無限關心的還有攝影師馬良,盡管在可查詢的記錄中,他的畢業學校是上大美院,馬良卻說:“12歲我在華山美校(華山中學藝術特色班)開始了這一輩子的畫畫生涯,如果沒有那個起點,難以想象我現在在干什么。”可見華山美校對于少年馬良的影響力。
1980年進入華山美校裝潢班學習的李磊,如今是上海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與眾多華山美校校友一樣,他對母校的情懷溢于言表,他曾說:“我的最高學歷就是華山美校。”可見華山美校對他一生的重要意義。

開啟“上海少年”和“少年上海”的藝術夢
從華山路433號到巨鹿路700號,從華山美校到逸夫職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華山美校始終在靜安寺附近,不同的是,她的學生幾乎深入到上海藝術領域的各行各業,其中不乏行業的佼佼者和領軍人物,談起自己在藝術上的建樹,校友們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藝術的起點——華山美校。
“我是82級師范班的” 這是華山校友會的召集人、水彩畫家朱開榮自我介紹的開場白,作為華山校友會中的大師哥,對于學校的歷史和變遷,以及華山校友的狀況,朱開榮了然于胸,“現在上海市政景觀設計院院長鐘律、碧山鄉建工銷社的王勇(漢室室內設計董事長)、當代藝術策展人周鐵海、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者陸軼辰、老鳳祥設計中心副主任黃雯、都是我們華山校友,這次‘華山藝術館’開館展的策展人吳笠帆也是華山畢業的,他在莫干山路經營自己的藝術空間,這次幫忙策展也是校友之誼……”閑聊之中,漸漸發現,傳承漆器工藝的張戰平、華師大教授王遠等都是華山美校校友。而談到華山美校,一流的老師、開放的學風讓一代代華山人受益終身。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是華山80級裝潢班的班長,他生于上海、長于青海,1978年回到出身地上海,因為從小喜歡畫畫且有一定的基礎,當得知華山中學設有美術班時,便有了報考的計劃。據李磊回憶:“當時華山中學在靜安區屬于比較弱的學校,在華山老校長陳平考慮如何再造學校之時,恰好上海也面臨初級美術專業人才的亟缺的局面,于是就有了在華山中學開設職業班的全新嘗試。當時開設了一個裝潢班和三個動畫班,對應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基礎用人需要。且和普通高中一樣都是三年學制,不同的是除了高中文憑之外,華山美校還有職業文憑,學得好就可以進入美術設計公司或美影廠工作。這吸引了很多人報考,招考那天的情形也絲毫不亞于現在的藝考。”

由于華山中學本身藝術師資不多,外聘的老師幾乎都是名家。當時給80級李磊所在裝潢班上色彩課的老師是游龍姑(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退休職工),教圖案的是楊見龍、教美術字和圖案設計是倪常明(參加過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等的布置設計工作,宋體字規范者),教繪畫的是蔣昌一(曾任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和丁榮魁。萬籟鳴(《大鬧天宮》制作者)、王劼音也都來授過課。

出于家庭的考慮, 18歲的李磊華山美校畢業后進入文化局下屬的上海美術設計公司,成為了一名設計員且一干就是8年。蔣昌一、丁榮魁、周長江都曾在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工作,所以除了設計工作之外,那里的藝術創作氣氛也很濃。之后盧治平、王劼音、劉亞平建立了名為“版畫角”的小社群,李磊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員,也由此點點滴滴開始自己的藝術創作。回憶日后的創作之路,李磊還是溯源到華山美校:“當時嚴格的繪畫訓練給我打下的扎實的基礎,不拘一格開放的學風也給了我對藝術認知的胸懷。”

1980年代末,華山美校成了上海當代藝術的據點之一,施勇、殷俊、張菁、李磊、李旭、吳亮、申凡、王南溟、朱其一起參與,在華山美校地下室做實驗藝術展,一起探索藝術更多的可能性。
這種開放的學風也一直從華山美校延續到逸夫職校,以及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名稱的變化也折射出學校在葆有自身特色的同時,緊貼教育改革和城市發展不斷的變化。華山美校一路走來,見證了教育改革,也成為了教育改革的生動案例。
校友合力,傳承華山精神
形勢在變,學校在變,華山精神卻一直在傳遞。一流的老師造就扎實的基礎、開放的學風孕育寬闊的路徑。雖然在1980年代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的初衷或許是“手上有活,畢業有工作”,但華山美校也帶給了學生社會適應力和生存力,很多華山校友畢業后經過打拼和積累,成為了企業老總或是行業領軍人物。
上海漢室室內設計董事長王勇,是朱開榮華山82級師范班的同學,學校畢業后王勇成為了中學美術老師,之后去了廣州電影制片廠做美工,在電影廠旗下的動畫公司發現了一批人華山美校校友,從而轉型做了動畫。之后又去往深圳,偶然之中開始了裝潢設計的工作。目前王勇的室內設計公司成立近20年,拍檔沈潤是小9屆的華山校友。招聘的設計師中最好用的,也是華山美校畢業。
除了經營公司之外,近年來王勇將很大精力投入鄉村建設,“碧山工銷社”是他們在徽州碧山村的“民藝復興”項目,租用了碧山村廢棄的供銷社,以前店后坊的手工藝生產模式為鏈接當代設計師與鄉村手藝人,也吸引當代設計師能夠到鄉村來進行在地實踐。今年“碧山工銷社”將邀請提出“長效設計”(不要再設計)的長岡賢明加入,以碧山為起點將長岡賢明的理念帶入中國。

不久前,黟縣碧山村委會向王勇提出了碧山村水污染的問題,希望給予一些生態和技術上的支持。王勇第一時間求助了華山校友、上海市政景觀設計院院長鐘律,設計院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專家團隊到碧山村做了實地調查后給出建議,而鐘律自己到了碧山后也希望將來能為鄉村建設盡力。
回憶過去,王勇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說:“從電影廠做制景,在動畫公司做繪景,到裝修公司做造景,雖沒有離開空間的范疇,但我每次順利的轉型更離不開最初在華山美校打下的扎實基礎。”
進入華山美校的學生基本出于世界觀形成的十五、六歲,在華山美校的學習不單是技巧的鍛煉,更是藝術涵養和藝術人格的建立。讓一個孩子在高中階段接觸藝術,比在大學學習藝術更有意義,且將終身受益。

華山校友會的召集人朱開榮的藝術生涯,也得益于華山美校。畢業后,朱開榮留校任教,當時辦美術特色班的元老包新生,引入了社會藝術活動,在華山美校開展了“水彩畫研究協會”,當時的研究會大概有四五十人,許多華山學子受“水彩畫研究協會”李詠森、錢延康等老先生的影響學習水彩,朱開榮至今仍在從事水彩畫創作,也得益于當時老先生們的引路。2015年10月,朱開榮和同為華山教師的殷峻、校友殷心悅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留光·憶彩”的水彩畫展,也是他們對華山美校30年情懷的傳承。

城市中心的美校,把最前沿的審美帶給學生
1980年代初的上海,想接受中等美術教育的只有華山和工藝美校兩所學校,華山美校因為在市區成為很多有志從事藝術工作的少年的首選,而考入華山美校,在人格養成的高中階段就接觸美術,幾乎是“華山人”一生無法替代的財富。“我覺得我們華山的教學還是蠻開放的,雖然屬于高中階段,但華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基本是成人化的,基本上和高等美術院校是一致的。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感受都在都市之中,和封閉式的校園有很大的區別。” 王勇說。“讀書的時候我們看著上海賓館建起來,到里面學習室內設計,耳聞目染之中都是滋養,眼界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
這種在“都市圈”學習的體悟,對于1992年進入華山美校學習的吳笠帆也感受良多:“當時上海的主要設計院都在華山美校附近,給我們上課的外聘老師就是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來上課幾乎沒有地理上的距離,而且他們往往是帶著項目、帶著最新的理念、以及最貼近市場的一手資料給學生上課,拉近了學生和市場的距離。有一次一位老師帶來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外文設計書,同學們看后受益匪淺、愛不釋手,中午就湊錢、騎車到福州路的外文書店和淮海路的三聯書店買,當時上海買進口書的只有這兩家,都離開華山美校很近。下午這本外版書就在我們桌上了,馬上就可以借鑒運用。”

在網絡遠不如現在通達的90年代,身處城市白金地帶、學生獲得的信息量基本和市場前沿同步的、加之有去對口單位實習的機會,華山美校的畢業生的競爭力是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這正是因為如此眼界、思路和寬度,讓“華山藝術館”雖只是一個中等職業學校內的藝術館,卻網羅了陳亮、韓煜、何賽邦、金莉莉、季紅偉、李磊、陸軼辰、馬良、潘東華、申凡、施勇、宋如、王遠、楊喆、燕飛翔、鐘律、朱濤等逸夫職校(原華山美校)的教師和校友參加,并將展出作品捐獻給母校。
除華山校友外,吳笠帆還是此次開館展“源”的策展人,他的表述幾乎可以代表“華山人”的拳拳之心:“‘華山’依然會令我們幕幕揭開是少年,當時對于未來的憧憬盡在眼前。縱然時光改盡面容,人生閃過萬千百段,不變的卻是每位華山人熱騰的初心依在。”此次開館展名為“源”不單有“源頭、起點”之意,更多表達的是藝術家在思考自己的藝術觀,闡述自己對生命、社會和自然現象的一種態度,始終呈現出當下最真的“源”。

對于“華山藝術館”的未來,也將繼續依托地理和人文的優勢,在學校和社會間產生互動,除展覽外,還將邀請華山校友和各界人士面向公眾開放講座和主題活動,并不將只局限于藝術教育和視聽享受,而是喚起公眾的藝術審美,希望“華山藝術館”成為城市的驕傲,同時反哺學校教育。
教育延伸校外,放眼藝術觀念
3月16日,中華藝術宮“回家——蕭勤藝術大展”上,來了一批逸夫職校(原華山美校)的在讀學生,最好年華的他們青春洋溢,對于蕭勤的抽象繪畫津津樂道、細聲討論。對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上課時間到美術館幾乎是奢望,但逸夫職校將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大約從2014年開始,逸夫職校與中華藝術宮共同推出了“走進藝術宮”項目,雙方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不斷完善。和逸夫職校的合作,中華藝術宮教育部主任朱剛或許倍感親切,因為他也畢業于華山美校。“最初我們希望中等美術專業的學生能走進美術館上專業課,抱著這個初衷每一年我們有不斷的深入和拓展。現在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也能夠進到藝術宮來上課,據我所知,在中華藝術宮之前,其他場館都很少有嘗試的。我們不能把美術教育局限于教美術技巧,而是要變成大文化傳播。手機讀圖的時代,希望公眾走進美術館、在真正的藝術作品面前感受美。” 朱剛說。
經過4年的探索,目前固定下了30多門經典課程。這些課程并不只針對美術生,語文課、旅游專業課、新聞編導、建筑等都在中華藝術宮陳列的藝術作品中找到課程的契合點。負責該項目的逸夫職校(原華山美校)的專業主任許彥杰認為,“‘走進藝術宮’并非一個觀念的普及,而是對藝術主題的研究性課程。”2017年,“走進藝術宮”項目獲得了“上海市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殊榮,目前該課程也接受社會學生的報名,把美術教育拓展到文化教育的各個層面,雙方也都牽頭聯系學校和其他藝術場館,將“館校結合”的教育理念傳播開去,惠及更多的公眾。
“大職教”的教育觀在學校辦學中一直被堅持和弘揚著,可貴的是憑借豐厚的校友資源,如今的逸夫職校在校企合作上走得更為扎實和深遠。同為華山校友的 92 屆學生龐文艷,如今已是秦偉平面設計公司的總經理、上海市包裝技術協會設計委員會副秘書長。沙洲優黃、三得利等市場耳熟能詳的商品包裝設計策劃來自于她創建和管理的團隊。在用心做包裝行業的“百年老店”夢想之外,龐文艷還有一個身份是學校的大師工作室主持人,常出現在課堂,帶領學弟學妹投入真實的市場商業案例,這樣的項目實踐課程,已經成為學校富有實效的特色課程。

從1980到2018,從學校教育延伸到社會,再回歸到學校內的“華山藝術館”,把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相融合,再拓展職業教育。逸夫職校(原華山美校)伴隨著改革開放,也見證著改革開放,而一代代“華山人”和學校本身的命運和時代的交織,是教育改革和城市發展的受惠者,也為城市的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為了社會發展中難以磨滅的軌跡。
盡管目前上海的中等美術教育呈現出某種式微的態勢,上大美院附中停辦、工藝美校轉型高職教育,在呼吁上海需要一所可以代表城市的美術學院的同時,也需要一座能代表上海的中等美術學校。而就讀的學生不應是以美術的方式“曲線考學”,而是對藝術真摯的熱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